《蜀道难》教案六篇

秦风学老师

《蜀道难》教案 篇1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蜀道难》教案 篇2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选题设计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中国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4)林庾《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7)汪静之《李白研究}。

  (8)王瑶《李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2)查阅李白的传记。

  (3)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1)《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汪静之《李白研究》。

  (3)《河岳英灵集》。

  (4)《唐诗鉴赏辞典》。

  (5)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蜀道难》教案 篇3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七、课后作业

  1.《行路难》(其一)与《蜀道难》写作时间接近,请结合你对这两首诗写作目的的理解,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状态。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阳章烟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

  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

  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间。

  故为相恐怖,倏忽千万端。

  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

  自清西南来,此行非竄迁。

  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

  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

  步觉阁道稳,身履剑门安。

  惟怀史部节,不知蜀道难。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比较阅读,仍是做整体观照。

《蜀道难》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蜀道难》教案 篇5

  一、 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蜀道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的寓意,《蜀道难》教案(多媒体教学)。

  2.了解李白的放达。

  3.感知鉴赏艺术手法。(难点)

  教学步骤

  一、范读——点读——齐读。

  二、简介。

  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

  三、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砯崖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通假字:所守或匪亲文言句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四、导读。

  1、教材根据什么把这首诗分为三段?有哪些标志性的语句?——“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可见是送友人入蜀而作,为友人担忧。也有其他说法。)

  2、三段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各出现一次,各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之“难”?各用一个字概括。——高、险、祸。

  3、第一段怎样写“高”?——开篇点题,主旨句一现,用感叹、重复、夸张强调山高,奠定雄放的基调。——侧面烘托: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寓高山阻隔之意;再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说明蜀道的来由,渲染神幻雄奇的色彩;——再具体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先用想象和夸张写山之高,水之险;又用“黄鹤”“猿猱”来衬托山势的高危惊险;然后以山道曲折难行表现山高山险;最后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4、第二段怎样写“险”?——一问一叹,表达对友人的担忧,烘托蜀道之险;——“但见”几句渲染凄凉气氛,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教案《《蜀道难》教案(多媒体教学)》。——“连峰”几句渲染惊险气氛,运用夸张:“连峰”“枯松”“飞湍”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急流之猛,渲染惊险的气氛。

  5、第三段怎样写“祸”?——从写景转而言志,从剑阁的险要地势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先写蜀中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易发生战祸;——再夸张地想象战乱惨景;呼唤友人,表明为友人的安全担忧,更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五、总结。

  这首诗运用侧面烘托、想象、夸张、反复等手法,以雄奇的笔调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展现了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暗喻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六、补充。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一说:为讽刺章仇而作。按:章仇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

  七、作业。

  背诵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