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二、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 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 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 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 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PPT展示:)
第 二 课 时
三、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 教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 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 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 噫吁戏!危乎高哉!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问君西游何时还?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四、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宿迁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上海电力大学要多少分海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蜀道难教案集合六篇
蜀道难·其二 萧纲
蜀道难原文、翻译及赏析六篇
蜀道难高中语文教案
高一必修三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诗句赏析
蜀道难课文意思
李白蜀道难创造背景
蜀道难教案模板汇总9篇
蜀道难教案合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