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说课稿(精选三篇)

黄飞老师

  《蜀道难》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

  一说教材:它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下学期必修本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学期第2本依据引入了古代诗歌。所以这节课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赏析,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从而对学习这单元的其它诗歌以帮助,还为学习第2本中的宋词打好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大致是两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蜀道难>的内容方面是显见而又模糊的,艺术成就突出,所以,我决定从两方面来实破.内容和写法上.于是我确立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我依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确立了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的本诗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能力目标:(研究性)高一的学生,在自主探究诗歌深层含义方面比较差,结合这首歌能充分锻炼此种能力,故能力目标定为此。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我确立这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通过赏析,体会作者广大的襟怀,敬仰作者盛唐风采,进而激发学生热情拥抱祖国的山水、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这一点切合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一德育目标的实施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教学重点:艺术手法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难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艺术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为教学理念,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点拨法。

  第五、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心理学家研究,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直观性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与教学的启发引导想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再加上拓展思维训练,让学生进行发挥创造,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说学法

  在导入新课观看课件及诵读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器官去理解领悟,以利于收获感动,体悟意境;鼓励学生在感悟的同时,勇于质疑;在探究文章内涵、艺术魅力时,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兼顾到知识的连续性,让学生联系到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教学后记: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一方面不太重视语文学习,另一方面对语文课的期望双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以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所以,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的确,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给你百倍的惊喜.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蜀道难》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已经接触了诗歌,学生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本单元学习唐诗,唐诗雄浑豪放而又沉郁顿挫,诗人诗风各异,教学要充分把握诗人的艺术风格,《蜀道难》感情强烈,笔锋雄健,想象奇特,气势雄浑,是李白的成名作。结合本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知识和能力:

  ①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

  ②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自然是诵读。

  教学难点是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及诗人抒发的情感。

  二、说教法

  教法:教学活动就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蜀道难》是诗歌经典,又是豪放诗歌,所以在教学上要重视诵读。我采用在诵读中轻轻松松把握全文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是初读。解决最基本的字词问题,打好基础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关键,只有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学习才会很轻松。第二步是意读。朗读中质疑,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三步是美读。除了诵读以外,还有问题探究法、讨论法、评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入为主很重要,要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想。导语从李白一生三件宝诗、酒、剑入手,引起学生知晓李白的兴趣。这里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从以前学习的知识中回忆,并且及时表扬那些记得好的同学。从而引到本节课的内容上来。

  李白一生三件宝:诗、酒、剑。杜甫有诗为证,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说到酒,杜甫也曾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说到剑,李白好剑术,十五岁学剑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自己也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诗句。

  余光中在《寻李白》对此有过非常生动的概括,“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洒脱不羁而又才华横溢的形象,就连对蜀道之难的慨叹中亦不乏其匠心独具的豪放。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蜀道难》。

  (二)“看我说名人”栏目,此期名人为李白。轮流到的学生展示。

  大家就自己知道的李白作一补充。最后对学生所说的进行总结。

  (三)研习课文

  1、初读课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自由诵读,扫清文字障碍;然后找出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和与现在意思不同的词语。

  ①学生借助不同的字典,疏通文意。

  ②掌握重点字意思和词类活用现象。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阅读,并且逐步形成积累和严谨治学的好习惯。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找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这次展示是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朗诵诗歌。先让自告奋勇的同学来读,再让朗诵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学生来读,从让学生朗诵中去比较、去感受、去体味。当然要极力表扬那些踏实认真,能够开动脑筋并且有独特思维判断的学生。

  2、意读课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探究如何诵读诗歌。一般为先设置问题,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展示之后,根据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设置的问题如下: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文中出现三次,每一次该如何读?

  ②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③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④课文第二段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⑤课文第三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这五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全诗的内容,首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对每个问题都有或明晰或含糊的答案之后,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意见,并且每个小组商讨出较恰当的答案,然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每个小组都要评价出最好的小组和最差的小组。最后,学生普遍能够答出来的就不再赘述,对于困难的恰当地进行点拨。

  根据大家得出的统一答案,研究每一部分该如何去诵读,是平缓地叙述,还是激昂有力,在商量一致后同学们推举代表进行示范诵读,个别地方如果有问题,就和学生一起研究。

  这里以问题促读,让学生在彻底了解整篇谋篇布局以后意读,再由意读带动理解。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文中出现三次,每一次该如何读?

  点拨: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②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③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针对上面两个问题点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笔,追溯了秦蜀隔绝、不相往来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艰险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朗诵时如能作出寻觅的动作,眼神如梦似幻,沉浸在追忆中,情绪上交织着惊和叹,能更好地体现蜀道的悠远感和神秘色彩,听众也能通过你的朗诵更入境地感受到悲壮的情感氛围和蜀道神采飞动的艺术形象。

  经过一番神秘的寻根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引导我们直面现实:那突兀而立的高山,茫茫苍苍,直插霄汉;高山下雷霆万钧的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惊险万状,气象恢弘。面临这一派永远不会被征服的个性山川,我们要读出一种认真对待的态度,并读出欣赏,读出叹服。

  ④课文第二段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点拨:“问君西游何时还”,询问式的关切透露出友人将赴曲途。在关怀担忧中读出由衷的同情。“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这些自然景观感情色浓厚,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在担忧中充满愁绪。

  山川的伟大、强悍,以绝对强大的力量给人以不可抗拒的威慑。我们需感受到李白带着雄浑的气势,蕴含着豪迈的声响,诵读时需在惊愕和恐惧中读出敬畏。“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需读出激越忧愤,诗绪在想象的奇境中迷离恍惚地遨游,豪放不羁,色彩斑斓,追求奇、异、怪。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里突然来了一个“险”,情绪上,担忧中表露出埋怨。

  ⑤课文第三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点拨: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朗诵时情致需转入低沉,和前面的“蜀道难”形成一种壮美和丑恶,高亢和低回的反衬,在情绪的节奏上,构成一种张力。

  这些环节都会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要靠他们自己去探索,尽管教师点拨和引导也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总之,鼓励为主,鞭策为辅。

  3、美读课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酝酿情感,有激情地诵读。

  首先探讨两个问题:

  ①探讨主旨

  知人论世

  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恰好用来进行思维训练。

  我首先指导方法,“知人论世”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接着打出李白在长安的介绍。说明李白满怀壮志而来,却受到权贵的忌恨,被放还乡。接着打出唐玄宗时期的介绍,说明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危机。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适当加以引导: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②艺术鉴赏

  个性解读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重点。我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设问:你认为本诗好在哪里?一人评一句。这样安排,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样,由枯燥变生动,由灌输到感悟。是一种个性化解读,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最后总结浪漫主义诗歌的诗风。

  自由鉴赏

  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感情强烈,气势雄浑,语言凝练,自由奔放,换韵自由,音节铿锵,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有神奇色彩,有历史沉重感,一咏三叹,主旨突出,内容变换跳跃,对偶句式整齐有力,长短句参差错落,笔力千钧,先声夺人,渲染气氛,烘托映衬,比喻生动,细节感人,照应到位,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向结合,点面结合,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想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逐层深入,由高到危,由地理环境到人事环境……

  总结:浪漫主义诗人艺术风格:想象、夸张、感情强烈

  在探讨完之后,配上音乐,带着对李白的理解和此诗主旨的探讨进行美读,美读的基本原则就是有情感地去读,让李白的诗歌能够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也让自己的情感在李白的诗歌中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在朗诵这一块作指导,以便让他们朝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四)背诵诗歌

  (五)阅读延伸:去年去了一次剑门关,写了一篇文章《天下奇险第一关》,和学生一起分享。另外,研究李白,尤其是他的生平、思想和代表诗歌。

  (六)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初读:文字、句意

  意读:诗意、鉴赏方法

  美读:主旨、艺术技巧、情感

  (七)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总体设计上让学生自己去动,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不管是他的固有思维,还是独特的思维,大家集思广益之后,同学们对问题的看法就会更加全面,也慢慢地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

  三分诗,七分读。如果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那么诗歌的境界就会完全显露出来。所以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把读作为教学的主线,不仅让学生敞开心胸,而且从读中体味到诗歌的美丽。但在如何分层次地诵读这一方面还应该再深入一些,或许学生会理解更深刻一些。

  《蜀道难》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及背景。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

  (二)作者简介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2、蜀道“难”在哪里?

  三难:

  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五)延伸拓展

  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总结

  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

  背诵该诗。

  (八)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蜀道难(李白)

  开辟之难;攀越之难;安居之难。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