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 教学重难点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习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三 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 自读体会、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四 拓展延伸,扩大阅读
1 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 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教学目的:
一、通过朗读,了解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二、通过品味,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重点:
朗读并学会通过想象感悟词的意境。
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花好月圆夜》MTV。
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
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
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形象呢?
生:月亮。
师: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美读意境
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熟悉文本,读的琅琅上口,读出情韵。
1、听读感受意境。
2、练读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你的体会、你的个性。
3、配乐读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学生吟诵,读出感情。
三、走近苏轼
所谓知人论世,读苏轼的诗词,一定要了解苏轼其人,解读他当时的背景。在学生先前预习、查找的基础上,通过投影打出苏轼与本词有关的经历: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从21岁中进士到现在(1076年)已20年,其间,父母相继过世,妻子早逝,与弟弟苏辙6年未见,而且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多次被贬官。
我们学过的苏轼作品有: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
《赤壁赋》(《核舟记》提到)。
四、质疑赏析
上片的学习主要质疑,下片的学习重在欣赏。
学贵有疑,善于提出问题是学习思考深入的结果。在赏析时,我先请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提出疑问。
学生围绕作者的心理活动,抓住三个动词进行提问。
问了什么?几时有?是何年?问月表明作者思索的深刻,彷徨的心态。
欲:诗人想干什么?乘风归去。诗人飞天的渴望是对天上的想象,是琼楼玉宇的美好,是一个出世的梦,是一颗玉洁的心灵。
恐:因为天高而担忧摔的重,因为担忧高处不胜寒而郁结。
学生的创造性质疑在于问了这样一个不被人关注而又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词的首句为什么把句式进行调换?
从做学生到做老师,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这就是学生的发人所未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按意思,句式确应为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能不讨论,于是讨论热烈展开,思路渐渐明确:句式调换,是为了强调词人的疑问,渲泄词人的感情,至于向谁发问,因为不需要回答,显得不十分重要。问在开篇,给人以爆破般的感觉,充满气势的力量。
学生还抓住字词进行质疑,这种微观的问题更能切入文章的精髓。如学生问:为什么说归去而不说去?
学生在讨论中出现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是偏义复词,归义已虚化。归去就是去。
师:意思就是去,那干脆就去去。柳永《雨霖铃》中就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第二种意见认为,归可能是衬词,凑足音节的。因为词是按律而唱的。可以换为我欲乘风而去。
师:意思也通。但作者就是用的归去,是否另有含义呢?换个角度,从作者的心境考虑考虑。
第三种意见认为,归涵义深厚。老师诱发到:蕴含着哪些深意呢,你们能否品味品味?
生1:诗人把月宫当自己家乡,到月宫就像回家一样,所以说归去。
生2:说归去,仿佛诗人是仙人似的,今天又要回去了。
生3:说归去,我感到了诗人在人世受压抑,忧愁烦恼。
生4:天上琼楼玉宇,像郭沫若想象的天上街市不仅美丽富饶,而且精神自由。
生5:我想到了腾格尔唱的《天堂》。(师:能唱两句吗?)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哎耶,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师:天堂就是我的家乡,所有要归去。)
生6:诗人所营造的月宫,不在建筑美、物品美,而在那是苏轼理想的精神归依之所。
另有学生质问: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这什么意思?
通过师生互动,这里的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仰望明月,顾影自怜。所以清影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同是见月,同是在月下,也同是饮了酒,李白是举杯邀明月,苏轼是起舞弄清影。
美在天上,美在想象,美易破灭,虚幻的美是不真实。位越高,才越高,人品越高,越易受打击,心里越孤单,越觉寒冷。大学士高高在上,终遭贬。想逃避,但终究回到人间,表现了诗人执着于人间,留恋人间的温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去也为月,留也为月,都是月亮惹的祸。
在下片的欣赏中,首先欣赏词人对月移过程的`描写。
描写人间的月色,通过三个动词来展现:转、低、照。
1、用最美的语言描述月移过程: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
2、这句暗含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赋月光以人的感情色彩,说明望月时间之长,思念之深。与天上的琼楼玉宇相比,人间也是朱阁绮窗,富贵华丽。暗含着还是人间好。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月时圆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怎样欣赏?我启发学生愤悱:劝月不要有恨,实际月亮有恨,诗人也有恨,恨什么呢?
月不懂人情,人离你却圆。恨人生不得志,恨人生的无常。恨世事的难料。我与弟弟分别这么久,却不能像月亮一样团聚,这让我有多痛苦;我借酒浇愁却愁更愁,月亮却又明又圆。这也是我无眠的原因,都是月亮你惹的祸,都是你的错。诗人对月的怨恨越深,越说明他对弟弟的思念深切。
你还欣赏词人旷达语吗?请找出来体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有聚有散,有离也有合,就像天有阴有晴,月有圆有缺,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与其烦恼,不如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学生共同的喜好的欣赏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这是词人的诗意想象,也是词人的美好祝愿,既祝福自己也祝福天下人。亲爱的弟弟呀,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你我虽然远隔千里,不是共享同一轮明月吗?我们同在一片明月下,平安长久就是福。我的心也真,我的情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分片赏析了词后,总有散的感觉,这就要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统整全词内容,我设计的是:假如你是苏轼,你怎么向我们说词的内容。
我把酒对天发问:明月,你从何时就有了?在你美丽的宫殿里,现在是何年何月了?我真想驾着风,像个仙人,飞到琼楼玉宇的月宫中去。我又担心月宫太孤寂清寒,于是我决定留在人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有乐趣。
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月亮,你该不会故意跟我们过不去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离别的愁苦吗?虽然你的阴晴圆缺总是与人世的悲欢离合不一致,但我知道,你的阴晴圆缺是自然现象,我们的悲欢离合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的。我想借你表达一个美好愿望──祝每个人都平平安安、美美满满地生活,纵然远隔千里,只要能共享这一轮明月、心心相通就是幸福了。
五、听唱会境
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flash,学生通过诗画唱,再悟词境。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有学生随着跟唱。听唱跟唱后,学生朗读体会意境。
大家已经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同学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设想自己就是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思念亲人,不能相见,中秋之夜,独饮月下,此情此景,让我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动情地朗诵《水调歌头》。
六、述说感悟
学生学了这首词后,有怎样的收获呢?我要求学生用这首词里,有一种 在里面的句式说感悟。
有一种思念在里面:看月圆,思念与弟弟团聚。
有一种苦闷在里面:欢饮达旦,大醉,借酒浇愁;对人间不满,想乘风归去。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伤愁苦。
有一种豁达在里面:在人间受排挤,但他还是觉得人间美好,天上琼楼玉宇何似人间朱阁绮户、平安生活。是他豁达的心化解了满腹的苦闷。
有一种祝愿在里面:祝愿每个人平平安安,长长久久地幸福生活。
有一种哲理在里面:人生悲欢离合在所难免。
有一种浪漫在里面:诗人端起酒杯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表现了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有一种矛盾在里面:他既向往月宫,又担忧想那儿的寒冷;既想摆脱人世的烦恼,又不忍心离去。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有一种线索在里面:词以月贯穿,句句写月,创造出明月一般皎洁的意境。
有一种文采在里面:拟人、反问、句式倒装,抒情、议论、想像、美丽的传说,共同成就了这首咏月绝唱。
有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在里面: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寓了无限的深情,营造了凄清而优美的意境,既抒发了感慨,又思念了弟弟,更表达了人生哲理,还创造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使我们见月就产生这种情感体验。
同学们已被苏轼不凡的才气与豁达的个性所感染,也让我们更加喜欢苏轼,更加喜欢他的词,现在就让我们饱含着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共同背诵这首词。
七、借月许愿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古人望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表达了无限的情思,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也来许个心愿:
好花常开,幸福常在。
祝天下人团圆幸福。
祝每个家庭和和美美。
祝两岸早日团圆。
你们的祝愿是一瓣瓣的心香,美好而多情,愿你们的祝福早日变成现实。让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教学点评】
杨先武老师执教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安徽省新课程典型课例被拍成光盘,其教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花好月圆》MTV导入,渲染情境;通过范读,榜样引路;通过音乐伴读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通过古词新唱,感悟词的意境。学生陶醉其中,随意跟唱,不经意地融入意境。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
二、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
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三、随机点拨,相机诱导
讨论到联想和想像的时,联系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讲归去时,引用腾格尔唱的《天堂》。为理解诗人对人世的热爱引用《还珠格格》主题歌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如即时引用都是月亮惹的祸,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词,增添了趣味。
四、美文美教,注重学生的感悟
学生畅意的读,诗意地说感悟,理解词的内容时,问学生假如你是苏轼,你会怎么说?总结时,要学生用有一种( )在里面的句式来说,富有创意。最后让学生借月传情达意,寄托美好心愿,学生表达了强烈的真诚情感,又与诗人一起共鸣,从而陶冶了美好的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 “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听读课文的录音。
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 特点 | 角度 | 修辞 | 基调 |
乱 | 险怪 | 形 | 夸张 | 豪迈奔放 |
穿 | 高峭 | |||
惊 | 汹涌 | 声 | 比拟 | |
拍 | 水石相击 | |||
卷 | 狂澜奔腾 | 形 | 比喻 | |
雪 | 水色纯白 | 色 |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
项目 | 周瑜 | 苏轼 |
年龄 | 24岁 | 47岁 |
婚姻 | 幸福美满 | 屡遭不幸 |
外貌 | 英俊儒雅 | 早生华发 |
职位 | 东吴都督 | 团练副使 |
际遇 | 功成名就 | 功业未就 |
基调 | 感奋 | 感伤 |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
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 | 特点 |
思想 | 积极、乐观 |
意境 | 高远、壮阔 |
风格 | 奔放、洒脱 |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 《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 《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水调歌头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 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3、 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 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什么?
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赏析诗词
水调歌头教案模板8篇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赏析诗词
水调歌头教案模板8篇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赏析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宿迁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
水调歌头读后感11篇
水调歌头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水调歌头的原文及注释译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通用十五篇)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
关于水调歌头教案汇编七篇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赏析
水调歌头词的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