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之情的诗句赏析

张东东老师

思乡之情的诗句赏析

  篇一:浅谈台湾现代思乡题材的诗歌

  浅析台湾思乡题材的现代诗歌(世界华文文学课程论文)

  思乡是一个中国人心中崇尚的“孝”的观念与情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道出了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中国人的思乡情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思乡之情,连月都是故乡的明;“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对在家乡时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这区区小事都牵肠挂肚,深挚地表达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描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心路历程:叶落归根,去者还乡,走回归程,给自己的一生划个圆满的句号,这或许是许多漂泊者的最终归宿。可见,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离的独特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那就是风靡于台湾的“乡愁文学”。在台湾的“乡愁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台湾思乡题材的现代诗歌,其中不乏此类诗歌的代表人物如:余光中、洛夫、纪弦等。以下是我对这类诗的代表作的赏析和理解。

  余光中的《乡愁》是最脍炙人口的一篇有关思乡的佳作。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歌的最后,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他仍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这首诗不愧为台湾思想题材现代诗歌的代表之作。

  洛夫的《边界望乡》以其古典而鲜明的意象承载起他独特而跳跃的思维,以突兀的诗句去撞击读者的心灵,以全新的嗓门去唱响一曲古老的思乡之歌。全文按逻辑顺序写了诗人登

  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这首诗歌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现代诗歌中运用古典意象。一是杜鹃。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为送友人打上了哀怨的氛围;李义山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写出了长期积压的伤痛;秦观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大有令人不胜凄凉之感;而文天祥《金陵驿》中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如今别去江南月,化作杜鹃带血归”所写的景色,让人在国事日非、山河殊异之中,为其耿耿忠心与英雄矢志掬一腔同情的眼泪。同样,诗人这里运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二是白鹭。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为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自由向往,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则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三是鹧鸪。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结句写道:“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在一片沉郁凄迷的氛围中,乱山深处突地传来一阵阵鹧鸪声,犹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的声声哀告,勾起了作者满腔志业未酬的忠愤,与首句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遥相呼应,强烈地抒发了作者不能南归的悲愤之情。这里,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音”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通过着这三个古典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可谓巧妙。其次是对语言的处理上的别样效果。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激了人的视觉形象。而“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则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结尾段“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沉重悲苦的感情。这首诗用古典意象并融合了作者现代的对语言的别样处理,唱响了一首经典的只属于洛夫的独特的现代乡愁诗。

  纪弦的《一片槐树叶》构思独特,采用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

  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诗的第一节写“一片槐树叶”,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它沾着故国的“泥土”,也许它是故国的槐树林中很普通的叶子,可是它带着故国的香味,故国的温厚,故国的气息,在作者的心目中,它也就成为“故乡美与善”的珍贵象征,所以它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的一片;又因为它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成为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诗人每每看到它,就会带着一丝回忆的酸涩感觉,就会觉得对故乡的思念正在烧灼自己的心灵,就会让思绪情不自禁地随它回到故乡去,它身上的纹络像故乡的年轮,带着沧桑和回忆,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想流泪”的一片槐树叶。诗的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诗的`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诗的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作者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沾着些故国的泥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啊啊”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全诗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弥漫着一种浓重的寻根念祖、返本思归的家园情结。 余光中、洛夫、纪弦一位位杰出的台湾现代诗歌代表人物,无不例外,他们的诗歌都彰显出了时代的良知,他们的情感不矫揉造作,他们承担了文人的责任。从他们的诗中,我们聆听到了他们思乡之情,窥见了他们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

  篇二:现代诗歌4首

  (台湾)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

  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

  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

  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选自《中学语文园地》第3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卧轨自杀前两个月。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一、文字昂扬

  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整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世人的真诚祝愿。

  二、内心悲凉

  虽然诗人在诗中想象着尘世的幸福生活,并用平白、温暖的话语表达了对每一个人的真挚祝福,但我们仍旧分明感到在那份坦诚的语气中隐含的忧伤。

  诗的第一章中诗人描绘的是他想象中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图景即便是尘世生活,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适,清苦却不乏浪漫。如果抒情主人公真的可以在这幅图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闭,摆脱孤独,那么的确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了。但是这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今天的注定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入尘世的幸福生活。

  诗的第三章,抒情主人公把三个最世俗化也是最真挚飞祝愿留给了陌生的世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却以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终把自己隔绝到了尘世生活之外。“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他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尘世找到幸福生活。联想两个月后诗人的自杀,读者内心也会涌现一份悲凉。

  所以这首诗初读来常常给人清新欢快的感觉,但是仔细品味,却会发现有种苦涩的泉水随诗句流过心底。

  三、悲从何来

  诗人的孤独并不是由于他先于大众觉醒而导致的游离群体的孤独,而是他有意把自己关注生存的困境和文化的困境中与世隔绝而导致的个人的孤独,他的孤独不是来自社会,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旷古的悲剧情结的体现。

  海子的孤独与悲凉感在他的很多诗歌(《死亡之诗》、《七月的大海》、《春天 十个海子》、《思念前生》、《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等等)中都有流露,如《死亡之诗(一)》:

  漆黑的夜里有一种笑声笑断我坟墓的木板

  你可知道。这是一片埋葬老虎的土地

  正当水面上渡过一只火红的老虎

  你的笑声使河流漂浮

  的老虎

  断了两根骨头

  正当这条河流开始在存有笑声的黑夜里结冰

  断腿的老虎顺流而下,来到我的

  窗前。

  一块埋葬老虎的木板

  被一种笑声笑断两截

  诗人仿佛就是一只独来独往的老虎,勇猛却孤独,不能融入人类的群体之中,只好拖着伤痕累累疲惫的身躯独自行走在人世间,茕茕孑立。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然而,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的孤独之旅的诗人。他所追求的“大诗”的理想,他对真理和永恒的超越性探究,他对生命的终极存在的关怀与眷顾,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世俗生活无法共存的。因此,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PS:你所说的WORD文档时什么意思?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3作品赏析

  编辑

  篇三:试以一首古诗词与现代诗做比较

  试以一首古诗词与现代诗做比较,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两首诗的语言美,并评析两首诗的意境创造及差异。

  摘要: “诗仙”李白与现代诗人席慕蓉两位都是著名的诗人,他们所写下的的不朽诗歌总是被众人歌颂着。李白与席慕蓉的诗歌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有着自己的强烈特色,将心中那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心中那股浓郁的思乡之情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但两人写下的思乡之诗仍有一些不同之处。本文主要从作者背景,创作背景、语言美学等方面比较和评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席慕蓉的《乡愁》异同之处。

  绪论: 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诗的语言简练而且具有形象,以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在此之前,中国诗的演变就从二言到四言,到骚体楚辞、五言、七言、杂言、到再前格律诗,到最终形成的格律诗。经过了清末的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白话形式的现代诗,打破了古诗旧有的韵律和格式,形式自由开放,反映了新生活和新思想。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号青莲居士,表现了诗人对洁净芬芳、一尘不染的莲花的喜爱,显示出自己高尚的情操,与世无争的生活追求。他又号“谪仙人”,是因为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难》,惊叹李白的天赋才华,称他为“谪仙人”。李白是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爱饮酒作诗,其诗歌的基调气势磅礴、自由奔放,被后人誉为“诗仙”。二十四岁时,他就开始四处漫游,结交了不少友人如孟浩然。在政治上因权贵遭人谗言,以梁宋为中心,再次漫游,与杜甫成了忘年之交。安史之乱时,受到牵连被流放中郎,但不久后就被赦免。晚年在金陵病逝,留下《李太白集》。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出生于四川,全名穆伦·席连勃。她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曾获得多项奖项,同时也是一名散文家和诗人。她的父母亲是蒙古人,是个知识分子。与李白不同,席慕蓉从小就出生在四川,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她随父母辗转重庆、上海、南京,最后定居于台湾。多次的迁居、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席慕蓉心里不由自主地产生淡淡的“乡愁”,对于生活在汉族社会的她来说,父母亲口中所描述的美好家乡,一直是她心中的期待与盼望。席慕蓉的作品大多数是关于爱情、人生、乡愁,包含着她对生命的热爱,故乡的浓郁思念以及对人生的看待。

  诗人的乡愁诗总是自相矛盾,漂泊流浪的游子并不时常回乡探望,回乡也只不过是暂

  时留一会儿然后又离开,在他乡吐露出自己心里难解的乡愁滋味。也许正是因为诗人都皆有这种离乡思乡的矛盾心理,才使乡愁一直都是中华诗歌里永远不可缺的题材之一。 诗歌原文

  《渡荆门1送别》 李白

  渡远2荆门外,来从楚国3游。

  山随平野4尽,江5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6,云生结海楼7。

  仍8怜故乡水,万里9送行舟。 词句注释

  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 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白话译文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主题

  《渡荆门送别》与《乡愁》这两首诗以各自的的诠释方式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美好的故乡做出的思念情感。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一幅山水画,全诗前三句都在描写长江两岸展现出的壮阔、秀丽景色,除了借此诗来反映出自己当时心境开朗,心怀大志,勤奋上进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自离乡以来对故乡的眷恋和依依不舍。这首乡愁的诗除了乡情之外,还夹杂着作者的奋发图强,想要达到梦想的豁达心怀。

  作为画家的席慕容的《乡愁》整首诗却是以几个图画的呈现方式来表达她对故乡的浓浓情思和惆怅不已的情绪。席慕蓉与李白不同,她通过描绘思念之晚的画面和意象,表达自己思乡的苦闷之情,身在异乡的游子想要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更以意象来代表自己对家乡的想念有增无减,日益剧增,直到永远。《乡愁》传达了作者本身对家乡的渴望渴求,里头所使用的意象更是为整首诗蒙上了一层忧郁的气氛,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心中难以解开的乡结。 创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仙李白在年轻的时期,他离开家乡蜀山去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自幼饱读诗书,建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不屑与其他士大夫一样通过科举考试来,希望自己能够受到高官的的赏识推荐给皇上所用。李白在十五六岁时,便乘船离开家乡四川,带着心中那股雄心壮志,开始辞亲远游,途中经巴渝,出三峡,船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地便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船上的青年诗人,描写沿路欣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两岸风景逐渐变化的景色,视野的开阔令他的心情变得开朗,兴致勃勃,同时也回忆起了自己从小居住的蜀山,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诗中的结尾点名了整首诗的主题思

  想,把故乡拟作为人“送别”作者,将作者仍心系故乡的忧郁心情独特地表达出来,别有一番风味,别具一格。

  席慕蓉是蒙古人,她从小跟着父母亲到处迁移,即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生长。她根本没见过自己的家乡,而家乡的样子都是由父母口头转诉,听他们说草原的辽阔美丽,说他们是如何在那片草原上奔驰。席慕蓉对于父母口中的故乡,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总是在想象着故乡的模样。长期定居在台湾的她,在四十六岁以前都没踏过故乡的土地,只有凭自己的想像力和父母的描述来猜测家乡的模样,通过诗来暂时解开自己对朝思暮想的故乡的思念情怀。席慕蓉这一生早期的生活较为漂泊不定,早期她在汉人的社会长大,可怜的是她在活了大半辈子之后才有机会能够亲眼目睹家乡的风采,踏上家乡的土地,感受蒙古草原的气息。

  李白从小能够在自己的故乡出生、长大、学习,在故乡留在种种难忘的回忆,所以自然在远游的时候会想起住了十年以上的故乡,回忆那些在故乡的欢乐时光。而席慕蓉的命运却很不幸运,除了无法在自己的家乡长大之外,根本没有对故乡的记忆,而且还(转载于:www.cNBotHwin.cOm 博 威 范文网:思乡之情的现代诗句)要在汉人的社会里听见别人对自己民族的误解和歧视,对她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怀念故乡的诗比起李白更加的忧郁、痛苦和想念。 诗歌的语言美 抒情美

  抒情,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释放自己的心中情感。李白和席慕容都使用间接手法,托物比兴,婉约地将自己的浓浓醇厚的情感,融入于情景事物之中,比起平铺直叙,含蓄的方法更能深刻地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然而两人抒发自己情感的当儿,碍于身份背景和生活遭遇,叙写的方法截然不同。

  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时并没有使用中国诗歌的传统意象,反而是运用词句之间的夸

  张手法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颔联和颈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都是以长江的两岸,作者沿江看到的景色,山河秀丽,辽阔平野来描写,诗歌里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抒发心中的开朗心境。李白经过了蜀山的险要地势,一出三峡就见到辽阔无边的平原,从狭小的视线一下子变得宽敞,心中难以压抑的澎湃心情就以长江两旁的景象表达出来。接着,颈联的上句写晚上,皎洁明月银辉四射,月影倒映,"飞"字的动感十足,唤起诗人的美妙联想。下句写白天,天空的彩云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作者以夸张手法写出自然景象的变化,想要实现心中远大抱负的积极上进,词语间透露出了豁然开朗的心境。这一联景象壮观,想象丰富,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兴奋喜悦之情。诗歌的末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与前几

  句不同,将笔锋的方向一转,对缓缓流动的长江写入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作者将故乡比拟成富有情感的人,不远路途的遥远,送别离开故乡的作者,凸显出了作者思念家乡含情脉脉的情感。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风格豪迈洒脱又有几分含蓄。《渡荆门送别》所写的景物全染上了诗人内心的感情色彩,荆门外雄壮奇伟的自然景色,与这位青年诗人初离故土,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那不平凡事业的广阔胸怀和奔放热情的情调是完全一致的。

  《乡愁》里采用了一般中国古诗词所用的传统意象来表达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即笛、月亮、和独创的不老之树作为意象,代表了作者心中的思乡情愫。自古以来笛声就与思念有着密切关联,其悲凉、悠扬的音乐总是触人幽思,汇合诗人的种种情怀。诗人不明说却以笛子的凄清远扬的声音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思乡之情,惆怅的情感,凄凉的乡愁心情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席慕蓉也使用了月亮,这个人类相思感情的载体,象征着团员,圆满的意象烘托出思想的愁绪,寄托对故乡相思之情。每到深夜,就会听见悠长悲伤的基调的笛声,望着与家乡同样的月亮,思想情感变得更加浓烈。第二节写模糊的怅惘”描写了因时间的变化,造成作者对故乡的面貌已变得模糊不清,好像被弥漫不清的雾阻挡了一样,用抽象的事物叙述主观的感受、“增添了几分悲伤和痛苦的情感。“从“月夜响起的笛声”到“雾中的离别”,思乡的痛苦更上一层,深化了离开家乡而思乡的痛苦。最后,没有年轮的树更是代表她对故乡的绵绵情感,作者借树表达出她对故乡的感情就像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一样,永远都不会枯萎老去,就像是在与故乡作下承诺。作者思乡之情就像树一样根深蒂固,越扎越深,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也逐渐增加,像陈年老酒一样越久越浓厚,此情将保持不变,永生不灭。 韵律美 中国古代诗词创作重视艺术性,有这几个严格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讲究词的搭配、音调和谐、对偶和押韵,增强诗歌的音乐感。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唐代的五言律诗,包含了旋律美和节奏感,整首诗气势磅礴,婉转悠扬。相反的《乡愁》根据现代诗的格式,打破传统的韵律美格式,但却不失优美感,读起来的时候诗歌仍然透出了淡雅却又深重的情感思绪。

  《渡荆门送别》全诗一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作者巧用平仄,来增加节奏感和韵律美。 这首律诗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这音调的变化,美妙的节奏使整句念起来通畅顺口,韵律和谐、节奏轻快、给人欢唱淋漓,视野风景的转换随着诗句的音乐也变得气势磅礴,增加了整首诗的语气。作者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句对仗工整,结构整齐。举个例子,颔联中,名词“山”对名词“江”、动词“随”对动词“入”、名词“平野”对名词“大荒”、形容词“尽”对形容词“流”,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主谓“月下”对“云生”、动词“飞”对“结”、名词“天镜”对“海楼”。诗句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