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题

莉落老师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题

  引导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千古名句,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颈尾联赏析

  颈联(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先看第一句。“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天下,即全国。“存知己”,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第二句。“天涯”,天边。指很远的地方。“若”,好象。“比邻”,近邻。

  把这一联两句诗连起来翻译: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的话,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就在近邻一样。

  赏析:

  这一联,是在承接第二联“同是宦游人”的基础上,来了个奇峰突起,又以两个斩钉截铁的工对句,把调子再一次高高提起,从眼前的离别,讲到对别后的思考,是全诗的诗眼,富于浪漫主义地掀起全诗的高潮,点明了本诗的主旨:要做官就应该有“志在四海”的宏远抱负,不能只顾及朋友的长相聚首。真正的知己,因为心心相印,情相连通,所以,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就如住在近邻一样。这一联乃全诗画龙点睛的诗句,是由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里“丈夫志四海,万里若比邻”演化而来,二者同是脍炙(kuàizhì)人口的名句。诗人在这里指出:长安、蜀川,远隔千山万水,此一别再相见的确是遥遥无期的事情。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这一生)当以同怀(永结同心)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语)空间的距离,对知己朋友来说绝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心是相连的,情是相通的',所以,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因为还在同一日月的照耀下,在同一个天地间生活,为同一个朝廷效力,因此仍然可以携手并肩,共建宏伟大业。因此,知己者,要不以离别为意,不为离别所苦。这是对好朋友勉励的话,有大丈夫的豪迈气魄,乃高唱友谊的赞歌,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一反过去赠别诗“卿卿(qīng)我我、幽忧怨怨“的消沉气势,催人奋进。对友谊的推崇,唯此诗为最。其眼光高瞻远瞩,其胸怀博大宏深。这二句写得自然通俗,但凝炼而精警,语义深长,把情谊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果说曹植与白马王彪的分别,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险恶,因无助而无奈的话,而王勃在这里却自觉自发地唱出了昂扬、奋发的时代最强音。这里绝不只是刻意模仿,而是自铸伟词,语言更加凝练,对仗更加工整,与上一联的散调舒缓结合得更加精巧,诗歌的节奏更加灵活多变,把纯真的友谊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感情更加充沛,气势更加恢弘,并能赋出新意,表现了处在社会上升时期有志青年的精神风貌,有革故鼎新的文坛领袖的风范。使这首诗成了富有哲理,千古不朽的绝唱,是对曹诗传统的继承,但旗帜举得更高,更是曹诗精神的发扬光大,凸显了王勃更加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功底。因此后人简直有点只知王勃而忘掉曹子建了。从而为末联的吟唱搭起了一座通达的桥梁。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先看第一句。“无为”不要因为。“歧路”,岔路口,古人分手常常送到岔路口上为止。看第二句。“儿女”,泛指小儿女,像小孩子一样。“共沾巾”,一块都沾湿了佩巾。

  把两句连起来翻译:不要因为已经站在岔路口上要分手了,就像小孩子一样,都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满各自的佩巾。

  赏析:

  这是紧承第三联从别后相思中又转回来,接着写眼前最后告别的劝慰,是叮咛、关切;也是深情地宽慰;当然也是在自勉。“歧路”二字,又一次照应题目中的”送”字,点“送别”之意。这里引用《列子》中杨朱临岐而哭的典故,劝朋友不要像古人在分手的岔路口上做儿女情态、缠绵落泪。要超凡脱俗,勇敢上路。全诗也就以此终结。结尾仍结束得境界开阔,格调爽朗,独树高枝,毫无悲酸之态。以豪迈的情态,豁达的胸怀,握手言别。使朋友破涕为笑,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带着朋友的嘱托和期望,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地上路。让千万读者也从其超越时空的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共鸣中,以及苍然的风骨和开阔的精神境界中,受到启发和鼓舞。笔力雄健,意气开阔,情调高昂,独标高格,至今仍然闪烁着不朽的思想光辉。如上所述,实为千古送别诗的摘桂者。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印象,也为了更好地分析全诗的结构,现在,再把各联的翻译统一连起来:

  站在三秦大地守卫着的长安城郊,透过千里的风尘和烟雾,遥望您要上任的蜀州岷江五津。此时,面对分手,我和您的心情是完全相同的,同样的沉重和难过。因为我们都是离乡背井到外地求官的人,命运相同,就必定同情互怜,相互理解。然而少府啊,既然我们是知心的朋友,心心相印,心是相通的。那末,四海之内,你就是到了天涯海角,我们也一样如同就在咫尺的近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三岔路口,就要分手了,便一块让儿女情长的眼泪,沾湿各自的佩巾。(希望您我都要向前看,要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能以博大的胸怀勇敢地面对未来,争取在不同的官任上携手并肩,努力奋斗,共同创建咱们的锦绣前程!)

  通观全诗,犹如一折精彩的、激动人心的折子戏。看来,作者写送杜少府到蜀川上任一事,是从已经站在郊外的三岔路口开始写起的。整个一首诗,都是围绕临别的思想交流和最后的安慰、叮嘱来写的。首联属破题。“城阙辅三秦”,借一个“辅”字点明送别的地点,破一个“送”字;“风烟望五津”,借一个“望”字,点明朋友上任的地点,破“之任”二字。就如前面已提到的,显然,作者已携朋友来到郊外的三叉路口,就要分手了。看看为三秦大地环绕的长安城阙,不由自主地又望望朋友要去的遥远的蜀川。从而以气象开阔的意境开启全诗。这里完全是以景言事,借一句景物描写宣布作者已携朋友来到城外,站在即将分手的三岔路口。也是借景寓情。如前所述,在景物描写中既寄托着对朋友的真切的体贴、同情、关心,又饱含着对朋友的无限的厚望。有安慰,更有鼓舞和鞭策。这一联又是统领全诗的句子,为引出二、三、四联奠定基础。来到三岔路口,撕心裂肺的远别就摆在眼前。作者百感交集,朋友也未尝不是。于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就是借讲“离别意”,紧承首联,由写景言事转入直抒胸臆。指出他们之间都是“宦游人”又是“知己”关系,以及面对分别,此时同样难过的沉重心情。这是在分手时的百感交织中与朋友交心,勾通思想。为后面两联由知己关系进一步开拓思路打下基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临”,是紧承“同是宦游人”的二联进一步阐明作为知心人,送别朋友应牢记的“哲理准则”。是开导和劝慰朋友,也是在自勉。这是全诗的主旨,真是高哲宏论,气魄高亢如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紧接三联,最后指明既然我们是知己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能心心相印,就如住在近临,同样可以并肩携手,共建大业,面对分手应采取的态度。结论是:我们绝不能因已到岔路口,要分手了,便用悲伤的眼泪告别。言外之意就是;咱们应该以豪迈的情态握手话别,精神振奋、充满信心地上路,去迎接新的挑战,开拓新的人生未来。这是由三联的“送别哲理”推出的必然结论,虽平实如话,但能使全诗要表达的主旨彻底地得到完整表达后,来个圆满的结束。可见,全诗内容一联一转,起承转合皆水到渠成、自然合理,结构严谨而完整。

  全诗一、三单数联为对仗句,二、四双数联为散调,句子有整有散,灵活多变。一、二、四、六、八句又同押一韵,读起来音调铿锵,有节奏感,富于音乐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