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马振华老师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文意,了解“世外桃源”的故事,并能加以复述。

  3.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体会文中语言简洁而含蓄丰富的特点,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4.发挥想象,改写文章,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并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文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学习难点

  理解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翻译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文意。

  2.反复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揣摩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3.查找资料,搜集有关陶渊明生平与事迹的资料。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三、学生与教材对话

  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圈点勾画出重音,并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四、学生与学生对话

  1.小组自由练习朗读,并在预习的基础上合作疏通文章。

  2.全班齐读,要读出感情,注意语气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与老师对话

  把你们小组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所不能解决的语句、词语提出来。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六、师生与教材对话

  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板书:逢源→访源→辞源、复寻

  七、课文内容再现

  假如有一个人问你“世外桃源”的故事,你应该怎样向他讲述?

  八、背诵比赛

  1.老师指导背诵方法。

  2.学生自由背诵。

  3.比赛擂台。

  4.全班齐背。

  九、课堂反馈检测(印发资料)

  十、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2.全班齐背课文。

  3.导入语:在大家的背诵声中,美丽的桃花源又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向往它、追求它,他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展开讨论。

  二、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做示范)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场面,展示风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文章最后写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向往。板书: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矛盾。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跟随作者陶渊明领略了桃花源的独特美景,也进一步了解了陶渊明。虽然他向往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1.用现代汉语改写这篇文章,描绘出文章描写的景物与情景。

  (提示:改写并非翻译,改写是根据文章提供的情景进行再创造。)

  2.文中并没有对渔人与桃源人的语言进行描写,发挥你的想象,根据课文的内容,把桃源人接待渔人的.对话情景写出来。

  第二课时作业

  1.课外拓展阅读:阅读《桃花源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理想的实质。

  2.查找古诗词中描写桃花源的诗句,并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

  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这些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中。诗中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着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虽栖身田园,陶渊明仍无法逃避现实,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仍困扰着他。现实的黑暗、丑恶,自身的经历的痛苦和艰辛,以及农村的凋蔽、荒芜,便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理想境界,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的桃花源理想社会。基于对幸福安定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这些文章质朴自然,有真情实感,言浅意深,深为后世推崇。宋代作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陶渊明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