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质兼美 情境俱佳
《桃花源记》虽不是诗作,但也表现了一个诗人明朗清新、朴实自然的文笔。《桃花源记》就文字而言,可谓精矣,笔墨不多,着实让人百读不厌。文章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究其醉人的艺术魅力在于:
1、动人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的对象上,创造出可见可闻而又使人感动的那种境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创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其中,我们可以饱览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欣赏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的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象,藉以感知桃源中的人们不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 封建君主的统治,没有如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动乱和灾难。作者把自己的进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的社会里,从而形象化地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农村生活境界。
2、明晰的线索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园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可以说本文是既按空间顺序又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按空间顺序,即由桃花源外写到内,又从桃花源的内写到外;按时间顺序,即由发现桃花源,写到访问桃花源,写到离开桃花源,写到再寻桃花源。纵观全篇思路:发现桃花源——叙写桃花源——议论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内容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变幻奇妙,又让人觉得入情入理。
3、虚拟的情节
第一,渔人来来往往,从不交代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姓名。第二,行踪曲曲折折,走到哪里算哪里,忘路之远近,又竟然忽逢桃林。第三,所见缥缥缈缈,山险口狭,仿佛若有光。第四,际遇闪闪烁烁,衣着悉如外人,却又不知历史时事;千言万语,却只写了一句话,那就是嘱咐渔人千万不要泄密;最后,无论民间或官方,无论个人或群体,都“不复得路”。完整的故事精彩纷呈,自然而然地引人入胜。
4、迭起的悬念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 “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 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 “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
5、突出的形象
写桃花林,仅抓住最为醒目的林中之花、地上之草;绘花不采静态的枝蕾,而取动态的落英;绘草不列草类高矮,而重色泽形态。写桃花源,仅抓住农耕生活中人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土地、屋舍、桑竹等。写桃源人,仅抓住无自养能力且易受伤害的老人和小孩着墨,老老小小尚且“怡然自乐”,青壮年便不消说了。对于使之“大惊”的“外人”,一是“要”,二又“延”,还“设酒杀鸡作食”,淳厚好客之风迎面拂来。从“鸡犬相闻”的闹声中反映出桃花源社会的和平宁静;从“皆叹惋” 中则可见桃花源人内心中的自我庆幸与满足。
6、客观的评价
本文写于兵连祸结的晋宋交替期间,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封建剥削残酷,民不聊生,政治黑暗腐败,使作者不能施展抱负,在做过几任小官以后,出于对丑恶官场的厌恶,弃官归田,过起了隐居田园的生活。十多年的田园生活使作者了解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愿望,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出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作者写出了本文。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描绘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干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7、明畅的语言
文中所有的叙述和描写,尽管是文言,却晓畅易读。譬如写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层次丰富;譬如写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形象鲜明;譬如写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活动具体;譬如写言:“不足为外人道也”,色彩近乎神秘,令人遐想联翩。
8、深厚的功底
南阳刘敬叔《异苑》(卷一)有一则记载,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极为相似。原文如下:
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为怪。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
蛮人射鹿之入石穴与陶渊明的渔人寻源之入桃源,虽有记叙详略之分,其情节与行文却大致相仿。可以推断,刘之蛮人射鹿之入穴与陶之渔人寻源之入境可能源于同一传闻,或则源于浙江龙游县发现的龙游石窟的不同故事。作为文学作品的《桃花源记》,是作者依据当时的这些传闻、结合自己的经历、渗入自己的理想化而玉成的佳作。他不仅在艺术给这个传闻以加工润色,同时把自己熟知的避乱故事(如;三国时期人田之泰之避乱于徐无山,晋人庾衮之避乱于禹山,康王之避乱于楚王谷等等……)史实信手揉入,似行云流水,无斧凿之痕迹,恰到妙处。全文仅三、四百字就能把发现桃源的始末,桃源中的景物、环境、风土、民情、来历、交往描写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既有生活的对话,又有曲折的情节,写景明丽如画,叙事委婉得体。
这虚无的“桃源”一旦经如此艺术高手加工润色,便会深入人心,永享美名。由此可见,陶渊明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力。这也正是《桃花源记》之所以鹤立鸡群,独留芬芳的原因所在。
二、亦真亦幻 神秘曲折
因文章近似小说,曾被收入志怪小说集《搜神后记》中。文章为我们虚构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使得读者无不为之神往。
综合唐传奇和明清传奇文学来看,文章是否具有传奇色彩要看其是否具备了三个重要的因素:1、奇特、神异、精密完整的故事情节。2、丰富具体的环境描写。3、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桃花源记》则完全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要素,而且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浪漫主义手法更是贯穿了文章的始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缥缈动人的美丽画卷。
1、神奇而美丽的环境。
不论是桃源之外还是桃源之内,作者笔下的景色总是那么的神奇与美丽。“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夹岸桃花逐流水”的美丽景色。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溪谷之内有桃树并不奇怪,可令人惊异的是这片桃林竟然“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片桃林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呢?面对此景不仅渔人,就连读者也为之深感神奇,也想一寻究竟了。当“林尽水源”之时,我们便发现一座小山,此山也是奇异,山有小口,先窄后宽。当行数十步时,眼前“豁然开朗”,读者的眼前便又出现了一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美好的田园风光。其中人们的生活也是让人羡慕,“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更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与隔绝数百年的地方,人们的穿着竟然和“外人”的一样!这些美丽的环境描写无疑为桃花源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轻纱。
2、奇特、神异的故事情节。
文章围绕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到,找桃花源一一写来,使文章的整个故事显的精密完整,使得每一个情节都那么奇特、神异,环环相扣,使得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其一,故事的开端,渔人发现桃花源。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已经忘了路程的远近,为什么不停棹而返还要一直走下去呢?一定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渔人!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句“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仿佛这一天渔人是为了欣赏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觉之间来到了这片桃林的。对于这一事件,南宋诗人谢枋则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就是说,渔人是划舟沿溪而行,恰好在溪流的下游,看到了顺流而下的缤纷落英而感觉诧异,于是逆流而上到达了桃花林的'。渔人到底是怎样到达桃花源的呢?文章起笔便为读者设下了一个疑障,虽然我们不必为此进行辨别是非,但是这样除此之外,作者还挥洒自如地“设伏”“照应”,使整篇文章以“神秘”贯穿始终。如:村人对渔人的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使下文复寻“遂迷”成为必然。如此,桃花源确乎让人可望不可即了。
文章结尾再次为“世外桃源”抹上神秘色彩。南阳刘之骥之为更使人觉得仙源难辨,如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求。
三、寓意深刻 影响久远
如果说《桃花源记》在艺术方面有很高价值的话,那么它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更能显示其历史价值。
西方空想*理论的诞生,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而陶渊明笔下的“仙境”表明了“空想*”在中国古代早已存在。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对于陶渊明的进步,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批评作者说,他把理想的实现寄托于老子的所谓“小国寡民” 的远古时代,那是脱离现实的“绝境”。并说这种思想是复古倒退,逃避现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历史地去看待。作者处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决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他能描绘出乌托邦式的社会蓝图已是相当不错了。他所描绘的乐园,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社会矛盾的平等社会。它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的政治理想,鞭打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在那登极森严、情伪万端的社会里,作者以隐居不仕的形式参加政治斗争,以要求“复古”的口号来歌颂劳动、歌颂淳朴和善良。应当说,这是为历史的进步摇旗呐喊,并非“逃避现实”!
在《桃花源记》中,作者不仅无情地鞭打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目空今古,大胆否定了君权。桃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是生活得挺好吗?作品始终体现了朴素的乌托邦思想。如果说西方空想*理论上一种比较成熟的理论的话,那么《桃花源记》所表现的政治理念,则是有待整理的空想*理论的雏形。这便是作品的历史价值。
虽然我们认为作者的思想是进步的,但作者所处的时代毕竟太久远,由于历史所限,作品也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作者虽发现并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却没有也不可能设计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只能描绘出如此的“绝境”来作为寄托;同时作品没有也不可能找到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也找不到一条实现理想的正确道路——“不复得路”就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含糊。这也算是作品的消极之处吧。桃花源记
拓展阅读:读《桃花源记》有感
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
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可以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
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2.桃花源记写作特点
3.桃花源记语言艺术特色
4.桃花源记语言特点
5.《桃花源记》写作特点
6.桃花源记艺术特色
7.桃花源记写作特色
8.《桃花源记》写作特点分析
9.桃花源记语言特点分析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繁体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记基础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中心思想及同步练习题
桃花源记简单教案
桃花源记原文课文
桃花源记全文鉴赏三篇
苏轼被贬后写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