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李盛老师

  1.世外桃源

  成语释义: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世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舒适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战乱的美好地方。

  成语例句: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2.豁然开朗

  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成语例句: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解释: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世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3.怡然自乐

  成语释义: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人)《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示例: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的态度,但他却怡然自乐,认为是义薄云天,忠贯日月,大有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气概。--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复辟谬说》

  刘厚守听了,怡然自得,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4.无人问津

  发音:wú rén wèn jīn

  成语释义: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语出:晋陶潜(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示例: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结构:兼语结构

  用法:常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置之不理

  反义词:门庭若市

  古意为渡口,今意为唾液

  5.鸡犬相闻

  成语释义: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乡下景色很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6.阡陌交通

  成语释义: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那一片片水稻田中,阡陌交通,掩映着农家的自在。

  7.黄发垂髫

  成语释义: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落英缤纷

  成语释义: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成语释义: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学识贫乏,学问浅薄。

  10.与世隔绝

  成语释义: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成语出处: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读后感

  似乎是因为闲适,还似乎因为心绪烦乱,总之,对于如今的一些亲历和见闻有一种见了也是白见,说话似乎更是多余,就是那么一种感觉。手边的书,已经翻过不知时日,边边角角已经破损露白,我不忍再次拿起。于是,从书架子上取下了《简明历史辞典》,虽然也是“辞典”,但与时髦的“开心辞典”,毕竟截然不同。我百无聊赖地翻着,介绍陶潜的简短文字,映入眼帘,方晓得所谓的陶潜,乃大名鼎鼎的陶渊明是也。于是,我又找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找到了《桃花源诗并记》,读了起来,诗我不懂,更喜欢不起来。

  我觉得,诗歌,总该是浪漫的,哪怕就是愤世嫉俗,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从我懂事到如今,我始终不曾有过激情,更不曾有过任何浪漫。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也无从解释。我仅知道,人所以在苦水里挣扎,人之所以吃本来难以下咽的粗劣的食物,根本的是在拼争,是在同自己,同自然,同客观环境拼争,渴望见到光明,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即便没有锦衣玉食的奢望,起码该有吃饱穿暖的境遇。

  于是,我一直向往着能有这么一天。

  在我人到中年的时候,这样的境遇,终于属于了我。不光属于了我,也属于了多数国人。这本来是该唤起我那罕有的'激情的,可是,事实又把我那激情的萌芽送到爪蛙国去了。我仍旧没有任何激情。

  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才似乎真正找到了我缺少激情的根本所在。好了,不说我自己,还是说《桃花源记》吧。

  《桃花源记》,是一篇很好的散文。说它好,根源在于文字的朴实,故事的奇异,留给人的无穷的回味。换了酸溜溜的文人,一定要把什么“绕梁三日而不绝”而扯上。我可不这么做。我以为,“酸”是最没出息的。我一贯瞧不起那“酸”,来实的,比什么都强。

  《桃花源记》,说的是在晋孝武帝的时候,一个武陵渔人,打鱼的时候迷了路,结果走进了与世隔绝很多朝代的“桃花源。”桃花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文章的描述是这样的:这里全是桃树,并且是“落英”“缤纷”。“落英”是指桃花,而“缤纷”,则是形容桃花的繁茂。渔人见了这样的景象,感到惊异。大约只有世间少有,才会有如此的惊异吧。渔人走出了桃林,从山的小口穿过,觉得豁然开朗,见到的是土地的平坦,地域的开阔,房舍的整齐,这里有良田美池与桑竹之类。纵横交错的羊肠小路,鸡犬相闻的平静生活的景象,是宜人的。这里的人们,和外边的人,没什么不同,可是,他们竟不知道,外边是什么朝代,光知道有秦朝,不知道汉朝,至于魏晋,就更不知道了。这里的人们,一连数日,纷纷用酒食款待渔人。临别,这里人嘱咐渔人,这里的情形,不要对外人说。渔人把来路做了标记。可是,再回来寻找那桃花源,却找不到了。

  事实上,所谓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人人平等的空想社会。虽然是空想,但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劳动,却是理想的。我最赞成的,不是那空想,而是那平等和自适。

  据有关资料记载,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等官职,不满士族把持政权,对当时乱世之俗既不肯适应,又不能反抗,遂辞官归隐,过躬耕生活。他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大多描写农村生活及自然景色,语言质朴精练,真实感人,具有独特的田园诗风格。他的散文《桃花源记》驰名。

  我很喜欢《桃花源记》,主要是它那“空想”的主张与那朴实无华的文字。

  我依旧不断地翻看我的那些旧书,褶皱的边边角角,虽经多次敷平,却又重新卷起。我无奈。也只能无奈。我仍旧务实。浪漫,与我无缘。当朝霞微露的时候,我总会不禁想到陶渊明,想到他笔下的《桃花源记》。我经常问自己:空想,难道不也是一种解脱或寄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