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先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 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二)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三)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五)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乐”“奇”
【设计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⑴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⑵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⑴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⑵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⑶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九、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8226;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8226;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一、预习导学:
(一)、自读课文
1、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练习:
要求: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
——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全班齐读。
(五)、预习检测: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二)、知识点归纳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句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句子: 古义: 今义:
妻子 句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句子: 古义: 今义:
无论 句子: 古义: 今义
不足 句子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还家 通 ,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教师解疑、点拨
(四)、问题探究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读后完成下题:
第一部分(第1节):写 。
第二部分(第2~3节):写 。
第三部分(第4~5节)写 。
(2)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3)研读第三部分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4)体会思想主旨:
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你还有哪些问题?
三、当堂检测
(A级)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B级)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级)语言运用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后记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设想
1、学生接触这篇文章之前,已接触过一些文言文。本文除个别比较生僻的字词及古今异义的词语外,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是可以粗知的,直鼓励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启发点拨,宜加强诵读练习,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学生粗通内容大意后可安排创造性的复述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的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3、学生细读课文,笔译全文。
这一教学步骤应达到三个目的:
(1)培养学生细看注释,独立理解课文的习惯;
(2)准确理解全篇字词句段;
(3)基本搞清本文的线索及记叙顺序。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教师只要将重点词语提示学生注意掌握就行了,点拨要尽可能少,以免妨碍学生独立钻研习惯的养成。只有那些要加深理解,或不加解说就不能准确理语,教师才相机点拨。如:“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问所从来”,即“问从何处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作连词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挑花源时走的路。“诣太守”,“诣”,即“到……去”,这里揭谒见。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教师收学生笔译练习,抽阅上中下三档各若干篇,以便在第二课开始时适当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之处,;纠正错误之处。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并释词。
阡陌()髫()恰
诣()骥()津()
2、讲评笔译练习,纠正主要错误。
3、指名朗读课文。
4、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根据课文的基本情节,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具体完整地复述。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5、分析课文
(1)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要点: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树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为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提问: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要点:文章如何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2) 提问: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明确要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憧憬着了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如: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一停数,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
布置作业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芳草鲜美。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③ 见渔人,乃大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④ 寻向所志。
寻病终。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桃花源记读后感650字(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桃花源记教案汇编五篇
实用的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650字(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桃花源记教案汇编五篇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实用的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通用8篇)
读桃花源记有感(精选21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锦集7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五篇)
读桃花源记有感合集十五篇)
桃花源记改写,改写桃花源记作文
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锦集五篇
读桃花源记有感(合集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