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良田无论
B、绝境问津
C、问讯间隔
D、交通妻子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
(2)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郡太守遣人寻向所志,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通“邀”邀请 (2)计划;打算
3、(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
(2)就顺原路回去,处处作标记。
4、说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或说明他笔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15分)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 )
(3)选贤与能(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B.便舍船 屋舍俨然C.复前行不复出焉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小题3】.、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4】.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2分)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答案:
【小题1】(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2)便要还家。( 同 邀 邀请 )
(3)选贤与能( 同 举 推举 )(4)盗窃乱贼而不做(兴起)
【小题1】C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指导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2)同: 物质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谐 ,如关爱子女,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平相处等。
异:用自己的话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或 环境优美,风尚纯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
大道之行: 老有所终……己。 或: 人人都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B、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C、问今是何世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捕鱼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2、选出下面划线字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选文中“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5、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12.解释下列加点词(1分)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 便要还家( )
13.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是( )(2分)
A.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C.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D. 具: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4.翻译句子(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平;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12. (1分)(1)与世隔绝的地方 (2)通邀,邀请 13.D(2分)
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5.(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__________(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还家( )
④怡然自乐( )
3.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类;②交错相通;③通“邀”,邀请;④愉快的样子。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5.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平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乃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原句。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童思。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还家( )
3.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语句作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交通:交错相通。要:通“邀”邀请。
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4.①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避泰时乱
5.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选贤与能神情与苏、黄不属
B.外户而不闭月色入户
C.具答之天下之伟观也
D.问今是何世是日更定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交通: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翻译:
(2)林尽水源翻译:
小题4: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甲文所描述的“”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甲文提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乙文“”一句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小题1: B(2分)
小题2:(1)交错相通(2)请(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3:(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4:大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共2分。每空1分。没用原文回答,该空不得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各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加点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项“户”皆是“窗”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两个加了皆是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故”“独”“亲”“尽”,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两篇短文的文字,了解内容,抓住关键信息,比较两文思想内容,找出相关点,概括填空,注意要使用文中原话。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东晋时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延至其家 (2)处处志之
3.作者在第①段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从全文来看,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的理想能从哪些具体的描写中体现出来?
5.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1.陶渊明
2.(1(邀请 (2)做标记
3.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4.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5.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的理想境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小题1】翻译句子。(6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小题2】找出选文中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1分)
【小题3】“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3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成语:。现在意思是:。(2分)
【小题5】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
【小题1】⑴桃源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⑵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⑶这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小题1】其中往来种作……怡然自乐。 (1分)
【小题1】(1)讲汉魏晋以来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分)
【小题1】成语:世外桃源。现在意思是: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注: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2分)
【小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2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要、还、乃、无论、语、足、道”等重点字,有时还要注意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的翻译的完整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一段的文字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魏晋以来的社会动乱”来概括渔人说的内容。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概括成语为“世外桃源”,然后根据桃花源中的生活图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理解文中和现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注意句子的意思,还要根据句子的结构,比如“主谓宾”这一结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小题2: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小题3: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其中“复”“延”各占0.5分)(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小题1: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义。B中“怡然”古今的意思都为“高兴的样子”。
小题1:ACD三项表现的都是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B项表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儒家、道家的思想即可。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桑竹之属( )
(2)具答之( )
(3)乃不知有汉( )
(4)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详细(3)竟然(4)作标记
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的事。
4.示例: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下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示例: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参考答案:
1、①交错相通
②“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3、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好书伴我成长演讲稿合集十五篇)
永远的白衣战士读后感范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三篇)
关于高中生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五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三篇)
关于高中生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五篇)
关于桃花源记教案锦集8篇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通用21篇)
初二课文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精选8篇)
桃花源记教案模板汇总九篇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十五篇)
有关桃花源记教案四篇
桃花源记改写作文(通用19篇)
桃花源记教案四篇
桃花源记教案汇总五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