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指导思想:
教学札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注重朗读和背诵、积累。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里老街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文言文中字、词、句 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引导学生再现桃源,感知桃源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展示有关战争的图片)
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
生讨论。(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陶渊明简介
让学生介绍,并互相补充。(出示幻灯片加以强调:)
三.教师范读全文。
安排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四.检查自学情况。
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五.1. 指名翻译全文,注意上下连贯通顺,如成分省略现象要补充完整。
2. 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讨论、归纳,教师总结)
六.讨论,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七.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指导背诵方法)
教后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归纳: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世态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为如何?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二、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
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
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以检查学生对目标2的完成情况。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第四步、四读课文,品位研读 、 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2, 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3、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4、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第六步、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要:( ) 咸( ) 云( )
具( )语( ) 为( )
2、 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
绝境: 古义:( )今义:( )
无论: 古义:( )今义:( )
(四)布置作业:
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1、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3、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4、四读课文,品位研读 、 主题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文。
⑵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⑴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审美情趣,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⑴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加强诵读训练。
⑵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
⑴反复朗读法
⑵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世外桃源那是陶渊明为我们开启的一个躲避世事烦扰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美,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趣,那“设酒杀鸡作食”之朴,无不给人以美好的遐思。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
二、 采访对话,理解课文
设计语文活动:今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连线,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去欣赏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神秘和优美。
同学们都是武陵人,是采访对象,老师客串一下记者。
采访开始:
记者:你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
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记者:发现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诧异,这是为什么呢?请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武陵人: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让我惊讶的是为何会有这么一大片美丽的桃林呢?会是仙境吗?我想看看它的尽头有在哪里呢?
记者:桃花源外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进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数日,请你说说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环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房屋整整齐齐,青砖白瓦。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树茂盛,修竹成林……实在是山清水秀,优美恬静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对素不相识的我热情相邀,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余人也是热情相邀,盛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我的到来,都来打听消息。这份热情淳朴实属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们生活幸福,其乐融融。他们男耕女织,丰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无忧无虑,人人安居乐业。真是一个好地方。疑似天上却人间。
记者:桃花源人告诉你他们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什么?
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记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当你告辞离开时,桃源人对你有何嘱托?他们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也许他们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不愿再面对纷乱更替的乱世。
记者:既然受人之托,为何还要在离开时处处做标记,还要将此事告诉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世间少有,我担忧别人不相信我的话,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于告诉人们我的传奇经历,我想太守是当地长官,他应该知道。
三、 运用想象,配话(画)外音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留给我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再次品读课文,配画外音。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读课文,另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或(话外音)
一位同学读课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动,只见一片粉红夹岸而来,晴空下,桃枝交柯,纷纷扰扰,桃花菲薄迷离。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葱茏,香气袭人。一阵清风,伴随着芬芳香气,花瓣如粉红蝴蝶,飞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荡荡,沿着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泻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学读课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桃源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回答:“今是晋”。桃源人接着问:“秦朝之后就是晋朝吗?”渔人回答说:“秦之后还有西汉、东汉两朝,汉之后又历经三国鼎立,之后是魏,魏之后方为晋。”
桃源人感叹道:“唉,世外朝代更换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学读课文:“诣太守,说如此。”
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有一天我沿着溪水打鱼,不知不觉迷路了,发现一片桃花林,桃林尽头有座山,几经曲折入山后,竟然有与世隔绝的好地方,那里环境优美,人们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时处处做了标记,请太守大人派人随我前往探个究竟。
四、 品味研读,主题探究
1、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探桃花源,可人们再去找时“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的存在,暗示在现实社会中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
2既然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为何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目的何在呢?
明确: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连连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又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五、总结出自本文的成语,理解其含义。
(1)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3)无人问津:没人访求,探求。用来形容受冷落;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5)黄发垂髫:释义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指老人和儿童,即老老少少。
五、 课堂总结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尘心如垢洗不去”也许,愈是神秘愈是能扣动诗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去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津乐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丽的象征。
六、 作业设计
1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重点】: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课前预习】:
1、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重点词语注音并解释。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3、朗读课文,2—3遍。(朗读时,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语速适中,语句流畅,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⑴渔人的行进路线: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5、查阅资料,介绍一下陶渊明,制成知识卡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陈思思的音乐视频《梦入桃花源》,老师导入新课:陈思思的一首《梦入桃花源》把我们带到如痴如醉的桃源梦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理想中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上讲台来介绍陶渊明
哪位“小老师”了解陶渊明?请向“学生”介绍。之后要问他从哪里获取的知识。历史课本有对他的介绍;语文课本上夜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下面注解中有“陶渊明”一条;网上也有(有学生上网搜索到有关知识,请他拷贝下来向大家展示如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躬耕僻野,过着俭朴的生活。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①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结合课下注释理出难解的字词句。然后畅谈:桃源带给你怎样的"世外"感受?(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比如:奇、美、乐等。)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重点字词如:异 穷 属 悉 咸 延 语 寻
古今异义词语如: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何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六 点拨讲解
(1)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对照注释,试讲课文。
(2)学法指导: 要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鲜——鲜嫩”、“美——美丽”、“交——交错” 不可望文生义。 翻译句子时,先弄清句式特点、关键字的意思,然后做到准确,通顺,省略的部分要补上。例如: “具答之,便要还家”具,详细;要通邀,邀请。(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 译文,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第二课时
一、探究桃源之"奇"
故事确有传奇色彩,因此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仔细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描写让你产生"奇"的感受?
1.自主探究。
2.合作探究。
3.交流展示。在学生展示中,教师相机点拨、纠正、穿插、强化重点词句的积累。
(1)入源经过奇。奇在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此美景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奇在--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2)桃源中人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
(3)桃源消失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奇在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更浓了。
二、感受桃源之"美"
1.请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口头描绘桃源的环境美。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预设: 1段 自然风景美
2段 乡村生活美
3段 人民情感美
4段 社会环境美
然后对照这些地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2.桃源的美,不仅表现在环境,更表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上。请先认真读一读第三节,然后把它改写成一组具体生动的人物对话。
先由同桌之间表演,然后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师生共评。
3.观看《中国水墨动画系列之桃花源记》
水墨动画以其画面的优美、动听的音乐、人物形象的诙谐对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能够理解动画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动画加深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进入桃花源的历程,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有些东西用言语表达时总感到比较苍白。借助多媒体则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河流中徜徉。
三、设计对话采访 深化文章主题
先齐读一遍课文。然后进行以下活动,活动分两组进行:
1.如果让你对桃源百姓说一段话,你会怎样说?
2.如果让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陶渊明进行采访,你会问哪些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先拟出采访提纲。
(说明:活动一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与文中人物的直接对话,深化对桃源社会实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把课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活动二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深层次探究本文的写法。对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其他学生回答:你觉得陶渊明会怎样回答?譬如:
--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渔人的复寻而迷失?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可以选择,你是愿意生活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是桃花源里?请谈谈你的理由
(说明: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桃花源里生活的理解,并征对现实生活来谈谈感受。老师引领学生将现代社会生活和桃花源里的生活状态作对比。学生可能会谈到很多的理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引领学生理智地看待我们今天的生活。并学会生活。)
(2)老师下课结束时出示自己写的《桃花源记》的读后感(此活动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写读后感)
读后感呈示:《桃花源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宁静祥和之美。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桃花源里人们那种鲜活的生命状态,简单而幸福的生命状态,一定让你羡慕不已,老师也有很多的感悟,在感受到这些简单而充满幸福的生命状态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些鲜活的生命状态只存在于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中,或者说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读着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我们隐隐感到作家的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也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之情。因为人性中最为本色美好的东西,最简单而朴素的向往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动而悄悄流失。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渐憔悴的面容。有着因太多对物质的渴望而堕落的灵魂。甚至包括我自己。沈从文先生在散文《桃源与沅州》中曾这样写道:“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该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感谢陶渊明,他那超脱的人生韵味,那洒落的生命境界,在于他为后人确立了一种新的理想人格。是他让我们看到滚滚红尘中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委任自然,任真自适。而这样的生命状态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只是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不小心给弄丢了。
站在来路和去路的现实人生路口,我们是不是该不断地回望来路。去捡拾那些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而幸福起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
(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比较
1.文意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秦时妇人》。
(2)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简要疏通文意,进行口译。
(3)学生逐句翻译文章,教师进行点拨和纠正。
【设计意图】 《秦时妇人》字词难度不大,由学生自读、自译,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快读阅读的能力。
2.勾连回顾。
(1)引导学生由《秦时妇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并初步发现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2)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比较阅读的意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调动已学内容,为后面比较阅读打好基础。
3.方法讲授。
(1)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予方法指导。
方法点拨: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1)文章内容;(2)中心主旨;(3)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已知联系到未知,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已学阅读方法,同时“降低”比较阅读的陌生感和难度。
4.方法应用。
(1)学生结合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桃花源记》《秦时妇人》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其中的异同。
(2)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桃花源记》《秦时妇人》两篇故事架构“大同小异”,但表达主旨、表达方式“小同大异”的文章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方法。
5.小结。
教师在学生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
【设计意图】 小结回顾,有助于学生夯实本课重点。
(五)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运用所学方法,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和《乙亥北行日记(节选)》的异同。
【设计意图】再阅读一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的《乙亥北行日记(节选)》,可以帮助学生迁移所学方法,能够在“旧文章”中有“新发现”。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五单元是在第四单元(科普说明)之后,对文言文的又一轮学习,目的在于理解作者写作的愿望和人物的不同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并客观的评价古代人。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听说读写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多数喜欢流行音乐,喜欢韩国明星,但是对历史、对传统仅仅局限于穿越剧,本单元的学习是对此一个不错的填补。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成语,它是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那么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从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与教材对话
四、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做示范)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场面,展示风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 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二 课 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
1了解作者,必读此文,请欣赏作者的自传,听过以后说说作者的三大爱好.
2作者的诗歌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 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
1、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ó ) 屋舍俨然(yn) 阡陌交通(qin)
黄发垂髫 (tio) 便要还家(yo) 刘子骥( jì )
诣太守(yì ) 浔阳( xún ) 驎之(lín )
2、A.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 )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B同学齐读课文。 C.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四人小组一起解读而后集中解难,或者让老师提问,学生答疑,五个段落分类处理。一段一段地讨论,落实,主要在字词及内容的疏通,领悟。
1、重点字词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夹着 )岸数百步,中(中间)无杂树,芳草(地上的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繁多夹杂)。渔人甚异(对……感到惊奇)之(代这种美景),复前行,欲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其(这)林。
②林尽(于)水源,便(就)得(发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舍弃)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开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平坦开阔),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池塘)桑竹之(这)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同),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其(那)中往来种作(耕种劳作),男女衣着(穿戴),悉(全)如外人。黄发垂髫(小孩),并(都)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竟然)大惊,问所(地方,处所)从来。具(通俱,完全,详尽)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打听,探问)。自云先世(去世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孩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于之,兼词,从这里。),遂(就)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更不要说)魏晋。此人一一为 (给)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告诉)云(说):“不足为(对,向)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找到)其船,便扶(沿着)向路,处处志(做标记)之。及郡下,诣(到……去,这里是谒见)太守,说(报告)如此(像这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找)向所志(标志),遂(竟然)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 后遂(就)无问津(探访、探求)者。
2、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这中间,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就好像桃源外面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来往。(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到了郡下,去拜见太守,述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品质高尚的人,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五、小结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
(2).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如此 古义:像这样。如,说如此。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舍弃 ) 屋舍俨然 ( 房子 ) 。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 寻病终(不久 ) 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 ) 寻向所志 (标记 )
向: 寻向所志(以前 ) 眈眈相向 (对着 )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捕鱼为业(作为)
乃:见渔人,乃大惊(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遂:遂迷(竟然), 后遂无问津者(就)(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活用动词,走到尽头。
(5)同义词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6)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7)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写练笔本上)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写书上)
第 三 课 时
一、背诵课文回顾前堂。
二、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思路】
发现桃花源 景色 忽逢桃花林……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奇丽
桃源内所见 自然景色,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
桃源人精神 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愉悦安宁
桃源内的社会风尚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再寻桃花源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冰终。
【线索】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三、质疑解难:
①.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背诵课文
六、作业
课后练习。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注释〕⑴ 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⑵ 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⑺ 憩,休息。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⑽游诣,游玩。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⒄言,语助词,无义。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板书设计
21.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复前行,林尽水源,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与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是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与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与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与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实用的有关爱国的读后感作文400字锦集十篇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初中读后感
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文明礼仪演讲稿
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三篇)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桃花源记教案模板集锦10篇
读桃花源记有感(集锦十五篇)
桃花源记教案七篇
桃花源记改写作文10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集锦七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500字(精选三篇)
桃花源记作文六篇
桃花源记教案模板锦集五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十五篇)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