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怀古诗《咏荆轲》原文赏析

秦风学老师

陶渊明怀古诗《咏荆轲》原文赏析

  引导语:陶渊明的《咏荆轲》这首诗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的翻译与鉴赏。

  《咏荆轲》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译文】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自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衰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赏析】

     《咏荆轲》是较长的一首诗,全诗30句,诗云:“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义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大意是“燕太子丹善于收养门客,志向是到嬴姓的秦国报仇。要从招募的壮士中百里挑一选杰出的,年深日久后选中了荆轲。君子汉愿为知己者死,荆轲决定离燕国京都赴秦为太子丹报仇。荆轲启程前随行的白色骏马在路上嘶鸣,周围都是一片为其送行的慷慨激昂之气。荆轲的怒发撑起了高高的帽子,豪猛之气冲击着系帽的长丝带。在易水河边为荆轲摆酒设宴以壮行色,周围坐席上都是英雄壮士。琴师高渐离以名为‘筑’的乐器奏出悲壮的乐曲,勇士宋意则高唱激人的歌声。岸边上哀风萧萧,易水中寒波淡淡。乐声中的‘商’调使人悲痛流涕,‘羽’调的高亢激越则使壮士动容。心中清楚这是一去不归的征程,但会将英明流传于后世。荆轲登车的时候果敢得没有回头后看,高速奔腾的马车朝秦国而去。快速行驶了万里之遥的路程,途中漫长曲折经历上千座城池。当向秦王晋献燕国地图时匕首一现就自然暴露出了刺杀一事,这使秦王嬴政大吃一惊而怔在那里。可惜荆轲的剑术不够精熟,这一举世奇功没能实现。荆轲这个人虽然死去了,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却会千载流传。”

  【品评】

  本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 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说明]

  这首诗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参见《咏三良》说明。此诗咏赞荆柯刺秦王之事,事见《战国策?燕策三》及《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战国时齐国人,迂居卫,后来到燕国,好读书、击剑,与高渐离为知友。燕太子丹曾质于秦,秦王赢政待之不善,丹怨愤逃归。时秦国东伐,将至燕。燕太子丹欲刺杀秦王,尽力招募勇士。荆轲被招,受到燕太子丹的恩遇和敬重。荆柯奉燕太子丹之命,带着燕国督亢地图去迸献秦王,在地图中暗藏一把匕首,以便借机行刺。易水送别之后。荆轲义无反顾去见秦王,献上地图,图穷匕首现,追刺秦王,终因剑木不精而没能刺中秦王,反而被杀。陶渊明这首诗即咏赞此事。诗人以豪迈的诗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除暴勇士的生动形象,用惋惜赞叹的语言歌颂了荆柯的壮烈活动,抒发了诗人内心无限的感慨。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1)。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2)。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3)。

  素骇鸣广陌,慷慨送我行(4)。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5)。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6)。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7)。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8)。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9)。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10)。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11)。

  凌厉越万里,透迄过于城(12)。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13)。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14)!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15)。

  [注释]

  (1)燕丹:燕国太子,名丹。姓与国同,是战国时燕王喜之子。士:门客。报:报复,报仇。强赢(yíng 营):强秦。赢指秦王赢政,即后来统一六国始称皇帝的秦始皇。

  (2)百夫良:百里挑一的勇士。荆卿:即荆轲。卿,犹“子”,是燕人对他的尊称。

  (3)死知己:为知己而死。燕京:燕国的都城,今北京地区。

  (4)素骥:白色骏马。《战国策?燕策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色是丧服色,白衣冠以示同秦王决一死,以壮荆轲之行。此处用“索骥”,就表达这层意思。广陌:大路。慷慨:情绪激昂。

  (5)雄发上指冠:怒发直指,冲起高高的帽子。雄发,怒发。冠:帽子。《战国策?燕策三》:“复为羽声慷慨,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缨(yīng 英):系帽子的丝带。

  (6)饮饯:饮酒送别。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

  (7)渐离:高渐离,燕国人,与荆轲友善,擅长击筑。《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位,旁若无人者。”这里是指送别的击筑。筑(zhú 竹):古击弦乐器,形似筝。 宋意:当为燕太子丹所养之士。

  《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

  (8)萧萧:风声。淡淡:水波摇动的样子。《战国策?燕策三》载荆柯临行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陶诗此二句即从《易水歌》第一句变化而来。

  (9)商音:古代乐调分为宫、商、角、徵(zhī止)、羽五个音阶,商音调凄凉。奏羽:演奏羽调。羽调悲壮激越。《战国策?燕策三》:“至易水上,既祖(饯送),取道。高渐离击筑,荆何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膜目,发尽上指冠。”

  (10)且:将。名:指不畏强暴、勇于赴死的英名。

  (11)登车何时顾:《战国策?燕策三》:“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谓决心己定,义无反顾。飞盖:车子如飞般疾驰。盖:车盖,代指车。

  (12)凌厉:意气昂扬,奋起直前的样子。逶迤(weīyí威移):路途弯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图穷:地图展开至尽头。《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事自至:行刺之事自然发生。豪主:豪强的君主,指秦王。怔营:惊恐、惊慌失措的样子。《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以匕首刺秦王,王惊而拔剑,“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14)剑术疏:剑术不精。《史记?刺客列传》载:秦王以佩剑断荆轲左股,荆轲坐地“引七首以擿(zhì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结果荆轲被杀,行刺失败。同上传载:“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奇功:指刺秦王之功。遂:竟。

  (15)其人:指荆轲。没:死。余情:不尽的豪情。

  [译文]

  燕丹太子爱侠客,立志报仇刺赢政。

  百里挑一招勇士,年终得士名荆卿。

  君子能为知己死,荆卿提剑出燕京。

  雪白骏马嘶大道,慷慨众人送我行。

  怒发上指高冲冠,男儿猛气冲长缨。

  饮酒送别易水上,四周列坐皆豪英。

  渐离击筑音悲壮,宋意引吭高歌声。

  萧瑟悲风骤吹过,凄寒水上波纹生。

  商音凄婉闻流泪,羽调激昂壮士惊。

  此去心知不返归,将能后世留英名。

  义无反顾登车去,疾驶如飞赴秦庭。

  奋勇直前越万里,曲折艰险过千城。

  地图展尽匕首露,赢政突然心恐惊。

  可惜剑术未能精,盖世之功未建成。

  壮士虽然久已逝,千年之下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