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1],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3]。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4]。纸墨遂多,辞无诠次[5]。聊命故人书之[6],以为欢笑尔[7]。
【其一】[8]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13]。
【注释】
[1] 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 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 忽焉:很快地。
[4] 辄:就,总是。
[5] 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 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 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 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 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 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 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2]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
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 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其三】[1]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2]。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3]。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4]?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5]。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6]!
【注释】
[1] 这首诗通过对那种只顾自身而追逐名利之人的否定。表明了诗人达观而逍遥自任的人生态
度。
[2] 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自己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3] 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4] 这两句是说,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说,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空名又有何用!
[5] 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shū叔):迅速,极快。
[6] 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
【其三】[1]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2]。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3]。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4]?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5]。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6]!
【注释】
[1] 这首诗通过对那种只顾自身而追逐名利之人的否定。表明了诗人达观而逍遥自任的人生态
度。
[2] 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自己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3] 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4] 这两句是说,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说,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空名又有何用!
[5] 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shū叔):迅速,极快。
[6] 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注释】
[1] 这首诗通过对善恶报应之说的否定,揭示了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并决心固穷守节,流芳百世。深婉曲折的诗意之中,透露着诗人愤激不平的情绪。
[2] 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西山:即首阳山。
[3] 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4] 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5]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其四】[1]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2]。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3]。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4]。
因值孤生松,敛翩遥来归[5]。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6]。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7]。
【注释】
[1] 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2] 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3]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4] 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5] 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6]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7] 已:既。违:违弃,分离。
【其五】[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
间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6]。
【注释】
[1] 这首诗写在和谐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诗人在平静的心境中,体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这一切给诗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快慰与满足。
[2]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寄居。人境:人间,世上。车马喧:车马往来的喧闹声。指世俗交往。
[3] 尔:如此,这样。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只要内心清静,远远超脱于世俗,因而虽居喧闹之地,也就像住在偏僻之处一样。
[4] 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5] 山气:山间雾气。日夕:近黄昏之时。相与还:结伴而归。
[6] 此中:录本从《文选》作“此还”,今从李本、焦本、苏写本改。真意:淳真自然之意。《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辨:辨析,玩味。《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这两句意思是说,从大自然得到启发。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但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也无须用言语表达的。
【其六】[1]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2]?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3]。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4]。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5]。
【注释】
[1]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愤怒的口吻斥责了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黑暗现实,并决心追随商山四皓,隐居世外。
[2] 行止:行为举止。端:种,类。
[3] 苟:如果。相形:互相比较。雷同:人云亦云,相同。《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楚辞·九辩》:“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毁誉:诋毁与称誉。
[4] 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达士:贤达之人。尔:那样。
[5] 咄咄(duō多):惊怪声。俗中愚:世俗中的愚蠢者。黄绮:夏黄公与绮里,代指“商山四皓”。见《赠羊长史》注[9]。
【其七】(1)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2)。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3)。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4)。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5)。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6)。
【注释】
(1) 这首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2) 裛(yì意):通“浥”,沾湿。掇(duo 多):采摘。英:花。
(3) 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毛苌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也。’潘岳《秋菊赋》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4) 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5) 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趋:归向。
(6) 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轩: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其八】(1)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2)。
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3)。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4)。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5)。
吾生梦幻间,何事纵尘羁(6)!
【注释】
(1) 这首诗诗人以孤松自喻,表达自己不畏严霜的坚贞品质和不为流俗所
染的高尚节操。诗未所表现的消极情绪中,带有愤世嫉俗之意。
(2) 没:掩没。
(3) 凝霜:犹严霜。殄(tiān 舔):灭绝,绝尽。异类:指除松以外的其
它草木。卓然:高高挺立的样子。见:同“现”,显露。
(4) 连林:树木相连成林。众乃奇:大家才感到惊奇。乃:才。
(5) 壶:指酒壶。挂:逯本作“抚”,今据李本、焦本、和陶本改。柯:
树枝。远望时复为:即“时复为远望”的倒装句。意思是还时时向远处眺望。
(6) 何事:为什么。绁(xiè泄):拴,捆绑。尘羁:尘世的羁绊。犹言
【其九】(1)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2)。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3)。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4)。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5)。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6)。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7)。
纡辔诚可学,违己诅非迷(8)。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9)。
【注释】
(1) 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表现出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初衷而随世浮沉,并再一次决心保持高洁的志向,隐逸避世,远离尘俗,态度十分坚决。
(2) 倒裳:颠倒衣裳。形容匆忙中来不及穿好衣服。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3)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欤:疑问助词。田父(fū府):年老的农民。好怀:好的情意。
(4) 浆:指酒。远见候:谓远道而来,给予问候。疑:怪。乖:违背,不合。
(5) 褴缕(lán 拦吕):衣服破烂的样子。高栖:居住的雅称。这两句是说,穿着破烂的衣服,住在茅草屋中,这样的地方不值得您这样高雅出众的人居住。
(6) 一世:举世,整个社会。尚同:以与世俗同流为贵。同:指同流合污,盲从附和。《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汩(gū古)其泥:谓同流合污,随同流俗。汩:同“淈”,搅水使浊。《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是说可与世人同浊,不必独清。渊明意本此。以上四句是田父劝说之语。以下是诗人的回答。
(7) 禀气:禀性,天生的气质。谐:合。
(8) 纡辔:放松马缰缓行。纡:曲,引申为放松。纡辔缓行,喻作官,即《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宛辔憩通衢”之意。违己:违背自己的初衷,指归隐躬耕。讵(jù巨):岂。迷:迷惑,糊涂。
(9) 驾:车,喻志向。回:逆转而行。
其十】(1)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2)。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3)。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4)。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5)。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6)。
【注释】
(1) 这首诗回忆以往曾因生计所迫而涉足仕途,经历了风波艰辛之后,诗人感到自己既不力求功名富贵,而如此劳心疲力,倒不如归隐闲居以保纯洁的节操。
(2) 远游:指宦游于远地。东海隅(yú余):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陶渊明曾于四十岁时(晋安帝元兴三年)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赴任途中写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
(3) 迥(jiōng 窘):远。风波阻中涂:因遇风浪而被阻于中途。涂:同“途”。陶渊明三十六岁时(晋安帝隆安四年),曾奉桓玄之命由江陵使都,返回途中遇大风被阻,写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诗。
(4) 然:如此,这样。为饥所驱:被饥饿所驱使。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5) 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营:谋求。少许:一点点。
(6) 非名计:不是求取名誉的良策。息驾:停止车驾,指弃官。
【其十一】(1)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2)。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3)。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4)。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5)。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6)。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7)。
【注释】
(1) 这首诗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诗人认为,那种为追求身后的名声而固穷守节、苦己身心的行为是不值得的;同样,那种为希望能得长寿而认真保养贵体的行为也是不值得的。人死之后,不但贵体消亡,而且神魂灭寂,一无所知。所以诗人主张人生当称心适意、逍遥自任,不必有所顾忌,亦不必有所追求。
(2) 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称为仁:被称为仁者;以仁德而著称。《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列子·天瑞》:“孔子问(荣启期)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男为贵,吾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优哉!’”
(3) 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不获年:不得长寿。指颜回短命早死。《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早)死。”据《孔子家语》等书记载,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长饥至于老:指荣启期长期穷困挨饿,直到老死。
(4) 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5) 称(chèn 趁)心:恰合心愿。固:必。《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女(汝)能固纳公乎?”
(6) 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瓤尘。”又《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又《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李善注:“老莱子曰: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列子曰: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韩诗外传》曰: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客。”养:保养。千金躯:犹贵体,贵如千金的身体。化:指死。宝:指荣名。《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7) 裸葬:裸体埋葬。《汉书·杨王孙传》载,杨王孙病危时嘱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恶:不好。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其十二】(1)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2)。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3)。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4)。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5)?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期(6)。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7)。
【注释】
(1) 这首诗通过赞扬张挚和杨伦辞官归隐。不再复出的高风亮节,来比况自己的归隐之志;并劝说世人不要再受世俗的欺骗,当看破红尘。随他一道归去隐耕。
(2) 长公:张挚,字长公,西汉人,曾“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壮节:壮烈的气节。失时:指失去了从政的时机。
(3) 杜门:谓闭门不出。杜:堵塞,断绝。
(4) 仲理:指东汉杨伦。《后汉书·儒林传》:“杨伦,字仲理,为郡文学椽。志乖于时,遂去职,不复应州郡命。讲授于大泽中,弟子至千余人。”高风;高尚的品格、操守。兹:此,这里。
(5) 往:去。指出仕。已:止,停。指辞官归隐。狐疑:犹豫不决。
(6) 去去:这里有“且罢”、“罢了”的意思。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奚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奚:何。
(7) 摆落:摆脱。悠悠谈:指世俗妄议是非的悠谬之谈。《晋书·王导传》:“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余所之:我所去的地方,指隐居。之:往,到。
【其十三】(1)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2)。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3)。
规规一何愚,兀做差若颖(4)。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5)。
【注释】
(1 )这首诗以醉者同醒者设譬,表现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在比较与评价中,诗人愿醉而不愿醒,以寄托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
(2) 同止:在一起,同一处。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取:逯本作”趣”,今从曾本、苏写本、焦本改。邈异境:境界迎然不同。
(3) 领:领会,理解。
(4) 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庄子·秋水》:“于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渊明即用此典,故接下说“一何愚”。兀(wù务)傲:倔强而有锋芒。差(chā叉):比较上,尚,略。颖:才能秀出,聪敏。
(5) 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烛当秉:逯本作”烛当炳”,曾本、焦本皆注一作“烛当秉”,从后者。秉:握持,拿着。《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按:逯本从“炳”引曹丕《与吴质书》“古人思炳烛夜游”为据,此语当本胡刻本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李善注云:“古诗曰:'昼夜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秉或作炳。”则知李善所见《文选》原本当作“秉”,正文之,“炳”,乃后人刻入。查《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卷四十二即作,“古人思秉烛夜游”。)
【其十四】(1)
故人赏我趣,挚壶相与至(2)。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3)。
父老杂乱言,筋酌失行次(4)。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5)?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6)。
【注释】
(1) 这首诗写与友人畅饮,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2) 故人:老朋友。挈(qiè切)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3) 班荆:铺荆于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布也,布荆坐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4) 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5) 这两句是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6) 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其十五】(1)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2)。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3)。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4)。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5)。
【注释】
(1) 这首诗写贫居荒宅之景与衰老将至之悲,但诗人并不为守穷而后悔,相反,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夙愿,那才深可痛惜。
(2) 乏人工:缺少劳力帮手。
(3) 班班:显明的样子。《后汉书·赵壹传》:“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
(4) 悠:久远。少至百:很少活到百岁。
(5) 委穷达:犹“委命”。委:听任。穷达:指穷达之命。素抱:平索的怀抱,即夙志。
【其十六】(1)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2)。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3)。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4)。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5)。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6)。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7)。
【注释】
(1) 这首诗写自己少年时颇有壮志,然老而无成,一生抱定固穷之节,饱受饥寒之苦,以至于现在。但诗人所感到悲哀的是,世上竟无知音。
(2) 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爱好。六经:六种儒家经典,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古代的经籍。
(3) 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时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淹留:久留,指隐退。《楚辞·九辩》:“蹇淹留而无成。”无成:指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就。
(4) 竟:最终。抱:持,坚持。固穷节:穷困时固守节操,意即宁可穷困而不改其志。语出《论语·卫灵公》。饱:饱经,饱受。更:经历。
(5) 弊庐:破旧的房屋。交:接。悲风:凄厉的风。曹植《杂诗》:“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没:掩没,覆盖。庭:庭院。
(6) 这两句写寒夜饥寒交迫的窘状,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所说“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之意。
(7) 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陶渊明在这里是以张仲蔚自比,但是慨叹自己却没有刘龚那样的知音。翳(yì意):遮蔽,隐没。此处有“郁闷”之意。
【其十七】(1)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2)。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3)。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4)。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5)。
【注释】
(1) 这首诗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芳洁的品性。诗未以“鸟尽废良弓”的典故,说明自己的归隐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义。
(2) 薰:香气。
(3) 脱然:轻快的样子。萧艾:指杂草。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4) 行行:走着不停。失:迷失。故路:旧路,指隐居守节。“失故路”指出仕。任道:应自然之道。
(5) 鸟尽废良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比喻统治者于功成后废弃或杀害给他出过力的人。
【其十八】(1)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2)。
时赖好事人,载醪法所惑(3)。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4)。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5)?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6)!
【注释】
(1) 这首诗分别以扬雄和柳下惠自况,一方面说明家贫无酒,幸赖友人馈赠;另一方面表示闭口不谈国事,以远祸全身。其中暗寓对国事前途的深忧。
(2) 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学者。嗜(shì试):喜欢,爱好。
(3) 时:常常。赖:依赖,依靠。好(hào 浩)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之人。载醪(láo 牢):带着酒。 祛(qǖ区)所惑:解除疑惑问题。《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4) 是谘(zī资):凡是所询问的。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塞:充实,充满。
(5) 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6) 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失:过失,失误。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其十九】(1)
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2)。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3)。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4)。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5)。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6)。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7)。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8)。
【注释】
(1) 这首诗记述自己当年因饥寒而出仕,由耻为仕而归田,又由归田而至于今的出处过程和感慨。尽管目前的境遇同样贫困,但走的是正途,没有违背初衷,且有酒可以自我安慰,所以诗人已经感到十分满足。从而表现了归隐的志趣与对仕途的厌恶。
(2) 畴昔:往昔,过去。投耒(lěi 垒):放下农具。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3) 将养:休息和调养。(墨子·尚贤中):“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不得节:不得法。节:法度。馁(něi):饥饿。 固缠己:谓自己无法摆脱。
(4) 向立年:将近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遂以“而立之年”称三十岁。渊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志意:指志向心愿。
(5) 遂:于是。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介然分:耿介的本分。介然:耿介,坚贞。《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杨倞注:“介然,坚固貌。”田里:田园,故居。
(6) 冉冉:渐渐。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亭亭:久远的样子。一纪:十二年。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
(7) 世路:即世道。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杨朱:战国时卫人。止:止步不前。《淮南子·说林》:“杨子(即杨朱)见逵路(即歧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8) 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恃:依靠,凭借。这里有慰籍之意。
【其二十】(1)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2)。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3)。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4)。
诛泅辍微响,漂流逮狂秦(5)。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6)。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7)。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8)。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9)。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10)。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11)。
【注释】
(1) 这首诗以历史的思考为基础,慨叹眼前世风日下,而思慕远古伏羲,神农时的真朴之风,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
(2) 羲农:指伏羲氏、神衣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去:离开。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
(3) 汲汲(jí级):心情急切的样子。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闭失。《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
(4) 凤鸟虽不至:凤鸟即凤凰。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之鸟,如果凤凰.出现,就预示将出现太平盛世。《论语·于罕》:“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礼乐暂得新: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后经孔于的补救整理,“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复兴。
(5) 洙泗:二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辍(chuò绰):中止,停止。微响:犹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没而微言绝”。漂流:形容时光的流逝。逮(dài 代):至,到。狂秦:狂暴的秦朝。
(6) 这两句指秦始皇焚书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奏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shi)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诸守、尉杂烧之。”
(7) 区区:少,为数不多。诸老翁:指西汉初年传授经学的饱学长者,如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为事:指传授经学之事。
(8) 绝世:指汉代灭亡。六籍:指六经。亲:亲近。
(9) 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见所问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10) 快饮:痛饮,畅饮。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自己所戴的漉(lù,过滤)酒巾。《宋书·隐逸传》载,渊明“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11) 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广西高考排名1345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译文及赏析
写给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作文
陶渊明饮酒简析
陶渊明最著名的诗和诗句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译文及赏析
写给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作文
陶渊明饮酒简析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陶渊明最著名的诗和诗句
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译文及赏析
陶渊明名言
陶渊明饮酒译文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於王抚军座送客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通用12篇)
饮酒陶渊明朗诵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赏析
陶渊明是什么派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