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莉落老师

  《滕王阁序》教学

  【案例背景】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珠玑络绎,是传唱千古的奇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一篇较难教的骈文。文章用典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同时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督促学生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这些工作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做充分的准备。另外考虑到理科班学生在下面查资料的积极性不高,直接给出预习题目。

  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让他们学习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深入探究的问题放在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最终达到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的情感教学目标。

  【案例主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而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重视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古代散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在学生自主解决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对话式交流和探讨是本案例思考的核心问题。

  【案例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结合工具书,整理文本中重要字音;

  2、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

  3、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4、试着梳理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5.找出文中写景或抒情深深打动你的句子进行分析。

  说明:这一步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引导和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面对教材,学生不应该是等着老师来教学,而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也只会更加滋长学生的惰性。而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和文本对话。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为后面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打下基础。这一步相当重要。

  二、导入新课

  江南有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大家学过有关岳阳楼的有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有关黄鹤楼的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滕王阁的文章——《滕王阁序》

  三、作者和解题:

  请学生先谈谈对王勃的了解,然后教师明确:

  1、王勃14岁应举及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担任王府修撰。后因为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写下《滕王阁序》,随后,溺水,惊悸而死,本文成为他生命的“绝唱”。

  2、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3、解题:

  (1)王勃和《滕王阁序》: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2)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可以由作者本人写,也可以由他人代写,序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书序和赠序。

  (3)骈体文,古代一种句式整齐,音韵铿锵,对仗工整,多用典故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说明:这一步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生生对话,另外如果学生的预习成果得到认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第一环节:整体朗读

  第一次朗读听学生读,正字音,明句读。

  提示: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节拍为二二式。

  六字句大致有四种,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第二次朗读要求体会音韵美。

  第三次朗读注意体会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说明: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诵读,这是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也是学生和文本的浅层次感性对话。在朗读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对文章有一个朦胧的感性认识。

  五、第二环节:理清思路

  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2)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3)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4-5)感叹知己难遇,盛筵难再

  说明:此步骤重在加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前提下,让学生试着理清文章的思路。这实际上是缘着作者的文字追踪作者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的思路也是决定作者为文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篇文章能否脱颖而出,能否成为传诵千古的奇文、妙文,也要看它是否有不落窠臼的框架结构。行文思路可以说是文章的框架,是一座高楼的外在的结构支架。坟头一样的丘陵是无法突现出高楼峻阁的轩昂气势的。所以作者胸中有丘壑、有山川、有高原,还需与之相应的地基所在。

  六、第三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胜地、胜友、胜景及作者情感的变化。自由讨论:

  1、作者笔下的山川楼阁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写了怎样的宴会盛况?

  3、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这一步骤重在给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七、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课后反复朗诵文本,赏析文中优美的写景抒情句,并对文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进行详细鉴赏。

  第二课时

  一、第一环节:揣摩精彩语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宥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出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从而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化用此句,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说明:诚如作者在文章中所说的“四美具”,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读,此步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欣赏文本中意韵丰富的语句,从而和作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第二环节: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弦歌欢娱、胜友如云的宴乐,此时王勃的兴致很高昂;而后作者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感情又由乐而悲,再加之作者生不逢时,志不得伸,所以悲从中来。

  在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句子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提出:为什么落霞是与孤鹜而不是群鹜齐飞呢?我们在许多图片资料中看到的都是许多只鸭子一起在晚霞中高低错落地飞着。这种描写是不是和实际景象不符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实际上我们再看接下来的一句: “渔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其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伤感。为什么色彩明丽的景色背后有着灰暗的底色?

  有人说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这篇文章的本质。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只有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正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说明:这一部分是学生在充分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和老师之间的对话。这种深层次的对话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和梳理自己的思想进而组织自己的语言方面付出相当大的心力才能实现的。教师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第三环节:写一篇小作,题目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说明:让学生给王勃写两句话,与其说是让学生跨越时空和王勃进行对话,毋宁说是学生在理解深思了文章内容后的一种自我对话。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新课标背景之下“对话式课堂”的教学理念。

  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首先,课前的预习工作其实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过程, 不仅可以让学生浅层次的理解文本,同时也为课堂上学生进一步地与文本交流,与老师交流奠定一个坚实是基础。

  其次,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不再仅仅是传授者,而且是凝听者和参与者。老师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在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理解知识,感悟人生。

  第三,课后强调多让学生动笔。如果说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那么课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的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动笔的过程是自我梳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深层次对话的一个过程。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第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而不至于流于一种形式,这是这个环节老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南郭先生,打着讨论的幌子在课堂上闲聊,如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之下,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这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改进的想法是打算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切实有效地行动起来。

  《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正所谓老师是用来给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在现代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是配角,学生唱主角,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学以贯通,举一隅能以三隅反。与学生进行深层次对话式交流的课堂是老师的孜孜以求!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

2.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3.王勃古诗《滕王阁序》分课时教案(三课时)

4.王勃《滕王阁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案

5.王勃《滕王阁序》教案

6.高中第二册《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

7.高考必背古诗文《滕王阁序》教学教案

8.《滕王阁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9.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滕王阁序》

10.高中语文《滕王阁序》优秀教案(五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