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导学案及鉴赏

张东东老师

  《题西林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我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重点: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学习链接:搜集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

  学习课时 :2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题西林壁》。

  2.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理解词义

  1、我能读准字音。

  2、我能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题:______ 西林:_______ 题西林壁:______

  只缘:______ 不识:______

  3、我能把握好朗读的节奏,读好古诗。

  三、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句描写了庐山的美丽风光。

  2、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行诗句体会到诗人不能认清庐山真正面目的原因。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从这首诗中我不仅能感受到庐山的美,而且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美读古诗,积累名句

  1、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往往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我知道了古诗《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在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古诗,达到熟读成诵。

  3、我能默写出《题西林壁》。

  五、达标检测

  1、填空

  (1)”缘”共___笔,第四笔是_____。组词: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

  (3)《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诗中哪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填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鉴赏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