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是有原因的

孙小飞老师

王安石变法失败是有原因的

  北宋神宗年间,开国百年来的积弊终于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于是一场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图强求变的改革开始了,这就是著名王安石变法。然而很不幸,这场变法不但没有富国强兵,反而把北宋王朝沉重的病体折腾得灯枯油尽。盘点变法的失败原因,估计能总结出一本书。但纵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用人失察、多用小人绝对是不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很大程度上毁于小人之手。

  回过头来看历史,王安石固然是一个道德君子,然其所重用的改革干将,如吕惠卿、邓绾、蔡京之流,虽各具才干,但多是无耻小人,正是这些奸佞小人令改革沦为党争,最终毁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罢相后,北宋王朝的改革完全走了板,变成了小人们捞取个人私利的工具,直接断送了北宋王朝。回望这段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小人擎不起改革的大旗。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北宋中期以后,国家危机重重。一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二是西夏等外敌虎视眈眈,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三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特别是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导致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到了不改革就要完蛋的地步。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受命于危难之时,强制推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选人用人、文化等各个方面,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拯救危局。应该说,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改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如国家财政状况改善、王韶收复河湟故地等。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竟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这场变法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引发了更大的社会矛盾。

  当时,王安石变法从理财入手,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口号,但实际上,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大部分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等,恰恰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产生了种种弊端。这些弊端不仅给反对派以攻击新法的口实,同时也使新法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以青苗法为例,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这本是一件好事,目的是为了抑制兼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救济百姓,但实际执行却出现偏差: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这样,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辗转放,收取利息的苛政。其他改革措施,也普遍存在类似情况,造成百姓负担反而加剧,生活状况日益下降。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一位看门小吏郑侠冒死进献《流民图》给神宗。看着图上百姓哀鸿遍野、饿殍满道的惨状,神宗为之长吁短叹。次日,神宗便宣布暂停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八项新法。

  王安石变法的用人路线与用人失察,改革为何得到如此结果?我们要从王安石变法的用人来寻找答案。

  王安石变法之初,即遭到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人的反对,而且这些竟都是正人君子。其实司马光等人反对的并不是变法本身,而是王安石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司马光等人认为改革必须循序渐进,稳妥进行。比如青苗法,他认为该法必然会给地方官吏提供腐朽空间,使他们借机盘剥百姓。后来的事实证明,司马光的反对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