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课堂实录三篇

张东东老师

  篇一:少年王勃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勃吗?说说你学过的王勃的诗。

  我国江西省南昌有一座著名的楼,叫“滕王阁”。唐朝时,有一年的重阳节,一位阎姓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宴会,特地邀请了年少的王勃一起参加。

  在宴会上王勃一鸣惊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对王勃有了初步了解,对王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学要从审美的角度,写作探究的角度来关照这篇课文,学生学习课文文字的过程就成了对生活体验的过程,自我探究的过程,寻求个性化写作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王勃聪明才智的教学上,这可能是对教学的另一种深化,

  对平日里对作文畏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寻找到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

  二、初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生字字音读正确。

  2、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句子:

  南昌

  滕王阁

  宴会

  凝望

  千古传诵

  余晖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3、听师范读课文。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渲染了课堂气氛,营造了与文本相呼应的学习氛围。

  4、生齐轻声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看生字表,学生自学生字。

  2、教学生写“督”、“宴”,师范写。

  生描红、写字,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怎样一个少年?(生自由答:有才气)

  3、老师认为他不仅仅有才气,而且是非常有才气,书中用了一个词:(生自由答:)

  板书:奇才

  (指导理解:少见的人才)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位奇才。

  过渡:在滕王阁的那次宴会上,王勃写了一篇祝贺的文章,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诗,令都督拍案叫绝,你知道是哪句吗?

  二、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1、学习第三节

  (1)交流出示古诗(指导读)

  (2)理解句义

  A、指导生从文中找出句子

  并用“——”划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意思的句子。

  用“~~~”划出“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的句子。

  B、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句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C、指导背诵

  师结:小小年纪,竟能写出如此绝妙的诗句,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指导生用上动作)

  过渡:其实王勃被都督成为“奇才”不仅仅是因为这一诗句,还有更令人惊讶的表现,读一读第四节,找出描写王勃表现的有关句子,并划出关键的词。

  三、理解王勃的“奇”

  1、小组合作交流:王勃“奇”在哪里?

  2、汇报展示:

  A

  “王勃边看……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心中有了十足的.把握,这就是——(生答:胸有成竹)

  写文章时,思路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这就是——(生答:文思如泉)

  因为思路像流水,所以写起来特别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答:笔走如飞)

  师:多有才华的王勃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生齐读)

  B

  在座的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座的都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

  四、课内拓展

  多出示《滕王阁序》的全文

  师: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王勃不仅少年时期就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之后还写了不少有名的诗篇。今天老师带来其中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位奇才,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要像王勃有才气,就要爱观察、善思考、多读书、多积累。

  篇二:少年王勃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

  (1)自生字词。

  (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

  “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

  (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2)二、(3-4)三、(5)

  2.教学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教学第3自然段

  (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4)(出示)

  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 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 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 有感情地读第2句。

  (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三、教学第4自然段。

  (1) 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2) 自读第4自然段。

  (3) 齐读诗句。

  (4)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 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6) 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 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 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篇三:少年王勃课堂实录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出示课题:少年王勃要求齐读课题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王勃给了你的什么样的印象?

  2、就连课文中的都督也忍不住要这样赞叹(出示句子:“奇才!真是奇才!”):引读——“奇才!真是奇才!”

  3、教师:什么叫奇才?

  4、教师:王勃到底是什么样的奇才,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重温王勃写作这两首诗的情景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这里你能体会到王勃是位奇才吗?

  指导学生抓住“听说”“请”体会。

  教师:少年王勃14岁就已经中得举人,名声远播,就连都督也忍不住要瞧瞧这毛头少年到底有没有才华。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2、3、4小节,看看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2、理解第二、三自然段: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

  (2)王勃为什么能在写文章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是他以前就到过滕王阁吗?还是写这文章太简单了?他的文思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出示: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看来众人对当场写文章都感觉十分为难,难道这些来的人都是目不识丁的人?你说是些什么人?

  对呀,来的不是才高八斗,至少也都是青年俊才,那他们怎么都不敢写,心里都在想什么?你能猜透他们的心思吗?

  指导朗读

  教师评价:那你能将体会到的客人们为难的神情给读出来吗?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众人的心态。

  (3)当其他人在那儿你看我,我看你的时候,王勃却站在窗前“凝望”。他看到了什么?谁来把王勃看到的美景读一读?

  (4)王勃站在窗前仅仅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的美景吗?如果只看不想会怎么样?

  (5)正是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么样写,所以他提笔的时候才会(引读: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3、理解第四自然段:

  (1)王勃写文章的时候速度特别快,那他写的文章到底好不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

  (3)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学生回答并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这两句话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所展现的美景就是刚才王勃站在窗前,凝望到的迷人的秋景。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细细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景色!

  (5)如此美丽的奇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热情,当即就用这两句话把它描述下来了。(再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齐读。)

  (6)同学们,王勃写的文章令都督拍案叫绝,我们平时写的文章能让人拍案叫绝吗?为什么?

  (7)王勃面朝着赣江美丽的景色是目不转睛地看,而我们平时看景色不注意观察,王勃看景物的时候是怎样的?(边看边想)

  (8)这就是勤思考,我们要想像王勃写文章那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勤思考!

  4、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王勃的敬佩,带着对他的赞美,一起读读2、3、4小节。

  四、教学第五小节

  教师:于是(引读)王勃写的……千古传诵名文。

  1、你从哪个字词又体会了王勃的才气?板书:千古传诵

  2、教师小结:王勃以14岁的年龄,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挥毫泼墨,一挥而就,写成了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有名,即使两年后的今天依然广为传诵,王勃真是一位旷世奇才呀

  五、背诵课文

  1、同学们,王勃写的这篇千古传诵的文章中诗句描绘的景色,你们愿意来记记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两节。

  2、让我们一起来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句描绘的情景永远记在心间。

  六、拓展交流:

  1、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哪些?

  2、你觉得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些?

  板书:

  9

  少年王勃

  (奇才)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齐读课题

  学生1:他很了不起,因为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生2:很有才气、才华横溢、才思敏捷

  齐读——“奇才!真是奇才!”

  生:难得一见、绝无仅有的人才

  指名读第一节

  生:从“听说”体会到王勃14岁就已经名声很大,连都督都想见见,所以课文中用了请字。

  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不是,跟王勃一样至少有点名气的人。

  生1:当场写,没有什么思考的时间,太难了。

  生2“要是写砸了,那不是叫这么多的人笑话吗?不要砸了自己的金子牌子,以后就不要在都督这边混了。

  生3:大家心里都知道孟学士已经写好了文章,今天就是让孟学士出风头的,不要得罪都督,以后吃不了兜着走。

  学生根据体会朗读

  齐读

  读句子。

  学生回答,理解“胸有成竹”。

  读句子

  指名回答。(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理解“拍案叫绝”。

  感情朗读。

  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齐读。

  生:写好文章不仅要细心观察,还要会认真思考。

  生:应该是平时读书多,知识丰富,刻苦学习

  齐读2、3、4自然段。

  生抓住千古传诵体会王勃的才气

  学生自读自背

  学生齐背

  生:学生联系到《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的寇准,《咏鹅》的骆宾王,书法家怀素,破陋习的少年孙中山,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等,

  生:像王勃那样勤于思考,勤观察,敢于表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