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送别诗研究

刘莉莉老师

王昌龄送别诗研究

  王昌龄的送别诗不仅表现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更抒发了个人情感,大家看看下面的王昌龄送别诗研究吧!

  王昌龄送别诗研究

  摘要:王昌龄作为盛唐时期屈指可数的送别诗作家,在他现存的诗中,以送别为题材的诗大约有五十首,是王昌龄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主题之一。他的送别诗类型多样,其中主要表达真挚友情、积极进取、怀才不遇等思想;在艺术特色上,善于使用萧索意象,情景交融,比喻抒怀的手法;结合王昌龄的人生经历,分析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王昌龄;送别诗;类型;艺术特色;创作原因

  一、王昌龄送别诗的类型

  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报国志向,希望可以有所作为,报效朝廷,但现实往往与理想相违背,王昌龄一生坎坷,屡遭贬谪,难免会表现出低沉的忧伤。他的送别诗,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表现诗人真挚友情

  王昌龄自成年以后,就离家远行,漫游四方,结交很多诗坛友人,与“诗仙”李白,与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以及常建等人,与李颀、高适、岑参、王之涣等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都有交往,感情深厚,送别诗中必然能读出他对友人的深切关心,“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在这篇送别魏二的作品中,全诗以景入诗,情景交融,以情摄景,营造了凄凉的离别氛围,第三联用“忆”字引入,虚构了友人离别之后夜泊在潇湘之上,充满愁绪。离别之际,难免会感伤,表达了诗人的真挚友情。

  (二)表现诗人积极进取

  王昌龄生长于盛唐开元年间,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促使他们热衷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和大多数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王昌龄也希冀于投身仕途,有所作为,一展自身才华。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还四处干谒,期望得到他人的引荐与重用。他曾经在给冯六的诗中写到“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足见其仕进之心急切。因此,在王昌龄的《送崔参军往龙溪》、《别陶副使归南海》、《留别司马太守》等送别诗中,展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王昌龄虽然有一腔报国热情,胸怀国家天下,奈何不被重用,并多次被贬谪,内心不免郁结惆怅。观其一生,王昌龄在仕途上曲折坎坷,屡遭贬谪,抱负难展,内心有不满的愤懑之情,这一情感便在他给好友的送别诗中体现了出来:“山水清辉远,俱怜一逐臣”(《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留别武陵袁丞》)等。

  王昌龄不受重用,空抱忠贞之志使他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送韦十二兵曹》、《岳阳别李十七越宾》等诗歌中,都坦露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但同时,王昌龄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在入世和出世的选择上,王昌龄自身也是矛盾的。因此,王昌龄的归隐只是他怀才不遇的悲愤,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二、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使用萧索意象

  王昌龄送别诗中的意象众多,通过对凄清环境的描写,从而表现离别的情怀。在王昌龄的笔下,“孤舟”的意象是最常使用的,“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孤舟”(《送窦七》)、“看君孤舟去,且欲歌重垂纶”(《送韦十二兵曹》)等等。除了孤舟,孤江、孤城、孤月、孤山等意象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孤”字,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感觉。除了“孤”字的意象,“秋色”、“寒景”也有极高的使用频率,王昌龄将秋水、秋海、秋月、寒夜、寒蝉、寒江等意象用于送别诗中,烘托了离别时的愁情。

  (二)采用多种手法抒发送别之感

  1、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诗歌重视抒情,轻于叙事,与读者产生共鸣便成为抒情诗的一个表现重点和难点,作为送别诗,情感的表达更是重中之重。王昌龄的送别诗不是单纯的抒发情感,而是触景生情,将自己的离别之感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以景传情,从而使自己的感情流露更加自然、真实,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王昌龄在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诗的开头写了寒雨入吴,为送别友人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诗的第二句写“楚山孤”,看似是写楚山的“孤”,实际上是融情于景,描写自己在友人离开之后的“孤”,将自己的“孤”寄托在楚山上,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既展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更抒发了离别的忧愁伤感。

  2、比喻抒怀

  比喻抒怀在诗歌中也是一种重要表现手法,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也不乏用比喻抒怀的诗篇。在《留别司马太守》中:“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期间,但诗人虽然被贬,仍怀有一个报国心,在送别司马太守的时候,他向朋友倾诉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通过黄鹤高飞,比喻自己的远大抱负,以河蚌吐明珠来比喻自己愿意用自己全部的精力报效君王。运用比喻的表现手法,委婉含蓄,但却使诗人的信念表达更加坚定。

  三、王昌龄送别诗的创作原因

  王昌龄的送别诗数量之多,所占比重之大,在其他的诗人的作品中都是少见的。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王昌龄创作如此之多的送别诗,这在他的人生当中有何意义呢?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王昌龄好友众多,那么,朋友之间的分离总是在所难免的,按照中国文人的传统,在与朋友离别之际,总会以诗托意,送别好友,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这就促使了王昌龄送别诗的出现。

  另一方面,王昌龄一生怀才不遇,他内心的痛苦总是会向友人倾诉的,这就会表现在他的送别诗中。王昌龄的送别诗大多创作在他被贬谪期间,带有明显的悲愤情感,诗人屡遭贬谪,内心情感积郁,需要借助一定的诗歌进行排遣。而送别诗这种题材,与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将仕途的失意、被贬的幽怨都在离愁别绪的送别诗中一吐为快,抒写郁闷,寻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感和自我安慰。

  研读王昌龄的送别诗,能够让我们梳理出王昌龄的生活和思想发展轨迹,体会到一个屡遭贬谪诗人的复杂内心情感。王昌龄的送别诗是我国唐代送别文学中较高成就的代表,成为后世送别文学的典范,在诗作的主题表达和艺术创作上对后来的诗文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云逸.王昌龄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陈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李珍华,傅旋琮.谈王昌龄的《诗格》文学遗产[J].文学遗产,1988(6).

  [5]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