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虚实美

张东东老师

关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虚实美

  中国艺术讲究虚实之美。在中国山水画中,特别注重了“虚实相生”的艺术审美效果。在中国文论中,艺术意境的审美效果是有“实”与“虚”的结合所产生的。就一首诗歌而言,这个“虚”是看不着,也摸不着的,但读者是能够感受到的,它是对“实”的“玩味”与“妙悟”所得。像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或者说,诗是活动的画,画是凝固的诗。其实,我认为,结合起来看,这画是实,这诗是虚,诗画合一。如,《辋川闲居》中的: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汉江临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些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具体、鲜明而生动,但我们在感受这个景物(实)时,一种意味的悠远绵长的意绪得以显现,产生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下面就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谈谈诗歌中的虚实美。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开始两句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首先,我们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是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清晰自然之美。其中“轻” 、“新”在诗句中表现出轻柔之感;在思维上,注重空间的转换,由“渭城”到“客舍”,由大到小,在纷纷细雨中,“柳色新”。这些都是实写,是我们能够从视角上感受到的。然而,实写处处蕴含着“虚的”情思意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中送客总是忧思不断,情意绵绵。诗人写“朝雨”,虽是环境描写,但为送友人增添了几分愁思意绪。情从中来。“柳色新”不但表明了雨后自然景物的清新,暗示了季节——初春,而且也表现依依不舍的情怀。因为,朋友远去,到那“春风不度玉门关”去。这里,诗人不但为朋友远去的生活而担忧,蕴含着淡淡忧思,而且顺理成章进入下文,从整体上由实到虚。有助于下文的情感表现。

  后两句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友人的离开是不能避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朋友的情感也是真挚。在无奈之下,诗人也只好“劝君更尽一杯酒”。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劝朋友再饮一杯酒,以表达对朋友真挚的感情,表达对朋友远去的一种想念与祝福。然而,诗人的眼光不是停留在眼前的送别,想到的是朋友远去后而再无朋友了,“西出阳关无故人。”可以说,这是诗歌情感的凝聚,是诗人对朋友到边塞后的无限关切和深切感慨。“无故人”,对朋友来说,到了边塞,就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对我来说,你走了,我这里也没有你这样的好朋友。在此,暗示着朋友远去,我们都将会孤独与孤单。其实,我们都是天涯游子,都感受着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在诗中,诗人没有描绘边塞,没有展示出边塞的恶劣环境和凄风苦雨般的生活,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让读者一下子想到唐代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却引发读者的思绪,让读者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那种离乡背井、孤独苦闷、存亡未卜的感伤之情也油然而生。这种情感的产生直到与诗歌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完全取决于诗人的虚实手法的运用,取决于虚实结合所产生的审美艺术境界。

  总之,虚与实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始终是辩证统一的,不论是“化实为虚、以虚代实”,还是“虚实相间、虚中见实”,它们是都构成一种诗化的、无尽的想象空间,表现出一种深邃空灵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