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的朗诵技巧

黄飞老师

望岳的朗诵技巧

  古典诗歌特别讲究韵味,朗诵时也应把这种韵味表达出来。对于韵味的阐释多种多样,我们这里不可能穷其根源,但每个人大体上都能有所感受。我们姑且将其理解为余韵和味道。

  望岳的朗诵技巧

  (一)声有余韵

  声有余韵,或说声有余音,是韵味的一种表现,它给人以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之感,让人屡屡回味都能有一种美的享受。

  朗诵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诗歌内容的需要,在关键的字词上作一些点染,如增强共鸣、延长字音等等,以产生声有余韵的效果。比如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萦绕着诗人无法排遣的羁旅愁怀,富于一种凄清、孤独、惆怅的美感。“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是一个近景,用声回收一些,“声”字加强低频共鸣,并将字尾适当延长,让人觉得钟声似乎触动了诗人的心弦。这个“声”字是着力处理的地方,其声音形象的塑造本身就具有韵味的一些特性。

  (二)因势改型

  因势改型,是说某些字音的调值顺应语势的变化而微微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所作的微调,属于语流音变的范畴。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赞叹了好雨来得正是时候,突出了喜悦的色彩。“润物细无声”一句总体语势下落,但“声”字因其阴平调值而适当将音高提起,可以把“55”的调型调整为“445”的调型,也就是说,“声”字的字尾可以微微上挑一点儿,让人感觉到诗人是在试图侧耳倾听那令人欣喜的雨声。这种调整是能够为朗诵增添一些韵味的。

  附:作品朗诵解读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夏。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表现久别归乡的诗歌。语言朴素平易,情感真切自然。

  前两句是背景的叙写,说明了空间的隔断、音讯的断绝和时间的久远。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临近家乡时那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回到家乡了,本应该急切地了解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却反其道而行,用一种胆怯的心理来表达急切的心情,实际上更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朗诵时,前两句突出“断”字和“复”字,可以采取延长声音的方法。第三句“近乡”二字可快速说出,突出急迫心情;“情更怯”速度放慢,力度加强,语势扬起,以缓衬急,更加突出急迫心情。第四句语势顺势下落,但情感要深挚,给人以语虽停但意未尽之感。基调深沉,色彩凝重。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朗诵解读]

  这首诗写景壮阔,同时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朗诵时特别要注意语势的变化。第一句极写景色之高远,最好采取上山类的语势,“尽”字适当提高音域并延长,以体现出视野的辽阔;第二句顺承上一句,然后语势下落,而“流”字按照阳平的调值行进并适当延长,这样可以体现出黄河的流势,还可以给人以低远之感;第三句又一次采取上山类的语势,让听众期待着去了解要想穷尽视野之高远应该如何做,不过语势的起点不要太高,目的是烘托出第四句的气势并深刻解释其哲理,因此第四句语势进一步上扬,并放慢速度,增加力度,使诗歌在高潮中结束。

  诗歌基调明朗,用声应高昂有力。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乌。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朗诵解读]

  本诗语言明白如话,但清远脱俗,颇具风韵。

  四句诗的语势可以有中、中、高、低的变化。

  四句诗的语速可以有中、中、急、缓的变化。

  四句诗的色彩可以有中、中、明、暗的变化。

  四句诗的用声可以有柔、柔、实、虚的变化。

  朗诵中要注意变化,即使同样是用柔和的声音,其具体细腻的色彩也有不同之处。同时,变化时要注意上下句的呼应,不能为变化而变化,要为变化找到依据。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意境清远的山水佳作,同时也是一首愁思绵绵的抒情之作。它表现了诗人羁旅惆怅、人生苍茫之感。

  朗诵时在情感上要突出一个“愁”字。但这种愁又是有变化的,篇首即有愁意,然后鏊意渐浓,到尾句的“月近人”时那种孤寂的愁得到了些许慰藉。

  其中,“暮”、“愁”应突出惆怅之感,可以通过气息的配合加强愁雾弥散的感觉;“旷”、“低”应突出苍凉、压抑之感,用声可以暗一些;“清”、“近”注意叼字的力度,字音清晰,但音量不必大。

  诗歌总体基调是深沉悠远的。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朗诵解读]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

  通篇突出一个“静”字,但写“静”的手法和角度是不一样的。一、三句是写视觉上的,二、四句是写听觉的。靠听觉来写“静”不奇怪,但靠视觉来写“静”就有其独特之处了。这是本诗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写“静”不只是写没有声音,反而还通过用声音来反衬寂静,春涧中呜叫的山鸟更显出了山的寂静。

  朗诵时,最须要突出的是第三句,这一句可以比其他几句高一些、急一些,“惊”字可以高一些、重一些。因为第一、二、四句写寂静都在人们的常识之列,而第三句写月光惊动山鸟却应该是在常人意料之外,突出这一句不仅使诗歌更形象化,而且也使朗诵富于变化。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朗诵解读]

  此诗托物言情,言近意远;语言朴素,情感深挚。

  朗诵时,注意对象感的设定,对象要明晰,在现场朗诵时要有较强的交流感。

  第四句的处理要明显慢于前几句,“此物”之后可以稍作停顿,“最相思”三个字可以一字一顿沉吟而出,给人以言辞恳切、语多深意之感。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朗诵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羁泊异乡之作,形式很朴素,但意韵却很丰富。

  朗诵时注意情绪变化和视角变化在有声语言上的体现。第一句有一种俯视的感觉,要平稳地吟诵出来;第二句语气有变,似疑似惑,气收声提;第三句视线高远,情感伴随着气息的大幅度流动奔涌而出,用声较强;第四句视线收回,情感由外射转为内敛,但更加深挚,同时气沉声低。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朗诵解读]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宣城敬亭山时写就的。全诗虽然用了“尽”、“孤”、“独”、“只有”等字眼,但诗中蕴含的情思却是孤而不寂,独而不厌的。这并非是说诗人不孤寂,而是表现了诗人的豪爽,那人格化了的敬亭山也是诗人自身的一种映照。

  朗诵时,前两句要把景象描绘出来,第一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高点在“高飞”二字。第二句采取波谷类的语势,低点是“独去”二字,虽然音高比较低,但却并非不重要,而是靠放慢语速来加以强调。后两句重在抒情,特别是第四句可以把整个音高降低,语速放慢,“山”字的调值由55变成445,这种微微扬起的语调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并且使古诗平添出一种韵味,体现出诗作之美。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朗诵解读]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尤其是第一句颇为奇绝,因此在朗诵时也须要给以较浓重的点染,重点是点染“三千”二字,音高处于全诗的最高点,音量较强,气息充足,每一个字都可以放慢语速拉开诵出。

  第二句的用气发声与第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气沉声暗,突出诗人的愁绪。

  第三句和第四句可以连接得较紧,语速也顺着文气而变得较快,只是到了“得秋霜”三个字时可以放慢语速,以示强调。

  全诗的用气发声和情感抒发要敢放善收,控纵自如,既大开大阖,又曲径通幽。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朗诵解读]

  这首诗含量丰富,跳跃性强,在文字背后还蕴含着不少深意,对此,每一个朗诵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去理解。

  不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却是须要细心处理的。第一句要有辽阔的视界,音量不必太强,但要有较强的气息支撑;第二句要切身去体会寒冷的感觉,“白”和“贫”两个字声音不必大,但吐字要有一定的力度,以使画面更形象;第三句语气为之一变,语速可适当加快,语势上扬;第四句的语势要与第三句呼应,采取波峰类语势,“夜”字处在高点。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朗诵解读]

  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截取了将士们雪夜追敌、准备出发前的一个场面,把将士们昂扬的士气和威武的气概都表现了出来。

  朗诵时要抓住这首诗的重点,即第一、四句,着意加以点染。第一句中的“黑”字适当延长,“高”字也要相应地将音域提高;第四句的“大”字顺去声的调型延长,气息支撑比较有力,“满”字加强吐字力度,将出征将士的武器作为一个特写突出出来。而二、三句只要说清意思即可,音域可稍稍降低,语速适当加快。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朗诵解读]这首诗写于诗人南贬永州之时,其抑郁不得志故而放浪山水的人生追求在这首诗中有着较明显的体现。这首诗通篇有“寒”、“静”之感,并由此透露出“孤”、“独”之意。

  朗诵时注意四句诗所描画的景别之不同。前两句写远景,而第一句是仰视所得,“千山”起点可以高一些,“绝”字随阳平的调型而将语势微微扬起;第二句是平远或低远的景象,其语势与上一句相呼应,顺势承接,到“灭”字时随去声的调型而将语势降下去;第三句镜头推进近似于特写,可以加强吐字的力度,给人以切近之感;第四句镜头拉远再度呈现出远景,用声可以暗一些,并适当运用虚实结合的声音,语速放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朗诵解读]

  贾岛这首诗用平常如话的语言,把隐者的飘逸风神和诗人惆怅企羡之情含蓄却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全诗虚实变化相间,有跳跃性。

  朗诵时,第一句平稳诵出,使用实声,表达朴素自然,表现是诗人寻隐者时实实在在的询问;第二句的用声可以先实后虚(这里的虚,指的是有虚声的成分),表达依然比较平稳朴素,童子的回答是实,而隐者不在现场就有了虚声的成分;第三句语势上扬,使用实声,表现童子对隐者就在此山中的肯定;第四句采取下山类的语势,语速放慢,“不知处”三字更慢,可以使用虚实结合的音色,语气中带有一种怅惘和神秘。

  须要注意的是,诗中的后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但却包含着诗人的追问,要把这种层层递进的意思表达出来。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朗诵解读]

  这首诗流露出来的是一种难以排解的忧郁和伤感。诗人为排解忧愁,驱车而登上古原,虽然夕阳无限好,但看到落日又徒增了许多伤感。

  朗诵这首诗时,注意情感和气息控制的收与放。前两句情感尚潜藏在诗人心中,因此表达较平稳,气息稳定而持久;后两句则已将情感释放出来,要加强气息的控制强度,其中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第四句起始时要与上句呼应。

  总体感受既要有伤感的成分,但又不要陷入难以自拔的抑郁之中,因为对于一位在暮色中吟诵的诗人来说,多少还要有一些超然的风神。

  绝句(生当做人杰)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朗诵解读]这首诗既有诗人对项羽的高度评价与赞赏,又满怀面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抗金兵的妥协行为的忧愤。

  朗诵时注意把握赞赏与忧愤两种情绪情感的变化。前两句气足声响,要有力度,有气魄;第三句气沉神收,语速适当放慢;第四句既是追问,又蕴含着答案,至少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或沉吟低唱,令人回味,或语势扬起,坚定有力。朗诵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处理,努力做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表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朗诵解读]这是王勃在长安沛王府任职时,为一位姓杜的友人赴蜀就任县尉而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人以对送别友人的赠言形式,形象地表达了他深切真挚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广阔而豪迈的襟怀。

  朗诵时注意诗歌前后情绪的转折。首联描绘了辽阔的景象,表明旅途艰辛,人生坎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表达时应有一定的沧桑感;颔联由关切转为安抚,朗诵中眼前要出现友人的形象以加强对象感,语气相对平和;颈联从眼前的离别转为别后的相思,不过,这种相思没有伤感的色彩,却显出一种豪迈的气势,因此具有奇峰突起之势,富于浪漫色彩,朗诵时气息比较充沛,音色相对明亮;尾联是勉励友人不要在分手时作儿女情态,而是要超脱世俗,勇敢上路,朗诵时承接上一联的色彩,情绪乐观,用气发声富于力度。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朗诵解读]这是诗人在狱中所写的一首咏物诗。当时诗人因数次上书议论政事,为武后诬陷,强加贪.污罪名,被监入狱,于是成诗。

  全诗用比兴手法,以蝉起兴,用以自况,既是写蝉,又是写自己,言辞悲愤,曲折委婉。

  朗诵时,首联、颔联这四句要突出其悲,声音可以稍微收一些,语速慢一点,“玄鬓”、“白头”几字可以通过提高音域、放慢语速等方式加以强调;颈联和尾联这后四句应突出其愤,声音可以放出来,语速适当加快,情感较为强烈。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朗诵解读]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朗诵时,首联“海上生明月”一句要有空间感,“海上”二字平起,以显示出大海的辽阔,“明月”二字吐字归音饱满,并随语势扬起,以示明月之亮、之高;“天涯共此时”一句要有时间感,即天下共此时刻,“共”和“此”字加强叼字的力度以示强调。

  颔联和颈联四句是细腻描绘诗人怀念友人时的行为,情感深挚,但用声不必太大,稍有内敛的感觉。

  尾联两句略带释怀的情绪,情感和用声都可外放一些。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写了诗人到朋友家做客的事。全诗按时间顺序写了从去访到辞别的过程。语言朴实,如话家常,抒写并赞美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友谊。

  首联用语平实,朗诵时语势平稳,语句悠然而出,不要刻意地去雕琢。

  颔联注意形象的塑造,特别是要突出“合”与“斜”两个字。“村边合”的用气发声要映衬画面的收拢感,气息稍收,音色稍暗;“郭外斜”的用气发声也要映衬画面的开放感,气息稍放,音色稍明。

  颈联要突出与友人畅饮的愉快,气息要更有外射性,音色更加明朗,语速加快,情绪畅快。

  尾联要表现诗人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还要来做客的心情,这更加衬托出诗人与朋友真挚的情谊。朗诵时,“待到重阳日”一句可以明显在气息和声音上收一些,而最后一句“还来就菊花”可以再放出来,两相对比,变化更加丰富,色彩也更加浓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朗诵解读]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

  这首诗构思巧妙。前四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盛世的繁荣。后四句是抒情,但含蓄蕴藉,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并希望丞相张九龄能够推荐援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朗诵时,前四句要注意对景象的描绘,要特别突出“平”、“涵”、“混”、“蒸”、“撼”这几个字,当然,突出的方式可以根据内容灵活处理,或平稳地横向延长,或纵向地拉开立起,既突出,又有变化。

  后四句朗诵时,要尽可能将其双关的语气表现出来,尤其是尾联两句,语速要慢一些,“徒有”二字后面可以稍作停顿,以引起听众对“羡鱼情”双关意义的注意与理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诵解读]

  全诗意境清丽,诗意脱俗。总体基调明朗,节奏明快。

  朗诵时,前六句在明朗的基凋下注意细腻的描绘。“明月”二字和“清泉”二字归音要饱满,“照”字按去声的调型顺势纵向延长,“流”字按阳平的调型顺势横向延长,这样处理既有形象感,又有动作感,能达到令人目之能及的效果。

  尾联两句的处理与前六句有所不同,要有悠然自得的情绪和轻巧自然的语气。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朗诵解读]这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喧慰,将一路见闻感受写入此诗。

  全诗除了颈联两句直接写景以外,其他几句都以叙述为主。因此在朗诵时,颈联要注意渲染之浓重,“大”、“直”、“长”、“圆”四个字配合语势变化而或加大吐字力度,拉长归音的长度,或用虚实结合的声音渲染,以突出其形象。其余几句要努力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语流平稳,语速不能太快。

  望岳

  杜甫岱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诵解读]

  此诗紧扣一个“望”字,以简练的笔调和高度的概括,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并抒发了诗人自身的壮阔胸怀。

  因为气势雄浑,所以就对全诗的朗诵设计提出了挑战,否则,字字用力,句句高亢会使诗歌因缺乏变化而单调,并因此而损伤了朗诵艺术的魅力。

  首联可以平稳诵出,气息充沛,但声音要适当收一些。

  颔联“造化钟神秀”一句用实声表达,音量可以适当放开些;“阴阳割昏晓”一句加入一些虚声成分,音量再收回一些。

  颈联“荡胸生层云”一句承接上一句的语势和用声状态,依然用有虚声成分的声音,但要渲染出气势来;“决眦人归鸟”一句声音渐实,画面具体。

  尾联是全诗的重点,气息最足,力度最强。尤其是“会当凌绝顶”一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凌”字随阳平调型拔地而起,音域提至最高。“一览众山小”一句适当加入一些虚声成分,给人以雄浑大气之感,同时心中要充满坚定的信念。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朗诵解读]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反映了沦陷区的景象和诗人的所思所感。

  首、颔、颈、尾四联所反映的景别和情感是大小相间的,朗诵时可以据此进行设计。

  首联两句写了长安城破败的景象:山河虽在,草木虽深,但国家被掠,物是人非,充满了无尽的凄凉。朗诵时咬字要有一定的力度,但音量不必大,可以适当地加入虚声成分。

  颔联两句用拟人的手法,以“花溅泪”和“鸟惊心”来衬托诗人伤感的程度。视角较小,重点强调“花溅泪”和“鸟惊心”这几个字,但各句语势不同,前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后句采取波谷类的语势,“花”和“鸟”高低相间又互相映衬,在对比中有着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自身就有着大小视角的对比,前句要朗诵出战火绵延之长,可采取波峰类的语势,“三”字处在最高点;后句朗诵出家书之珍贵,可采取波谷类的语势,“抵”字处在最低点,而“万”字要将音高提起,并加大音量。

  尾联两句视角更小,通过诗人自己的形象变化反映了战乱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搔”字要适当加大音量,“浑”字按阳平调型将时值拉开,以此加大尾联的分量。

  月夜

  杜甫

  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朗诵解读]

  安史之乱期间,诗人为叛军所俘,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乡,写有此诗。

  前四句应突出孤独的情绪情感,朗诵时语速放慢,音量适当收一些。

  后四句的思恋之情愈发浓厚,语速渐渐加快,音量逐渐增强,至“何时倚虚幌”一句时,情感最为浓烈,音量最强,“虚幌”二字处于语势的最高点,“幌”字的字尾适当延长;最后一句的语速减至最慢,“双照”二字顺延“幌”的语调轻轻吟诵出来,“泪痕干”三字语势渐渐落下来,“于”字也要延长一些,给人以无限的回味。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朗诵解读]

  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晚年居住在成都草堂时所作的,诗歌赞叹了好雨来得正是时候,通篇突出了一个“喜”字。

  首联便是以一句赞叹开篇,故而应满怀欣喜地进行创作。“好雨”二字直抒胸臆,连贯清晰;“知”字将音高提起,并延长调值。第二句采取波谷类的语势,“乃”字处在最低点。

  颔联两句应突出春雨细密无声的特点,总体音量减弱。前一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潜”字要把调值延长;后一句总体语势下落,但“声”字因其阴平的调值而适当将音高提起,可以把“55”的调型调整为“445”的调型,以增强诗歌的韵味。

  颈联两句写了野径和江船,从字面上看容易给人以阴郁、昏暗之感,但要注意“喜雨”这一主题的贯穿性,朗诵时应轻松明快些。

  尾联两句须分清主次,重点在最后一句,特别是“花重”二字可以加重强调一些,其余的都要处理得轻巧些。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朗诵解读]

  此诗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为“书怀”。全诗沉郁顿挫,多有人生感慨和沧桑感。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首联两句突出寂静、孤独之感,气息支撑力弱一些,声音稍收。

  颔联两句沧桑而雄浑。“星垂平野阔”采取波峰类语势,“平”字处于高点,并把字的时值拉开;“月涌大江流”也采取波峰类语势,“大”字用加大吐字力度并适当延长的方式加以突出。

  颈联视角缩小,联系诗人自身的身世感叹求名与为官的苦楚,表现了既倔强不屈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字要有一定的力度,“应”字适当延长时值。

  尾联突出“天地”和“沙鸥”这几个字,要有一定的力度,表现诗人不为羁绊、‘尽弃荣辱的心理欲求。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朗诵解读]

  这首诗意境雄浑,风格沉郁,通篇笼罩在悲愤愁苦的氛围中。

  首联平稳吟诵出来,不必着力。

  颔联是气势雄浑的名句,须突出出来。“东南”二字声音向远处送出,高频共鸣成分较多,体现景象之壮阔;“日夜”二字将时值拉开,语速放慢,体现时光之海的浩瀚。

  颈联突出贫苦潦倒之状,音色稍暗,气弱声收。

  尾联的第一句是发自肺腑的慨叹,气息倾泻而出,同时伴随着气息的外射而连贯地使语句流淌出来;最后一句气息收回一些,语速放慢。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表现芳草萋萋、古原送别情景的诗歌。虽然写了“古道”、“荒城”,并抒发了“别情”,但全诗没有悲凉、凄清的愁绪,相反,却满含开朗乐观的色彩。

  首联的第一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最高点在“原”字上,吐字时适当着力,并按调型顺势延长;第二句的语势在结尾时不要落得太低,给人一种期待感,以引领起颔联的诗句。

  颔联的前一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尽”字提高音高,字尾尽量拖跃一些;后一句的语势要与上句相呼应,“吹”字和“生”字要着力强调一下,特别是“生”字满含着对古原草勃勃生机的赞美之情要朗诵出来,字尾延语势适当延长。

  颈联两句语速适当加快,同样不要带有悲凉之感。

  尾联的前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王孙”和“去”相对着力一些,句尾适当延长,以引领下一句;尾句采取波谷类语势,语速放慢,“萋萋”后面缓停一下,“满”字处于语势的最低点,“别情”二字连在一起慢慢地朗诵出来,句尾适当延长,令人回味。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朗诵解读]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写的是诗人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事,“推敲”的故事就来源于此诗。

  这首诗所写景色清幽奇崛,但读来流畅顺口。诗歌前六句都是写景色的,而尾联两句是写诗人内心想法的,注意把这种分别读出来;另外,每一联内的两句诗内在联系紧密,其语势要彼此呼应。

  诗中的几个动词应读出其形象性和动作感,如“入”字要有纵深感,可以有虚声成分,并适当延长;“敲”字虽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动作,但要注意营造幽静的氛围,吐字时有一定的喷弹力度,但音量绝对不能大。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睛。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朗诵解读]这首诗是诗人久历人生坎坷之后,在桂林傍晚雨后写就的。面对充满生机的自然界,诗人的心境变得明朗起来,因此诗歌的格调比较清新。

  首联两句中正平稳地淡淡诵出,不必着力。

  颔联两句是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也是这首诗的重点句。前一句要带有呵护备至的感觉,高频共鸣可以多一些,音高也比较高;后一句要有从心底里发出赞叹的感觉,低频共鸣可以多一些,音高适当降低,“重”字可以相对增加一些虚声成分,在对比中加大这一句的分量。

  颈联中前一句的视阈又高又远,气息控制的强度比较强;后一句的视阈又小又近,可以用比较弱的气息控制,但吐字要有力清晰。

  尾联由静物转向动物,朗诵中要注意其动作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朗诵解读]

  唐朝天宝年间,86岁的贺知章辞去官职,回到故乡。这首诗是写他初到家时的一个场面,暗含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少小离家”应表现出时间的久远,气息配合思绪的久远可以深沉悠长。

  “老大回”是眼前的现实,用声以实声为主,“老大”二字要处理成重音。

  “乡音无改”与“鬓毛衰”之间要有内在语“但是”之类的词联系起来,表现出~种转折的意味。

  “儿童相见不相识”,语速加快,吐字轻盈,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纯真心地。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要把“笑”和“何处”着重强调。“笑”字将调值夸张延长,并赋予动作感,这样可以诱使听众透过笑的表面去理解那隐藏在背后的愁思;“何处”二字也适当夸张并放慢语速,这样至少可以引申出两层更深的含义:一是诗人本来是回到故乡了,却被故乡人视为陌生人,这就隐隐表现出来诗人内心中的一丝愁苦;二是说明一个人奔波一生,到头来却不知自己曾经身在何处,也隐隐透出一丝苦涩。这样处理,就使诗歌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了。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朗诵解读]

  这首咏物诗比喻贴切,构思巧妙,以咏柳的方式抒发了诗人对春风的热爱。诗歌生趣盎然,格调清新。朗诵时注意对形象的刻画。

  “一树高”中的“一”字按照语流音变的规则变为阳平,朗诵时应按调型顺势夸张延长,这样可以体现出柳树亭亭玉立的形象。

  “垂”字加强叼字力度,延长调值,并多加入一些虚声成分,这可以刻画出柳枝细长、柔美、随风摇动的形象。

  “不知细叶谁裁出”一句采取半起类语势,音高由低到高,要有疑问的语气。

  “二月春风似剪刀”音高降低,气息下沉,生理状态和用声状态松弛下来,给人以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朗诵解读]这首诗写的是边塞之春的景象。朗诵前两句时要给人以一种高远之感。“上”字按调型顺势夸张延长,音色由实而虚,这样会给人以一种由近而远的形象感。“万仞”二字气息加强,吐字力度加大,并可以放慢语速、一字一顿,增强气势。

  “羌笛何须”四字语势连贯,一气呵成,“须”的字尾扬起并适当延长。“柳”字的上声调型可以由“214”随字尾的延长而变为“2143”,以增强诗歌的韵味。

  尾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不度”二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并适当增加这两个字的虚声成分,以营造出一种气氛,使诗歌更具韵味。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朗诵解读]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时局安危的关切之情以及他希望战事宁歇、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格调雄浑苍凉,意境悠远深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展现出了广阔浩渺的时空。“明月”二字吐字要有力,字腹拉开,颗粒饱满,音高处于全句的最高点;“汉时关”三字音高降低,增加虚声成分,既体现出城关的雄浑,又给人以苍凉之感。

  第二句语速较慢,音量可以小一些,表达出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的表达方式与第二句相近,但语势起伏要大一些,既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同时又由于使用了假设的句式而说明这一愿望实现难度之大,语气中带有遗憾和无奈之感。

  尾句中,“不教胡马”四字加快语速,“度阴山”三字加大音量并增强力度,这样都可以表现出诗人愿望之切,决心之大。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朗诵解读]这首诗写了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并展现了诗人孤傲正直和冰清玉洁的形象。

  朗诵时须注意的是语句的疏密变化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语速的快慢变化问题。全诗须把第三句的语速加快,一气呵成,而其余几句都相对慢一些,就可以通过对比把景象之苍茫和送友之热忱表现出来。

  另外须要注意的是语势的高低起伏问题,同样,第三句的总体音高相对其它几句应该高一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朗诵解读]此诗写作匠心独运,前两句正面叙写自己对亲人的怀念,后两句则驰骋想象,写家乡亲人重阳登高的情景,以此更加烘托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朗诵时注意这样一些字的处理:“独”、“异”、“倍”都须着力。其中,“独”字可以适当延长,以示强调;“倍”字加强吐字力度,延长后再稍加停顿,进一步突出思乡情切。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音节优美,明白如话,同时又情深谊长,感人至深。唐朝人在吟唱时反复歌咏诗的最末一句,故而这首诗又被称为《阳关三叠》。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则直接叙写临别时的话语,朗诵时要注意有所区别。

  第一句采取波峰类语势,“渑”字处于高点,字音要吐得饱满,整个字的时值应拉开些,这样可以增强动作感和形象感;“尘”字按调型顺势上扬,以引领下一句。

  第二句采取波谷类语势,“客”字高起,以承接上句;“柳”字按调型处于语势的最低点。

  第三句开口前深吸一口气,然后采取上山类语势由低而高诵出,要有殷殷劝酒之感。其中“更尽”二字要适当加大力度。

  第四句要满含真挚惜别的情意,“无故人”三字应加以强调。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朗诵解读]

  此诗是诗人25岁时写就的,该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充满青春活力,对前途充满无限向往,格调清新,舒展豪放。

  此诗中表现的所有景物都是从“望”中得来,但视角和景别却各不相同。

  首句是从上游远望天门山,视界广阔。“天门”二字的音高起点可以夸张地提高,将那种高远的景象表现出来。“开”字的吐字力度应强一些,以加强画面的形象性。

  第二句是近望。可以采取波谷类语势,“流”字延长并扬起,“此”字处于语势的低点,声音要有回收感,以给人流水就在身边的感觉。

  第三句是诗人向左右两岸顾盼,应该属于中景。“出”字通过加强吐字力度给以突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动作感,而且反映了诗人乘船行进中的动态感。

  尾句又是远望,不过景象比首句还要广阔,距离还要远。“日”字和“边”字都将字音拉开,使时值延长,从而起到使景物更加形象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