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登鹳雀楼》受到的启发

王明刚老师

读《登鹳雀楼》受到的启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成为了千古绝唱,关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读了后有什么感受呢?

  读《登鹳雀楼》受到的启发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喜欢古诗,因为古诗中短短几句话就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或激发人们昂扬的斗志。今天,当我读起《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太阳缓缓的落下山去,黄河奔腾着流入大海。如果你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站到更高的地方去。尤其是最后两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励志的佳句而广为传颂,时时刻刻的激励着每一个人。

  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有一次,姥爷带我去“白朴公园”登文笔塔,起先登到第一层的平台,我可以看到整个公园秀丽的景色。可是我发现停留在第一层的人并不多,人们都蜂拥着往第二层爬。我也随着人流来到了楼梯口,看到长长的楼梯盘旋而上,通道很窄,只能容一人,而且又立又陡,我想这样爬上去一定很累吧,于是就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时姥爷在一旁鼓励我说:“既然这么多人都往上爬,上面的景色一定更美,你不想去看看吗”我正犹豫中,姥爷就推着我往上爬了。

  终于,我气喘吁吁的来到了第二层。站在围栏边放眼四望,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每一条街道都看得一清二楚。远处是蜿蜒曲折的黄河和连绵起伏的群山。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好像也离我们更近了。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这时姥爷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是啊,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景色。这首诗不仅在生活中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也时时鼓舞着我。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突然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数学题,因为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就自己拿出《全解》查找了起来,果然在上面找到了同类型的题,上面还有详细的解答过程。

  认真读了几遍后,我的思路豁然开朗,不一会儿我就完成了这道难题。为了加深记忆,我又把同类型的题做了几道。这使我明白了在学习的征途中也像攀登高峰一样,会遇到不少困难,但只要不怕困难,努力学习,这些困难都会一一克服,从而让我在攀登知识的高峰上更上一层楼。这首古诗不仅让我欣赏到了优美的景色,更激发了我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我希望大家都来读懂它。

  读《登鹳雀楼》受到的启发二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边,它始建于北周,为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时所造,因有成群的鹳雀栖身楼上而得名。历经隋唐、五代、宋金七百余载,至元初毁于兵燹。后因黄河水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至明以后,逐故址也难寻觅了。

  但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鹳雀楼却始终矗立着。原来鹳雀楼虽为军事目的而建,但由于楼体壮观,高台重檐,更有河山之胜,登楼远望,黄河风光尽收眼底,唐宋以来逐成了登高胜地而名声远播。特别是有许多文人雅士,墨客骚人,登楼感赋,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为后世传诵。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成为了千古绝唱。数百年来,这座实际上早已不存在了的鹳雀楼,连三岁蒙童都知晓,可见文化是可以穿越时空而让事物永存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到运城参加一个诗会,会后也到黄河边参观鹤雀楼故址。但说实在的,那次除了荒滩野草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鹳雀楼仍然只是存在于遥远的想象之中。今年8月初,我到忻州参加了一个诗的联谊会后,《大众诗歌》主编张承信特意为我们安排了一次临汾、运城之游,到运城当然要到新建的鹳雀楼参观。鹳雀楼在本世纪初已经重建完工,我是知道的,但并没有想到登鹳雀楼的愿望这么快就能实现了。

  车到鹳雀楼时已十一点过。陪同我们的运城中级法院的田娟同志说,先吃午饭再登楼。原来是中院冯副院长早为我们电话联系好了吃饭的地方,到一农民餐馆吃农家饭。在这里远望着高耸的层楼,吃着农家的山野菜和清蒸黄河鲤鱼,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吃过午饭稍事休息,即进鹳雀楼景区。通过门殿、照壁、鹳影湖、唐韵迎宾广场,眼前就是一座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构筑的仿唐高层楼阁。它是以高台为基,构造练达,钩栏缠身、出檐深远、屋盖和缓的三层四檐高台式层楼。而进入楼内,则分六层,我们乘电梯直达顶层,绕楼台极目千里,并与大厅西南角的王之涣观河雕像合影,感受王之涣诗的意境。然后逐层往下参观,了解鹳雀楼的历史沿革和地位、参观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展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黄土高坡文化独具的震撼力。另外还有远古传说的历史名人和山西河东有代表性的文物实物。这一切都使这座鹳雀楼无疑就是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让我们增长了许多知识,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据说这些展览有的还在调整和丰富的过程中,还并不完善。我想这鹳雀楼的确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巨大内涵,楼因文化而出名,如今重建又为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而存在,这到是合符情理的。

  仔细想来,王之涣当初写《登鹳楼》诗时,可能并没想到能产生这么久远的影响。我猜想他那时去登楼,可能去的稍晚了些,太阳已经下山了,他知道只有登高才可以一览黄河风光。为了抓紧时间,看得更远些,急着一层层往上爬。写诗只是为写出当时的真实心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太阳落山之前能看到“黄河人海流”的壮阔景象,如此而已吧!谁曾想到,艺术的形象就是这样神奇的大于思想,一不小心,不但写出了“尺幅千里之势”,而且还写出了“哲理蕴斯楼”,竟然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王之涣的确是伟大的诗人,但他可能不是哲学家,他的诗纯粹是因为真情实感的描写,才产生了这种艺术效果,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国外也是影响深远的,据说当今日本的汉语课本收录五首唐诗,第一首就是这首诗。

  鹳雀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除鹳雀楼在北方黄河边外,黄鹳楼、岳阳楼、滕王阁都在南方,也是因诗文而名才屡毁屡建,在人们心目中就永远没有倒塌过。自我国改革开放后,黄鹤楼、滕王阁相继重建,鹳雀楼是否应当重建,自然是人们要想到的`问题。相比之下,鹳雀楼毁塌时间最长,从元至今已数百年,和该楼实际存在的时间已相差不多,但人们要重建的愿望却一直没有放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由于秦晋豫旅游金三角的崛起,有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寻觅鹳雀楼故址,这时在政府的支持下,鹳雀楼的重建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现在重建的鹳雀楼,由于是北方仅有的一座文化名城,在设计施工中,有黄鹤楼、滕王阁重建经验可借鉴,因此现在的鹳雀楼,不但是四大名楼中最高,也更显精美壮观,从建筑学上看,据说新建的鹳雀楼更堪称华夏第一仿古楼,也成为了黄河流域上的唯一标志性建筑了。

  亲自登临过重建的鹳雀楼之后,的确让我颇为感慨。王之涣的诗,其实就是传达了一种文化情韵,在我们的心目中挥之不去,从而具有了永恒的魅力,至于它所呈现的具体物象景观,其实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存在。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那么王之涣诗中的“白日依山尽”,这山是什么山?在关于这首诗的许多注释中都没有明确的说明,我原以为这山就该是中条山了。这次我问讲解员,她却说是华山。原来中条山在近处,却在东南,而华山虽远,则在西边,天气好时可以看到。“白日依山尽”,太阳自然是应当从西边落下去的。新建鹳雀楼的楼院平台是东西对称的,东为“朝阳”,西为“西华”,我想这该是指华山了。对这一点,我想许多人可能与我一样,是并不了解的。不过对诗的美好感悟,这也并没有什么关系,记住名诗名楼相映同辉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