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文天祥原文的赏析

孙小飞老师

除夜文天祥原文的赏析

  文天祥的《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大家是如何赏析的?

  

  除夜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作者小传】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著名的文天祥之口,很多人对文天祥的印象首先来自这句诗。那么,文天祥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文天祥出生于公元1236年,卒于公元1283年,也就是说文天祥出生于南宋末年,死于元朝初年,这其实就很清楚了,文天祥是宋末元初的人。但是,后人提到文天祥的时候,通常冠以“南宋文天祥”的字样,他死后也名列“宋末三杰”之一,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不难理解,虽然从客观的年代上来说文天祥生于宋末,死于元初,但是人们在主观意愿上更愿意将他归为“宋人”。就好比17世纪中期的几位思想家如顾炎武、王船山等人,世人提到他们的时候,通常会在前面加两个字“明朝”,而不是“清朝”。这主要基于两各因素,一是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主要形成于明朝灭亡之前,二是明亡后他们拒绝入仕清朝,所以后人在习惯上倾向于将他们列为明朝人。类似的例子,在朝代的更替时期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同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活动完成于宋朝时期,而且他宁死也不愿做元朝的臣民,身为著名的抗元领袖,称为“宋末文天祥”显然比“元初文天祥”更为合适。基于上述理由,得出两点结论,即如果从确切的年代上而言,文天祥是无疑使宋末元初之人,但如果从习惯上和情感上而言的话,文天祥则通常被当做南宋人。

  文天祥的字是什么

  古人称谓繁多,光父母取的名字和官家给的封号、谥号就够多的了,偏偏古人还爱给自己改改名、字,取个“号”什么的,所以导致几百年后的现代人有点犯晕。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字履善,生前被朝廷封为信国公,死后被后世追谥为“忠烈”,所以有时也被称为“文履善”“文信国公”“文忠烈公”。

  后来,文天祥又给自己取了“号”,先是“文山”,后来大概仰慕到家的清静无为,又取了个“浮沐道人”。说到这里,现代人一定觉得文天祥的名称已经不能再多了。事实上,文天祥还有一个“字”叫“宋瑞”,这“宋瑞”二字大有来头,既不是父母取的,也不是自己加的,其来历颇有故事性。

  文天祥少有才名,21岁就进京赶考。不巧的是,在殿试前文天祥生病了,只好带病参考,如果一直病着,可能会名落孙山也说不定。可是,也许是老天帮忙,进考场的时候众多考生一拥而入,夹在中间的文天祥被挤出了一身汗,居然身体舒服了,头脑也清醒了。于是,满腹才学的文天祥草稿也没打,就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而正是这一万多次的文章让文天祥走入仕途,名垂史册。

  按照宋朝的常规,殿试排名由皇帝亲自拍板。当时的南宋皇帝是宋理宗赵贵和,此人出身于民间,在即位之初还有点抱负,没几年就宠幸阿谀奉承的贾似道,成了南宋有名的昏君。昏君归昏君,眼光还是有一点的,当宋理宗看到文天祥的试卷时,眼前一亮,立即就钦点文天祥为金科状元。接着,宋理宗拆开“糊名”的试卷,看到考生的大名是“文天祥”,觉得很吉利,更加喜出望外,他对在场的学者王应麟说道:“此天之祥,宋之瑞也!”于是,文天祥改字“宋瑞”,文天祥字宋瑞,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