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构思与教学设计

刘莉莉老师

《小石潭记》教学构思与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在诗情画意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寄情山水、纵情游览然而忧伤之情终不得排遣的文人形象。下面是课文的教学构思与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小石潭记》教学构思

  一、课外自读

  1、探究作者身世了解作品写作背景:

  关于作品的写作背景,课文下面有一段一百多字的概括介绍,但对柳宗元的才华、抱负以及政治上的作为和遭受打击后的怨愤却没有作具体介绍。让学生在课外对以上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寄情山水的初衷,领略作品凄清幽美的意境,感悟作品中突如其来的凄凉忧伤之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人物形象。

  2、自主感知课文指点阅读方法:

  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中逐字逐句串讲的弊端,提高古典诗文的教学效率,我一贯注重对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主阅读,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重在把握文意,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感受。在本课的预习作业中我也贯彻了这一要求。同时,为了落实单元学习目标 “了解游记的特点和阅读游记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我要求学生按课文后“方法技能”中关于写景类游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圈划,并把这一阅读方法简洁地归纳为“寻游者踪迹,赏石潭奇景,读作者心语”,既便于学生操作和领会,又强调了作品中景与情的密切关系,为深入理解作品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读

  1、激情导入,营造课堂氛围:设计一个富有激情的导入,是为了营造一个与作品情境和作者情感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跨越时空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我的课堂导入全文如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散文家、诗人柳宗元的写景类游记《小石潭记》。我们知道,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山水游记在他的散文中成就最高。不过,读者们往往在那些清新秀美的山水游记中读到一种刻骨铭心的幽愤和悲伤。忧愤从何而来?这成了读者们心头的疑问。为了真正读懂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我们有必要对他的身世遭遇作一番探究。前些天老师布置了探究型作业《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游记》,现在请同学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小论文。

  贬谪永州,十年磨难,十年孤独,十年忧伤。才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这就是柳宗元的悲哀。那么,亲近山水,与大自然对话,便成了柳宗元排遣内心忧愤和哀伤的无奈选择。荒远地区奇特的自然风景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于是,在我们祖国的文学史上就有了那些精美绝伦的山水游记。柳宗元个人是不幸的,但中国的文学史却因其不幸而留下了一份瑰丽的遗产。现在,就让我们与柳宗元同行,去欣赏他笔下的山水风光,去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吧!

  2、倾情范读,整体感知作品魅力:

  《小石潭记》不仅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它的语言,恰如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所说,“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因此,教师如能寓情于声、以声传情地进行范读,那么,不仅有助于学生领略作品文字的音韵美,而且还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山水游记的阅读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3、合作学习,突破语言障碍:

  学生在自读中已经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文字疏通,课堂上如果再逐字逐句串讲就显得效率低下且又有碍于作品的整体阅读,因此,我精选了一些文言字词基础训练题,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原有的合作学习小组)当堂合作完成,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这样,用比串讲少得多的时间,完成了文言字词的学习任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及文本;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

  ⑶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景状物的能力。

  ⑷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景入情的写作特点,学会鉴赏情致化的景物描写。

  2、过程与方法:

  ⑴诵读法:

  教学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⑵讨论点拨法:

  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偏颇,弥补缺漏。

  ⑶延伸拓展法:

  联类引申,整理归纳已学过的山水名句名篇,综合鉴赏写景的妙处,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⑷品读鉴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得 豪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得眼光看待自然景物,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得审美情趣。

  ⑵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感情,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情。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见“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

  【教学准备】

  CAI 课件、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言:

  请同学们背诵《江雪》这首诗。它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着不屈的崇高人格。你了解柳宗元吗?请你谈谈。

  2、(生谈,师归纳。)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欣赏小石潭图片,教师作简单介绍。

  2、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和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看,初步感知课文。(注意疑难字词)

  3、师生共同解决一些字词的发音。(多媒体显示)

  4、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语调的把握。

  5、分小组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划出疑难词句,师就重难点句子抽生翻译。

  三、整体把握

  1、浏览课文,按段落通译全文。

  2、抽生读课文,引导学生逐步分析课文内容:

  ⑴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板书)

  明确:

  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⑵品美。

  3、教师提问: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原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找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 “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正面描写。写岸上的景物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及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了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的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拟人。“似与游者相乐”,采用乐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4、过渡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杜诗中的名句,诗人借景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沉痛之情,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能从文中直接找出表达作者情怀的句子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换句话说,小石潭究竟是一个美丽宜人的地方,还是一个令人感到凄凉忧伤的地方?)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出本文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板书)

  四、课堂小结

  小结语: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五、拓展延伸

  1、更多了解柳宗元。

  2、再诵《小石潭记》。(可闭眼感受,可跟着范读读。)

  六、布置作业

  任选文中的一处景致或自己游览过的令你着迷的地方,充分发挥想象,写一篇小作文。

  (拿起手中的笔,写其身边的景,抒其心中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