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石潭记》

阿林老师

  癸巳之秋,八月几望,庚与友人同游赣北婺源之卧龙谷。晨起驱车数十里赴大嶂山,沿途皆光景。稻田之上,偶有徽派民居散落其间。远山似黛,稻禾金黄,白墙灰顶,晨雾如纱,无愧于国之最美乡村之誉也。

  及至谷内,绿荫蔽日,游者甚稀,涧壑清幽,唯鸟鸣溪溅之声不绝于耳。拾阶而上,山径幽斜,溪水潺流之声愈甚。继而前行,里余径侧,树影斑驳间,忽见巨石明晃突兀。判道而下,出丛林,豁然开朗,乃见一溪似白练悬于顽石之上。几经折落,珠玑溅跃间汇入一潭。观此潭,径在数丈,粼动间清澈见底,色如蓝珀,质若琼浆,如碧玉嵌于谷底。经年溪水冲涮磨砺,周遭巨石光净圆实,色若乌银,形若累卵。碧潭于此,宛若银镶玉,静卧谷底,浑然天成。碧潭巨石之上,茂林修竹,群山环抱。山峦之巅,秋天深远,幽蓝如洗。见如此佳景,众人皆驻步不前,纷纷以掌中之器选景取相。

  鸟鸣山愈静,溪跃林更幽。天成一仙池,涤心洗尘俗。问道拜水至此,临如此清幽美境,若不以天体归之,岂不枉此一行枉此一生乎?古语有云,慎思笃行者乃真君子也。此间暗忖,欲即行之方为大丈夫尔。遂弃心内杂念,抛身外赘物,置履除衫,以天赐之躯一跃入潭。同行友人惊诧间,余已畅游潭内。秋水微凉,涤身荡气;潭浆甘冽,润喉清肠;身无丝缕,鱼翔浅底;心弃尘念,神游天外。一番仙池畅游之后,裸身登岸,俯身伏于溪流顽石之上,以本然之躯与大地之母相亲,任由阳光清风之手抚慰,更觉身轻气爽,心松神懈。众伴嬉笑拍照间,余已一桩夙愿得偿。

  或因余所范,又有二友纵身潭中,裸浴畅游。及至岸,众人皆赤条条坦诚相见。忽有人惊呼,林间有客将至。观时,但见妇人娇羞掩面绕道而行,男客则报以善意一笑临渊而过。盖因吾等本无猥琐之心流俗之意,于心怀坦荡间,唯一品循规蹈矩之余偶有癫狂一举之快感尔。

  存于俗世,沉于俗务,形如线偶,心近枯木,长此以往,则有抑郁之危。故智者当常寻疗心解压之法。此间有三法可试:一曰偶尔入俗。居庙堂久者不妨来一次街头小肆吹瓶撸串儿,自降身段至尘俗;二曰偶有离轨。按部就班者不妨来一次无预谋之自由远行,为己营造别样压力心情;三曰偶尔判道。习以正人君子之象示人者不妨来一次山间裸奔海中裸浴,天人合一回归天地。此三者,余今已皆试,自感疗效颇著。其间之三者,为损招儿猛药。无胆无识者,切勿妄试矣!

  小石潭者,洗心之池,寻心之地也。此间一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身归天地心归己。

  子曰,逝者如斯夫。老庚叹,再不疯狂老之将至矣!忆寻道之旅,温同游之趣,悟存世之法,赠同道中人,以小石潭为记。

  癸巳年仲秋八月廿二日夜半于双园居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写作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并称为《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巧用比喻寓情于景。

  该篇为散文。散文可以叙事,写景和状物。其目的是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小石潭记》则是《永州八记》中的经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作者对小石潭总印象和感受。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