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范本

马振华老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范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了词人的闲适心情。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范本,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词已不陌生,积累了不少有关诗词的知识和诗词学习方法。小组长及部分学生已能自主进行诗词的学习,并且能带领小组成员有效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根据上阕词意,自学下阙词意。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凭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讨论,达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曲调,悟特点

  出示辛弃疾词《破阵子》,教师诵读这首词。

  师:我们知道词可以唱,词牌名就相当音乐中的乐谱,我们来听听《破阵子》的曲调。播放曲调《破阵子》,学生谈感受和看到的画面。在听一首曲调,播放曲调《西江月》,生谈感受看到的画面。引出词牌西江月。

  师小结:这就是西江月,词的词牌名,词可以唱,不同的词牌名就有不同的曲调和各自固定的格式。词牌名也决定了词的风格,是豪放的、婉约的、还是清新的。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前面已学习了好几首词,对词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但对于词可以唱,选择什么样的词牌名就决定了词的风格比较含糊,因此,本节课通过辛弃疾的两首不同风格的词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的特点。)

  师:回忆我们学过的词,同学们对词还有哪些了解?(上下阕 词的题目等方面来说)

  学古诗词的几个步骤呢?

  小结:读 解 明 悟 诵 默

  (设计意图: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为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词打下基础。)

  顺便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品读

  1、请学生读这首词,注意把字读准确,把词读通顺。

  (见 转)

  2、强调“见”的读法。同学们在哪里还学过这个字?

  出示课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其义自见

  师:你怎么知道读这个音?(鼓励学生学习行为)

  (设计意图:“见”这个字学生容易读错,联系旧知,进一步了解通假字的用法加强记忆。)

  3、读诗词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走近作者,走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师:指点词的读法,讲究平仄和停顿。请同学们认真读,把你认为该停顿的地方划出斜线。

  4、考考同学们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划分的。引导正确划分。引导学生反复读好这几句。

  (设计意图:这几句学生在节奏的划分上容易出错,为了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把这几句难的句子专门提出来讨论,做到教学中的有的放矢。)

  5、指名读整首词,指导词平仄和停顿的读法。

  6、采用多种形式读,对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加强指导。

  7、齐读整首词。(可带动作)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形式、层层深入、重点词句指导读的方法,将读落实到实处,不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在反复的读中感受词所描绘的意境。)

  三、解诗意

  师:要想了解词中所写的内容,关键要知道字词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连通顺。

  那怎么扫除字词障碍呢?(借注释、查资料)

  1、集体讨论个别词的意思。

  2、小组讨论合作说说诗意。

  四、欣赏画面、悟诗情

  (一)品诗想象

  1、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只要我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就可以看到美丽的画面。

  2、请学生再品词。

  (设计意图: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二)交流看到的画面。上阕

  1、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你能描绘一下你看到的画面吗?

  了解鹊对月的敏感:苏轼《次韵蒋颖叔》“明月惊鹊未安枝。”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小结:你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眼前的画面生动了起来。

  师:如果去品读你会看到更多更美的画面。

  2、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谁在说丰年呢?

  生:(人们 作者 青蛙)

  师小结:欣赏着明月、沐浴着清风、闻着稻花的清香,听着蛙鸣,好一幅美妙的夜间田园画,作者的心情怎样呢?(高兴、快乐)

  其实,令作者最最高兴的是(看到这丰收的景象)。知道吗?

  出示:辛弃疾资料。他号稼轩。 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读上阕。

  清风明月,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再现诗人当时的心情。

  (三)交流下阕

  1、师: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

  生:下雨了。

  出示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你看到了什么?此刻作者的心情一定会?(焦急)

  2、师:诗人找到避雨的地方了吗?

  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师:“旧时”什么意思?

  质疑:过去熟悉的茅店为什么一下子找不到了呢?

  小结:作者沉浸在月夜的美景当中。沉醉在丰收的喜悦当中陶醉了。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五、标题概括,背诵诗词

  1、作者向我们展现的这几幅画面?你能试着给这些画面起个名吗?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概括小标题。

  概括:

  2、指明说说这些画面对应的诗句

  3、根据小标题试背诵这首词。

  六、作业

  1、拿起笔,写写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编成小故事。

  2、紧扣本单元主题,搜集诗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简短四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温馨、恬淡、悦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凡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动人场景。

  下阙:这里与上阙不同,上阙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而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的惊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可见的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两三点”说明雨点稀疏,一走而过而已,可见是随风而来的阵雨。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于是想起原来这里曾经有一个茅舍小店,此时却看它不见,正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路转溪头忽见”,拐过一道弯路,走上小溪桥头,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现在词人面前。欣喜若狂的程度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抒写了夏夜的村野风光的幽美。全词笔调灵活生动,亲切轻快,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古典词作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少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