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实录

马振华老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下面的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男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女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课件]“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生读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师:真美!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点评:对词的感悟,不在于字面之意,而在于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这里扣住词人的心情,以一连串的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四、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下阕

  师:黄沙岭有青蛙歌唱,有稻花飘香。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下阕,看看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学习下阕)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句话可以想象,辛弃疾遥望天空,尚有七八个星儿闪烁。忽然,山的前边,有轻微的雨儿飘落。

  生:老师,这句应该颠倒理解,就是……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师:你能发现这里的倒装写法,不简单!掌声!

  生:老师,“社林”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社”是指过去的土地神庙。古时候农民会在土地庙周围栽上许多树,“林”说明树木茂盛,所以称“社林”。

  师:看来你预习很充分。还读懂了什么?

  生:“溪桥”就是溪上的小桥。

  生: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土地庙的树林旁,拐了个弯儿,溪上的小桥一过,看到了熟悉的旅店。

  师:多么有趣的农村生活啊!不过,把“旅店”说成茅草屋更恰当。同学们,读到“忽见”,有什么感受?

  生:“路转”说明道路非常的弯曲。因为树木茂盛,道路弯曲,辛弃疾当然找不着旧时的茅店,所以在十分着急中“忽见”。

  师:噢,树木茂盛,道路弯曲,旧时茅店不易寻,辛弃疾一时着急,可忽然找到了!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虽说辛弃疾刚出来时是明月当空,可下雨前,乌云密布,天一定很黑,辛弃疾看不见,所以找不着。

  师:能联系实际,合理想象,真棒!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旧时茅店很难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可忽然看到了!

  生:老师,我认为,夏天的雨来得很突然,可能辛弃疾还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时没有准备,正在着急的时候茅店出现了,所以“忽见”。

  师:好样的!能设身处地的想象!辛弃疾欣赏月夜,呼吸稻香,一路陶醉,可意外的雷阵雨使辛弃疾十分焦急,忽然,旧时茅店意外地出现了。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