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

黄飞老师

阐释《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

  首先,欢迎大家莅临今晚的佛学讲座。虽然我的佛学知识有限,但今晚,我会将自己所知的,如何保持内心快乐的方法跟佛友们分享。

  不论此生或来生,一切的幸福和利益都来自佛陀的教导。正如我昨晚所说,在一生之中,我们需要很多的东西,诸如食物和房子等等,但在我们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了解一切现象的真正意义及它们的实相。在佛陀的众多教导中,万事万物都带着无常的特质,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我们的生命,当中往往发生着不同的事情或障碍,这些都能缩短我们的寿命。我们在此生不论获得什么成就,财富亦然,好的名誉亦然,它们都只能够存在于这一生内。这一生,其实是一段非

  常有限的时间。印度智称大师曾说,如果我们在这生,有机会去了解万事万物的实相,却未能好好把握,要再遇到另一次机会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未必有着同样那么充裕的时间。因此,若我们已经具备了种种条件,并且远离一切逆缘,我们必须设

  法找到这一生中最有意义和重要的事情。

  如何才能找到并了解一切现象的实相?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生活上所遇到的种种经历,我们所听到的,以及所看到的,这些我们一直认为「就是这样的」事情未必就是实相。很多时候,我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都存在着矛盾。我们所见到和所认为的「现实」,实际上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许多人,我们认为这个人的人品很好,这一刻真的很喜欢他/她。接着,发生了一些事情,令这个人转变了,某天当你再遇见这个曾经认为是非常好的人,在你现在来看,他/她已经变得非常坏。好的概念,跟不好的概念,不能同时存在,它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的感觉及思维方式都是错误的。这是由于在今天我们认为是正确的想法,在明天它可能是错误的。对于同一件事,在明天或未来我们总会有着另一个感觉和想法,事情总是不停地变化着。这些都证明,对于「什么才是真实的?」「什么才是真正的意义?」和「种种现象的真实性质究竟是怎样的?」,对此我们都未能一一看清。

  单凭我们往常的认知,不足以厘清实相,因此,我们必须依靠佛陀及佛陀的教导,他是无谬且可靠的导师。佛陀有着无尽的智慧、慈悲和力量,留下无数不同的教导和开示,以适合不同性情和根器的众生。后人把佛陀的众多法教分成不同的类别,其中的一种分类方式,是把佛陀的法教依时间上来区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这被称为三转*轮,它们分别为初轮*轮、二转*轮和三转*轮。

  初转*轮主要开示四圣谛的义理。在佛法义理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可诠释的意义(俗世谛)和究竟上的意义(胜义谛)。虽然,在初转*轮的开示中,有包含究竟上的甚深义理,但其主要的教导着重于可诠释的俗世义理。这是由于大多数人都未有直接领悟究竟实相的能力,因此,佛陀以言语能解释的方法,善巧地引导这些众生,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二转*轮,则着重于阐述究竟上的意义;在此,佛陀开示了般若空性智慧,内容结集成《般若经》。《般若经》囊括许多不同的卷函,但其精髓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转*轮,进一步涵盖了可诠释和究竟上的意义这两者。在这三次转*轮中,二转*轮所开示的般若智慧,阐述空性或一切现象的`究竟实相,最为重要。

  虽然佛陀为徒众们讲述了许多不同法门的教授,但对于《般若经》的解释,佛陀预言在他涅槃后,将会有一位名叫龙树的学者出现,只有他才能够解释《般若经》的真正涵义。不同的教派和其它的宗教,也同样试图寻找隐藏在我们所见、所闻和所行中,生命的意义和真理,一切现象的真实性质究竟是什么?不同教派在尝试观察现象时,都有不同的结论。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佛教内,也会存在着许多不同见地的派系。

  例如,当他们试图找出什么是生命的起源,他们得到不同的结论。有些人说这是上帝创造的,而另一些人则说生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合而成。在佛教内,不同派系有不同的看法。又例如,原子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原子是存在的,但就整个个体的角度而言,它又不存在。在解释实相上,就有着许多不同说法的教派,如一切现象都是唯心所造等等。在其它派系,在得到结论时,都会对究竟实相作一总结,不是这个结论就是那个结论,但是,龙树大师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中观的理论。

  在龙树大师非常严谨的推论下,当他试图观察一切现象时,发现根本没有一个特定常存的结论可得。没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说它一定是这样或一定是那样。一切现象的真实情况/实相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由于没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可以精确地描述或表达出这种状态,很多时候它被称为空性。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空无、什么都没有。

  拿我们日常生活的事物来举例,我们看到一只空杯,杯内是空着,并没有盛着水或任何东西。杯子本身就是如此地存在着,由于杯内什么都没有,它同时处于空着的状态。当我们说空时,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处于虚无主义中。换句话说,空性的含义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空性的真正意义是,所有的现象,无论是我们看到、听到或尝到的,都是一环扣一环相互依赖而存在。没有事物能不依赖因缘条件而独立存在,事物都必须完全地依赖因缘条件才得以存在。如果事物本身是真实地存在,那么它必须不用依靠任何因缘条件亦能存在。如果一件事情必须依赖种种因缘而存在,那么正由于它有着这样的原因,才得到这样的结果。

  由于万事万物都必须依因缘而产生,这足以证明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表现。正因如此,空性即相互依存,而相互依存即空性。了解缘起性空相当重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通过主因和种种助缘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事物是依因缘而存在,它并非独立存在。在相对的层面,事物的显现是由于因缘和合;在绝对和究竟的层面,它并不能用言语或文字来描述。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一种结论可陈述实相。这就是为什么《心经》说「色即是空」。这里的「色」,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种种事物,这些形相,比如杯子和山林等。「色即是空」是因为万事万物的形相是永不会离于空性的特质。当我们说杯子是空的,杯子的形相存在,但杯内却是空着,没有盛水。不过,对于空性的理解,并非仅如此。形相/名色本身是有着空性的本质,「色即是空」;空性本身在另一个层面是形相/名色的表现,所以「空即是色」,而形相/名色不异于空性的本质,空性亦不异于形相/名色。

  通过原因和条件的相互依存而产生事物的显现,在一般的常理认知上,我们认为事物的发生和消失,跟空性这概念存在着矛盾,在这里其实并无任何矛盾之处。在相对的层面,事物通过因缘和合而显现;在绝对和究竟的层面,正由于所有的现象都是依缘起所生,一切都是空性本身的呈现。因此,事物的生灭和本有空性这两个概念,在我们一般共许的看法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并没有存在矛盾。

  我们可以试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彩虹。你可以清楚看到彩虹的颜色和形状,但它却是无自性的,它不像那些我们可见到并且触摸得到的实体,你可以看到彩虹,却无法触摸它。一切现象就如做梦般,不论是美梦、哀伤的梦、还是恶梦,在梦中总是几可乱真,恍如现实生活中。当你在做梦的时候,会感到愉快、幸福或哀伤,所有种种不同的感受,就如真实生活那么逼真,但是,当你醒过来,对于梦中所经历过的,有时候就连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同样,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就如梦境或彩虹。

  很多事情,从常理的角度看来,是存在着矛盾,但它们实际上是没有矛盾的。以我们的常识来看,一样巨大的东西和一粒细小的米粒,大跟小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一个巨大的东西,它可以被反映在一个非常细小的空间内。举例来说,镜子是非常小的,一面小镜子却能反映出整个国家,或倒过来说,整个山谷可以被反映到一面小镜子内。

  一切我们所经历的现象,色声香味等等,都是由种种原因和条件的聚合而产生。

  因为这样的原因,得出这样的结果,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相互依存的缘起法则从来没有失误过。实相即完完全全的空性,这意味着我们不能说这是存在或不存在,亦存在亦不存在,非存在非不存在,实相离于一切形式的描述。以常理来看,由种种原因和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跟离于一切言语能描述的空性,这两者似乎存在着矛盾。只要我们仍然觉得这两者存在着矛盾,我们还未能见到般若智能的真正涵义。通过分析、静虑和襌修,当我们能达至两者完全相融,由种种原因和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不离亦不异于不能言诠的空性,空性即缘起现象的本质,而现象亦即空性的显现,空性即现象,两者并无矛盾,完全的离于二元概念,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体认到真正的般若智慧。

  这样的体认,并不能单单透过闻思就能成就,还必须广集福德资粮,这一点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积聚足够的福德资粮,是没可能完全了悟空性。最有效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就是透过菩提心的生起。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作种种善行,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在积聚福德资粮的同时,我们听闻和思维佛法,特别是作禅定的修持。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以空性为襌修主题实非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先把心收摄,在平静心的这基础上,继而将心专注于一点和修止。

  禅修空性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层层推论式的禅修。这种禅修的方法是运用中观非常敏锐细致的推论方式来观察所见所闻之事。一切事物都是种种因缘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正因为如此,一切都是空性等等,透过这样的观察、一层一层的推论而进入禅定空性的状态。另一种方法则是直接将心念专注于止定,安住在这个状态中,然后在这时直接检视心的本性。这就好像当你把一瓶混浊的泥水静止下来,淤泥沉淀使清澈的水浮现出来。同样地,当一切平庸的念头止息,清澈的心将能浮现出来,这是一颗非常平静的心,在这基础上,清澈平静的心跟空性完完全全的相融一起,变得不可分割,就如火跟热一般,你不能把这两者分开。 同样地,当清澈平静的心跟空性完全相融,也是不可分割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禅修。

  对于想要明白空性而产生的疑问实在是太多了。实际上,修行者必须通过实修才能获得真正内在的了悟。藉由积聚功德并把障碍消除,与此同时,本有的智慧将如光芒般散发出来,那么,当行者了悟实相时,将自然地从一切不同形式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我的意思是,只说「一切皆空」而缺乏对实相的内在了悟是不够的。尽管我们说一切现象都是空的,但我们仍然会感到痛苦,我们仍感到饥饿、干渴和种种不同的痛苦。直至我们对实相已生起内在的体悟,我们还须尽力积聚种种善行,严格遵循因果业力法则,避免种种恶行相当重要。如果对实相并无任何内在的体悟,而又认为一切现象皆空,在这样的情况下莫视因果业力法则,那将会十分危险。

  这就是为什么菩萨圣众们,在还未开示前行,是不会随便宣说空性的内容,在了解前行的基础上,去接受空性这概念就变得非常有力了。无论我们作怎样的善行,若有着空性的概念,都能有着天壤之别。以布施为例,如果我们有着空性的概念,便会清楚了知在究竟实相中并没有施者、受者和布施这行动的存在,这三者都只是如梦如幻的呈现在相对的层面,实际上,实相是离于这三者的显现。随着我们对空性的了解,一切现象当然会变得天差地别,所以,在空性这圆满的概念下,一切所作的善行将变得非常强而有力。

  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个国王曾犯下无数非常严重的恶行。在他临终的时候,由于对自己往昔所作的恶行感到懊悔,故他在佛陀前诚心忏悔。佛陀对他说,由于你之前作了无数的恶业,即使数以千计的佛在你面前同时出现,也不能把你的罪业净化。国王听到后非常震惊,因而陷入昏迷状态。在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出现,他令国王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然后询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其它人便告诉文殊菩萨刚才佛陀和国王之间的对话内容。文殊菩萨对国王说,你并没有明白佛陀那番说话的意思,佛陀说,即使有千佛同时出现也不能净化你所作的罪孽和恶业,这是由于恶业在实相中从未有存在过,实相是完全超出我们平常对种种现象的认知,在这境界中,它从未存在或发生过,故并无什么需要去清净。文殊菩萨以这种方式为国王开示空性,国王如是禅修空性,最后亦由于了悟空性,故无须面对过往所做种种恶业的严重后果。

  就如我们走路的时候,我们需要眼睛和双脚并用。若没有眼睛,你不能走路,若没有双脚,也不能走路,所以,走路时我们需要眼睛还有双脚。同样地,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两者都是同等重要。智慧就如眼睛一样,我们以智慧去看清实相;福德就如双脚一样,我们需要它才能到达看清实相。因此,只有眼睛和双脚并用,我们才可以一步一步达至目的地。同样道理,只有同样重视福德和智慧二资粮,两者并用,我们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地。

  在此,我结束今晚的开示。我衷心希望,在你们所有人的心中,都已种下智慧种子,这颗种子将能唤起我们内在的佛性,并将能利益许多有情。愿三宝的加持与你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