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刘莉莉老师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

  引言: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读后令人心驰神往,当数珍品,我们为大家分享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一)

  东风仿佛吹开了挂满花灯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聆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阵阵幽香随人而去。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苦苦寻觅千百次,猛然回头,那人却独立在寂寞冷落的灯光稀疏之地。《青玉案·元夕》中所描绘的场景使人陶醉,而那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也久久地回荡在心中。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词,是在小学五年级。当老师在讲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时,我心中顿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那种感觉似乎很熟悉,我极力品尝那种孤独,那种超脱凡尘的孤独。从前两句就可以想到,在元夕的夜晚,到处绽放着绚丽的烟火,那高挂的灯笼,照耀着大地,那车水马龙的街道,眼中全是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但是却有一个身影孤独的漫步在大街着,仿佛这一切都与其无关。当时的我年纪还小,不能完全体会到词所表达的感情,但我却喜欢上了这首词。我经常诵读着它,渐渐地,仿佛读懂了什么。

  后来,我升入了初中。偶然的机会,我在教材上再一次发现了这首词。我仔细地阅读着赏析,似乎又被带入了元宵灯会的场景。但这一次,我明白了,那种孤独并不全是心灵的孤独,那是一种不慕富贵、不愿贪图安逸和世俗安乐的孤高情怀。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孤寂的身影。繁华、欢笑,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所带来的短暂欢乐却是那么吸引人,想要摆脱是十分不容易的。而她却达到了这种境界。零星的灯光之下,我对其涌起一阵尊敬之情。

  前不久,春节来临。除夕夜,鞭炮声、礼花声此起彼伏,天空被五彩斑斓的色彩照亮。我离开人群,来到了凄清的河边。夜风吹拂着,苍茫的夜色扑面而来。我点燃了一根仙女棒,凝视着那跳跃着的微弱光。远方的礼花声渐渐微弱。此时,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了。只有我,只有河,只有仙女棒,只有黑夜。在那浅浅的微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元宵灯会上的那个身影。她对我淡淡地微笑着,我也对她报以一笑。默默无语中,彼此什么都明白了。她渐渐化为一缕轻烟,升入天际。我仍逗留在河边,沉醉在这孤寂的夜色中,感觉自己的肉体与灵魂都得到了洗涤。直到曙光微,新的一年在清晨的阳光中到来。

  《青玉案。元夕》,这首短短67字的宋词,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与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其感悟也渐渐深入。在夜深人静时,我常会在心中默念着这首词,在这个过程中,会得以自我反省,并使心静人定。不慕繁华、自甘孤寂、不贪图安逸,若能始终以此自勉,那么你将会淡定、自持,拥有一个平安而长久的人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二)

  《青玉案·元夕》上阙描写的是元宵节欢快的场面,描述了如同“千花树”的彩灯,更有星星点点的烟火“如雨”般飘落。街上,富贵人家也乘坐着“宝马雕车”,出来欣赏“鱼龙舞”,呈现了一幅万民同欢的景象。节日的音乐充斥了整个地方,空中的月亮也格外明亮。在柔和的月光下,整个地方笼罩在一片灯火辉煌中。

  诗词的下阕在描写人。诗人看到了正在观灯的女人,她们个个穿着美丽的服饰,带着节日特有的“雪柳”,谈笑着从他面前走过,所到之处,只有暗暗的衣香交织在空气中。诗人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后来无意间回首,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说,这首诗是对作者自己的写照,而灯火阑珊下的人影描写的是一个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其实,这首诗给当今社会所能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不要盲目地在人群中寻找。

  社会是复杂的,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在如此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目标会使一个人变的麻木。在生活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到达胜利的顶峰,在路途中必定会经历风风雨雨。

  盲目地向前冲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暮然回首”也可能使我们顿悟,明白许多先前的教训;回首往事还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清原先所作所为,从而让你反思现在的行动是否值得。所以,有时候,“暮然回首”并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就如同哭泣不但可以发泄内心积压的情绪,还可以使一个人更为坚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会吧它放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有勇气回首那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一个人才会成长,最后获得成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三)

  元宵夜,彩灯辉煌,如吹落的繁花,又似洒满夜空的繁星雨点。香车宝马,笛声悠扬,圆月皓洁,一切尽在无法言语中,处处彰显着元宵的盛大和百姓的兴高采烈的心情。佳人步履轻盈,笑语盈盈,随行处暗香浮动,真正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而唯独自己依旧淡然若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之间,才发现那淡淡的喜悦渐渐模糊了,顺着零零散散的灯火望去,在相隔不远、寂静冷清的地方,伊人茕茕孑立,傲然俯视这盛大的场景,安静而脱俗。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上夜的辉煌灿烂、绚丽缤纷的热闹场面入手,从侧面衬托出一个孤高淡泊、卓越超群、超脱世俗的女性,有别于那些脂粉罗绮的世俗之女,追求更为高洁脱俗的志趣。构思巧妙、立意独特,在香艳脂粉中充分展现了清新脱俗的气质,于同流合污中寻求超群拔俗,于模糊繁华中匠心独运,含蓄细腻,耐人寻味。陈廷焯《白雨寨词话》中说“稼轩最不工绮语”,也就是叙述语言平淡无奇却足以出奇制胜,达到想要的效果。并且指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了无余味”,说的大概就是苦苦追寻一个清高脱俗、自甘寂寞、淡泊个性的伊人。

  然而梁启超称这首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丙卷引)确认为有所寄托。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也怀疑此词为宋孝宗干道六年(1170)年所作,辛弃疾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司农寺主簿,或以为作为次年也就是说此时的辛弃疾正处于仕途失意时期(《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三卷 中华书局 2007 第195页 )。书中说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即一个画面上的目标。但是诗人也许从这幅画面上嗅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趣味。这样看来,它所反映的可能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之时,宁愿闲居孤高自赏,也不肯同流合污,追求超拔脱俗品格的个性追求。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理解也在渐渐地深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这个方面写出了自己独到的感悟。他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林申清 《宋词三百首辞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 第308页),用不同诗意的诗句来阐述他所说的人生的三个境界,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缠绵悱恻,雅近正中”。香兰泣露,燕子双飞,斜阳沐浴,然而明月无谙人事,只恨离别之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自甘寂寞,勇于探索,雨横风狂,枯树凋敝,于高堂之上克服严寒,于失败之中寻求新的开拓,独自品味自

  己走过的这段腥风血雨。这也许就是他所说的有我之境吧,万事万物都被赋予词人独到的情感,浓浓的相思之情伴随着他孤高冷清的身影,以一种审视万物的冷静探索生活的真实,平静安宁地奥立于天地之间。因而,寄情于景,寂静的万物传达着他深深地无奈的内心世界,与无我之中表现有我之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我心,求我得,足矣!也许是为了寻求心中的完美,独上高楼,疏放不羁,以酒作伴,强颜作乐。但是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必要的磨练是获得满足的前提。不管是难得的伊人还是失意的生活,都是对他有益的磨炼,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因而,即使衣带渐宽、面色憔悴,也是为了获得一份内心的自足和情感的愉悦。同样,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求知的过程,或许我们在这个艰难的旅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可依旧得不到我们预期的结果。那么是不是应该奋起直追,为我们曾经的付出而更加认真努力呢?或许我们还需要纠正自己的某些错误认识,寻求新的理解和感悟,为自己的前进之路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敢于奋斗,勇于坚持,以一种傲然无畏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以我为本,以物观物,将物与我和谐的统一起来,物我混同,真正以一种平和淡然的态度去适应生活。

  而第三境界的认知和实现,必定经历了第一境界高处不胜寒的淡然和无畏,承受了衣带渐宽、面色憔悴的坚韧和无悔,所以认识也更加深刻和清醒,无论是对于过去的沉痛缅怀还是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和满足,都带有词人强烈的生活感情,即所谓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众里寻他的勇气,更需要把坚持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撑。即使练就了火眼,半途而废也只能让我们留下遗憾的叹息,敷衍了事的行径终究抵不过困难的阻挡,想要柳暗花明的灿烂,必先经过山重水复的艰险。生活就是这样,发现、探索、前进、满足,我们经历的很多,需要认识的也不少,想要生活就得具备一种生活的毅力和坚韧。

  人生的三个境界也就是生活的各种步骤,或许我们曾在这条道路上迷茫无助,但是对于生活和困难的意义不断会有新的理解。我们好奇、迷茫、混乱、明了、欣喜,即使受到西风凋敝的冰冷、衣带渐宽的清寒,最终会遇到柳暗花明的美满。所以,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才可以很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