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刘莉莉老师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

  ⑴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⑵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⑶无穷:无尽,无边。

  ⑷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⑸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⑹未是:还不是。

  ⑺别有:更有。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审美赏析

  《鹧鸪天》是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全词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只有后片换头,将第一句改为两句三字。通体平仄,除后片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片首尾,后片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且词的'上片第三、四句和下片两个三句一般宜对仗。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这首词写于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作表面写送人,实则表达了世路艰难之感。全词如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词的上片写送别。首先写道:“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即《阳关三叠》,它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彻”即透。“唱彻”也就是唱尽之意。词人在《阳关》之前加上“唱彻”,在《阳关》之后加“泪未干”,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离别伤感的情绪。

  接着写道:“功名馀事且加餐。”这一句不是承接上句写“别离”之哀,而是转到写 “功名”之事。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爱国主义词人,与陆游一样,特别重视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极力想在事业上建立功名。正如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明确表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在《水调歌头》中也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建功立业的思想极为明显。然而,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真是“馀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你看,就在这一句中,词人不是说“且加餐”吗?加餐意味着什么?这里词人化用了《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意。所以说,词人说的“功名馀事”是愤激之语,是对朝廷对金屈膝求和的行为表示不满,是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的愤激表现。词人接着写道:“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这两句看是写景,实则在抒情。上句“浮天水送无穷树”,词人首先是翘首遥望,天边的流水好似送走无尽的树色。这里,“树色”即是绿色。无穷无尽的绿色正如“芳草萋萋鹦鹉洲”一样,以绿色延伸来暗示分别不舍之情。下句“带雨云埋一半山”,这是说,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我们从这两句中的“浮天”、“雨云”感觉到阴霾的出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就为后面表现对人生仕途的感受作了铺垫。同时,情蕴其中,也表现了朋友远去而忧心忡忡。

  下片接着上片而抒情。词人写道:“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对举。但要注意,这是两个偏义复词,前者侧重在“离”,后者侧重在“悲”。然而,“今古恨,几千般”,哪能只有“离别”是堪悲啊!这里,词人运用了反问语气,特别强调了自己对“离别”独有看法,也强调了人生曲折,仕途坎坷也是“恨”!紧接写道:“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上句化用了杜甫《梦李白》“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诗意。下句化用了李白的《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诗意。在词人看来,朋友此去遭遇人事斗争比旅途遇到险恶更大。辛弃疾有这样的感受,正是词人所经过遭遇的总结。我们从辛弃疾的一生来看,志在极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就在兢兢业业工作中得罪投降派,几次被贬官。所以,词人这最后两句,不但包含了自己更多的伤心经历,而且表意含蓄,具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情感的冲击力量。

  在艺术上,这首小令,篇幅短,情感深厚。其次,笔调含蓄,表意深刻。再次,对偶手法,提升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