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再别康桥》

孙小飞老师

如何教《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作品中文笔细腻,意境优美,技巧高超。

  前些时候,听了一堂新教师的汇报课,所教的篇目是《再别康桥》。她的讲课程序是这样的:听音频朗读——简介作者及背景——自由朗读——寻找意象,体会情感——比较诗和歌曲《再别康桥》。教学思路是清晰的,课件也做得很好,但是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不少问题感到茫然。于是,本应由学生回答的问题,几乎全被老师越俎代庖。结果是老师讲得满头汗水,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下课后,听课的老师都认为这种类型的课难上,新老师不该选教这类课。

  我则在想,作为老师,更应该想的是怎么去教,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别康桥》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诗歌,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也安排了这首诗歌的学习。诗歌文本看似简单,内涵却很丰富。要想充分挖掘诗歌的内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觉得应该“深文浅教”。

  那么,到底怎样教学这首诗歌,才能既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让七年级学生易于接受呢?杜威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叶圣陶说:“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他们的.教育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切入点,借助想象和联想,让学生主动探索、体会诗人难以抑制的眷念情怀。基本思路确定了,于是,我这样设计: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谈告别小学母校的感受,引起共鸣;

  2.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重温古诗词中的送别名句,比较异同。

  第二板块: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欣赏配乐朗诵;2.学生模仿练习;3.教师指导点拨;4.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板块:品味诗境,描摹美景

  1.品味诗境。全诗共七个诗节,每一个诗节都可以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在品读后给诗歌描绘得图画命名。(示例:挥别晚霞、金柳艳影、青荇招摇、荫下清泉、星辉泛舟、夏虫噤语、挥袖惜别。)

  2.描写美景。让学生发挥想象,用优美、形象的语言描写你喜欢的一个画面。(提示:运用一两种修辞手法,融情于景。)

  3.交流点评。学生写好后先小组交流,再推荐全班展示。老师适当点评。

  第四板块 美读全诗,积累沉淀

  1.学生美读全诗; 2.学生尝试背诵。

  按照这样的设计,教学这首诗,果然,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收获了求知的快乐。反思这节课,之所以有如此效果,主要是因为:

  1.创设了贴近学生的情境。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利用经验对接,用学生告别小学的经历和其他阅读中积累的情感经验,去接近诗人的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使之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财富。

  2.重视了入情入境的诵读。诵读是通过声音来表达诗歌内在的韵律和附着其上的情感的,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第二板块和第四板块都是诵读,形式不同,目的相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滋有味的朗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自然地贴近作品,贴近诗人,理解作品。

  3.增添了陶冶性情的快乐。通过美读和画面还原,营造出学生自由探索、发挥能动性的学习空间,将诗人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用以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进而升华为情感能力。

  “教无定法须得法”,我们的诗歌教学,只有在不断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才会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