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一棵树

秦风学老师

徐志摩 一棵树

  2008年,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国王学院,在剑河之滨的一块草地上,为中国诗人徐志摩立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的诗碑。这块诗碑,如今已成剑桥一景。

  镌刻诗句的石碑,被切出两个平面,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前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和后两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被放在参差错落的两个平面上。

  这两个参差错落的平面或许是当作省略号,意在指出这相隔的4句诗之间还有很多字句,很多故事。

  你知道这块石碑的故事吗?堪称世界级“牛”校的剑桥大学,为什么会给一位中国诗人立碑?昨天下午,促成此事的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做客徐志摩的母校——杭州高级中学,揭晓了这桩典故的谜底。你恐怕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到,起因竟然是一棵柳树!

  他从一棵柳树认识徐志摩

  艾伦·麦克法兰教授是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在剑桥大学任教长达34年。

  这位一头白发、面容和善的老人家,到杭高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这所高中为校友徐志摩立的诗碑。诗碑就在杭高教学楼前的草地上,碑上镌刻的诗句和剑桥大学的一模一样,就连碑的大小也相仿,像是双胞胎。老教授看了,不禁莞尔,兴致勃勃地与记者聊起自己与徐志摩的“相识”经过。

  “我知道徐志摩,是因为剑桥大学的一棵柳树。”老教授一本正经地说,“当时有人要移走那棵柳树,但有人反对。我很奇怪,这棵柳树为什么不能砍?后来才知道,有个中国诗人叫徐志摩,曾在剑桥大学写了一首关于剑桥的诗——《再别康桥》,这棵柳树正是诗里写到的那棵树。”

  之后,老教授来中国旅游,在长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吃饭,当地人问他从哪里来。教授答,剑桥大学。没想到周围的人异口同声说:“哦,就是徐志摩写《再别康桥》的地方!”老教授顿时觉得徐志摩很了不起,而且还让千里之外的人认识了剑桥。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徐志摩了。“当然,我看的徐志摩诗歌是英文译本。”老教授微笑地补充说。

  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

  艾伦·麦克法兰是怎么促成剑桥大学给徐志摩立碑的呢?

  “我当时提议在剑桥为徐志摩立碑,主要考虑到可以吸引中国游客,可以给学校赚点钱。”老教授话音刚落,包括记者在内,现场所有高中生和老师都傻眼了。高二女生郭静姝壮着胆子问貌似一本正经的老教授:“您是在开玩笑吧?剑桥大学真会为了赚钱给徐志摩立碑?”

  这位老顽童狡黠地笑了笑:“我当然是在开玩笑。我研究过徐志摩,在当时的中国,他是一位西方文化的先行者,他把西方的文化带到中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以建议学校立碑,一来是纪念这位文化使者,二来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中国优秀学生,到剑桥来求学、深造。”

  艾伦·麦克法兰告诉记者,剑桥后来还立了孔子像呢。

  愿给杭高学生写剑桥推荐信

  也正是因为立碑一事,老教授认识了徐志摩的嫡孙徐善曾,知道了更多徐志摩的'故事。比如,徐志摩在杭高读中学,所以此次专程过来看看。

  不过,他此行还有另一件要事——调查中英两国精英教育的差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一直问到了有关幽默感的学习。“在英国,我们很重视幽默感的培养,专门有课程教学生如何幽默地表达。”老教授的解释,让刚刚领教过他英式幽默的记者和学生恍然大悟。

  从老教授那里学来英式幽默,一位女生立马兑现:“听说徐志摩当年作为特别生到剑桥读书,是著名学者狄更生介绍的,请问现在剑桥还允许这样的招生方式吗?您可以当我的介绍人么?”全场乐翻天,老教授更乐了:“学得很快。其实徐志摩当时在剑桥是游学,不是正式学生,而且他能进入剑桥读书,除了推荐信,也是要通过入学考试的。如果你们想来剑桥,我可以帮忙写推荐信,当然这之前我们要交流,要像了解徐志摩一样,了解你们。接下来,就要靠你们自己努力了。”

  谁知道,若干年以后,老教授会不会又认识一位小徐志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