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志摩传有感

刘莉莉老师

  篇一:徐志摩传读后感

  第一次认识诗人徐志摩是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徐志摩浪漫;漂逸;潇洒的书生本色和才子气质,外加一些些绅士风度,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读过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诗最后的一节中诗人是这样写道: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尽管他才华横溢,当他在世上只待34春秋的时候,意外孤独地死在了天上,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归宿。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讲过:“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

  徐志摩的是一个不受命运束缚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遗余力,他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起离婚事件,他为了爱情,执着狂热,虽然天不佑才子,但是他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间待了短短的34年,他短暂的一生像是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叫人永远怀念,永远难忘。

  篇二:徐志摩传读后感

  今天晚上读了徐志摩传,感慨颇多,想抒发自己的想法。

  徐志摩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终其一生,在各地奔波,像一只永远不能落地的鸟儿一样,唯有不断地飞行,美国、英国、德国、印度、上海、北京、浙江等等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众所周知,徐志摩最后死于空难,而在此之前,好友韩湘眉张歆海夫妇曾劝戒他不要搭乘飞机,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他这样回答他们:没关系,I ALWAYS WANT TO PLAY 。或许他不仅希望搭乘飞机在空中翱翔,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起飞罢了。

  他是新月派的创始人,是狄更生和梁启超的爱徒,是泰戈尔的一生的挚友,他在英国拜访了当时英国的名士,哈代、嘉本特、惠特曼……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英国女作家曼殊菲尔,并在生前见到了最初来到英国所要追寻的罗素,正是与这些名士的交往使徐志摩从精神上脱胎换骨,让他从一个对政治极感兴趣的青年转变成了一个爱文学爱写诗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也永远的记住了徐志摩。

  或许大多数人知道他一是因为《再别康桥》,二是因为他与林徽因剪不断的爱恨情愁,与陆小曼轰轰烈烈的爱情。徐志摩风流倜傥,与两位才女自由畅谈,而却忽略糟糠之妻张幼仪,但我却最喜欢这个女子,她隐忍,坚强,孝顺,是中国妇女的代表。在于徐志摩离婚之后独自一人抚养幼子,在徐志摩死后为公公料理后事,这该是怎样的一位女子才能做到这些啊!离婚之后,她一直孤身一人,不是没人追求她,民主同盟创始人罗基隆曾狂热的追求过她,而她在53岁时才在香港与医生苏纪之结婚,婚前他增写信给儿子征求意见,儿子在信中这样回复她: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而正是儿子这封信抚平了徐志摩辜负张幼仪医生的伤痛。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幼仪在晚年曾说这样的话:“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的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在我看来,她是最爱徐志摩的女人,徐志摩终其一生能得到这样一位女子的爱也无憾了。

  篇三:徐志摩传读后感

  初识志摩,是因为那首集自然美、韵律美及结构美于一身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每每读它,就如临睡前突然收到来自远方朋友的一个问候短信,被温暖的心醉,也心碎。

  前两天,同事小丫借我一本《徐志摩传》,可以说,我是一直带着欣赏的目光读完的。尽管他有感情方面的波折,有英年早逝的遗憾,但我自始至终认为:他是伟大的。不管是作为诗人,还是男人,他都是!

  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秀外慧中,雅爱淡装,却又精明干练,深得他父亲徐申如的赏识。然后在剑桥不远的沙士顿,在美丽的康桥河畔,志摩和妻子品尝着生活赐予的美妙,懂得了享受大自然的优美舒畅和性灵顿悟的宝贵。结识林微音,是因为有一见钟情的激情迸发,也是因了知音的解脱,这一刻,志摩在精神上、性灵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升华。然而在林微音毅然决然地离开他后,他的痛苦是实在的,但他的爱绝没有因此而失去了颜色。此时的寂寞与苦闷倒孕育出他诗歌的精魂。当热情诚挚的志摩遇上忠厚柔艳的陆小曼后,他有了实现理想的目标。也就在这个时候,他看云、听泉、观花、赏月的隐世思想成就了他的诗意人生。即使在小曼毁灭性的生活状态中,他也依然坚守着他的信念:人要经常品尝痛苦,经常忍受精神上的苦刑,不能太过于安静,然而这种痛苦和烦恼都是自找的,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他学会用心去体会、去欣赏、去尊重他所爱的所有女性,无需言语,所以他才会说 “悄悄”和“轻轻”。

  而对于他的诗歌,老实说,我并没有读过太多,但下面的这些经典语句却彻底征服了我: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你说你不好的时候,我疼,疼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

  你说你醉的时候,我疼,疼的.不能自制,思绪混乱。

  我的语言过于苍白,心却是因为你的每一句话而疼。

  似乎习惯了等待,单纯的以为等待就会到来。

  但却在等待中错过了,那些可以幸福的幸福。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

  如果不是对爱的纯真追求,对爱的圣洁理解和对爱的深沉,是不会有这样令人心痛、惹人心碎的诗句的。

  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有着飘逸与灵动灵魂的人,却像一片云彩一样,稍不经意就轻轻地飘走了!留给世人的,是对他和他的诗有太多的遗憾和遐想……

  篇四:徐志摩传读后感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如是说。一直酷爱艺术,爱那一群富有艺术修养的人。一直酷爱文学艺术,爱那群有文学素养的人。而站在文学的殿堂门外的我,细数着、膜拜着,并始终如一地畅往着…

  才子佳人的故事历来被世人歌咏,诗人徐志摩一直是我的最爱,说我是由爱生妒,是由爱及至他的所爱慕也罢。读完《徐志摩传》后,此刻的我感悟最多的却不是拥有浪漫而炽热的爱的诗人,也不是他的我不认为自己所能触及的诗篇,而是他的爱情,一个始终于他来说是一朵别院的玫瑰的你——林徽因。如今,我将借着那飘飞的思绪,驰骋在艺术的回廊里,这一次,我想走近你,握紧你的手,想把你的灵魂嵌进我的眼睛,睿看这世间的爱。

  感悟于心,感悟于你故事的美丽。你从小生长在书香门第的环境里,深受学者林父的教育。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不仅如此,你还齐乖巧、伶俐,美丽、智慧于一身。你是一位才、色、艺俱备的女子。当如此佳人碰上我们的天才诗人,奈何不擦出点爱的火花。

  你美在你的出世,也美在你的命运。16岁妙龄的你随父亲林长民在英国美丽的土地上邂逅我们伟大的诗人,当时五十多岁的林父与我们诗人是忘年之交,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当时英国文化的状况及政治。当时的林父虽年过半百,但深受西方新思潮的感染,对于男女之情的观念却也相当地开放,据说当时两人更是在文学虚拟世界里假扮了一对情侣,彼此风情无限地爱恋着,两人之间的“情书”也不止一次地在当时的刊物上发表过。更是基于与林父的关系,你们时常漫步在英国的街道,出入在各种公共场所,一起谈论着文学、新闻乃至诗篇、政治。说对你是一见钟情也好,是日久生情也罢,反正诗人的灵魂是附着在你的倩影上,从此便没有再离开过。这样的环境萌发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这样的时事造就了这样一份爱情,甚至一开端便是至结束也没来得及说再见。记忆里模糊的声音,不记得曾经是哪位老师教给我们“悲剧”的解释,“悲剧就是将美丽撕毁给别人看”,如果说你与志摩的相遇是美丽的,相知是美丽的,相恋是美丽的,那么我想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你们的不在一起,以致后来诗人这样的一个结局是一个悲剧。

  感悟于心,感念与你睿智的选择。我们无法去逆转时光,无法左右你们的开始和结局。可是爱慕着你们的我们在心里何曾未千百次地这样去假设过,假设你当时也像陆小曼那样勇敢,不顾一切地选择和诗人在一起了呢?可每次一假设到这里便停止,接下来的发展,我们无论如何也假设不下去了。恐怕是你自己也未尝不在心里有过这样的假设吧,即便是诗人自己本人也该会有假设过,我想。

  你美在你的理性,更美在你的睿智。但看这一幕,“徐兄,我不是您的另一半灵魂。我们只能有友谊,不能有爱情。”这是你当时收到诗人热烈的求爱信后的给诗人的一封拒绝信,你的每字每言语里无不透露了当时你内心的矛盾,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不能是不可能,是客观原因导致,而不是主观上不想不能。遗憾的是,你的这一拒绝没有挽回诗人与她夫人的那一段本来就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而是促使了离婚的加快进行,当然这一切不是在你的预料之中,对错都不该在你。你只是在一个纠结与矛盾的时刻,跳出了这个事件外,做出了一个如外人般的安全而理智的决定。这便是我对你文学才华之外感悟最多的地方,也是我颇欣赏你的一个重大原因,虽然是拒绝了我最爱的诗人,并使得他很是伤心。但站在同身为一个女子的角度,做出这样的决定实为难得。

  感悟于心,感悟于你的坦诚。书中有这样一幕,一次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你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后来你又把原原本本的回话传达给了金岳霖。你美在你的坦率,也美在你的真诚。在金先生的眼中,你就是他的女神,你思想活跃,主意多,才华横溢,也俏皮也可爱,所有一切美好的词语用在你身上都不过分。就像你自己写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如此地美,让人甚至不忍醉倒你面前。

  我要用我一生的努力换来你是我的眼,但看这人间四月美丽的天。

  篇五:徐志摩传读后感

  徐志摩,名章垿,出生在似花如锦的海宁县硖石镇,却恰逢昏天黑地的年代,童年的志摩经历过书塾,但枯燥寂寞压不住他的轻快磊落,他的心头贮满幻想。人民生活的悲惨与灾祸没有使这位富家少爷不屑却使他产生了复杂的思想。从开智学堂到杭州一中,让他认识了郁达夫这位挚友,为他打开了科学、人文、自由这扇大门,也让他看到在昏天黑地里的时代里中国的国魂没有死。但烦恼也随之而来,随着他优异的成绩,被张君励相中把自己的女儿嫁与他又成了志摩心中的痛处,在他眼中张幼仪缺乏与他的爱情,所以虽诞下一子但婚后他立刻赴沪,在天津北洋大学他通过许多渠道拜梁启超为师,愈发地相信“春阳终究会战胜残冬”。1918年徐赴美留学,政治民主经济播种在他的心中,又偶遇林徽因(林长民之女),从此开始尝到爱情的滋味。但与此同时张幼仪也来到剑桥,可志摩对她极其冷淡以至后来成了中国第一对离婚的夫妻。而另一方面,徐志摩万分痛心林徽因早已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订婚,旁人也才想通徐对林的感情是带有幻想的,他心中的林是个诗人。他虽身居海外但十分关心国事,对禁锢国人思想的宗教与封建进行揭露和谴责。他爱欧化,然不恋欧洲。他在剑桥的挚友为狄更生、罗素,在国内为胡适。此三人对他影响很大。而后,他启程返国,开始创办“聚餐会”,谈论理想。他本身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认为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一个注定要灭亡的民族。志摩有梦不顾死活跳入梦中,虽仍在病态社会里,但他要伸出巨掌,揪住东南风,向它要回嫩芽的光泽。泰戈尔来到中国后他又认识了一位北京名媛——陆小曼。爱情之火重新燃起,虽然小曼已是有夫之妇,而且受到双方家长全力阻拦,他们没有放弃终于在1926年两人订婚,但婚后上海风波再起,而两人的感情也有了些裂痕。翁瑞午带着小曼上夜总会,看戏跳舞但徐依旧相信她。虽然《新月》已解散,但诸多好友依旧来往直至后来重新办刊。徐一直想让小曼来北平过新生活但小曼不愿,于是第二日徐便要只身从上海回北平可在途中飞机失事,徐坠机身亡。诸位好友纷纷写挽联悼念他。

  至此,一个伟大的诗人——徐志摩便离我们远去,他活了三十几年,却铸就了千年不朽的灵魂。凡志摩爱过的女人,中间不管发生过任何波折,涌起过任何风浪,也没有一个女子不真心地终身爱他;凡志摩相交的男友,没有一个男友不把他当做知心的朋友。志摩的魅力何在?那就是他的赤子之心,那就是他淳朴、风趣和永不恨人的人格力量。他让后人缅怀不已的,又何止他的作品呢?他那像谜一样神秘、梦一般美丽的爱情信念,他那短暂但骇世惊俗的一生,他那真挚率真不作伪的人格魅力,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泯灭光彩……

  我从志摩身上看到最多的便是他人格的真挚率真。

  他觉得郭沫若的诗写得不好,便以诗为话题探讨诗的实质,不惜与他打文字官司。

  他觉得路边的乞丐可怜,他边放下架子每日好好招待他们,与他们一同吃酒全然不顾世俗鄙疑。

  他觉得与幼仪不会产生爱情,便直截了当提出离婚而不是看她们家庭的富贵而阿谀奉承。

  这是多么真多么善的一个人啊,而现在这个被称为文明先进的21世纪真的做到了吗?你去看呀,酒宴上办公桌上宾馆里会议上,多少人拍须遛马为的是保住一个饭碗,让自己生活安稳。他们像是没有了灵魂,全凭着肉体的欲望驱使他们而不再焕发精神世界的光芒。这样的人是值得同情的。他们的眼神失了这世界的美好,换来的全是满身铜臭和大腹便便的窘样。没有了这人性最光辉的一点又何谈心灵之美,道德之善呢?

  面对风起云涌的变化,一天变一个样的社会,如果满口谈钱,追名逐利的人少一点,那么我相信这社会还是有救的。最后以志摩的一首诗来结尾《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为要寻一个明星:——为要寻一个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阴,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