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晏几道

马振华老师

晏殊 晏几道

  【晏殊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是什么派】

  晏殊字同叔,他是著名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 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进贤县文港镇人,官职做到了当时的宰相。晏殊与他的第七个儿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当然晏殊最大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他的词作上,他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那么晏殊到底是什么派别的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晏殊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晏殊诗词富闲雅而有情思,他的词句主要有这几个特点:一,感时伤别,春秋各异 。晏殊词就题材内容来说, 未脱传统婉约词樊篱,即伤春悲秋、相思别离。但相同的题材,晏殊 表现出了对春景和秋景的不同偏好。其次,晏殊词 具有文士气。三,晏殊词中的感慨多是中年人式的。四,内向的独省与外向的同乐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词人自己为主人公的词作,和词中的'主人公身上明显寄托了词人自己情感的作品上。

  由此可见,晏殊的词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并且委婉含蓄。多表达伤春悲秋,相思别离的感慨,所以晏殊以他词作的风格论是属于婉约派的。值得注意的的是在晏殊的词中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也没有柳永式的纯粹个人的儿女情感的情感的抒发,而是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晏殊也被奉为北宋婉约词宗师。

  【晏几道简介】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晏几道是晏殊第七个儿子。晏几道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公子哥,自小就是锦衣玉食的待遇。直到晏几道的父亲晏殊过世后,晏家的政敌方才出来打压。

  晏几道的生活越来越糟糕,知道不出人头地就没有出路后。晏几道发奋图强,潜心六艺,不仅学术百家,而且文才出众。虽然晏几道晚年过的很凄凉,但他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无不是文学史上的瑰宝。

  【晏殊的故事】

  晏殊字同叔,他是著名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 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他从小就是一个“神童”14岁就参加了朝廷的科举考试,并且中了进士了。那么关于晏殊的故事大家是否也熟知呢?

  从小就是一个“神童”14岁就参加了朝廷的科举考试,并且中了进士了。那么关于晏殊的故事大家是否也熟知呢?

  其中一个故事也就是他14随时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14岁的晏殊被地方官以“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不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的。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决然的参加了考试。事情也十分凑巧,科考题目居然是他以前做过的。这样他就顺利高中了,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在复试的时候,把情况如实告诉了皇帝,并且要求皇帝重新出题目。皇帝与大臣商议后,出了一道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答卷非常优秀,又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官场时光】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