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浣溪沙的中心思想

莉落老师

  浣溪沙赏析1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 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赏析2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是晏殊的名作之一,基本上代表了晏殊的艺术风格。他的词集叫《珠玉词》,名字起得可算是恰如其分。《珠玉词》里象珠般圆转、玉似晶莹的作品委实不少,当初中文竞技场里不乏喜欢晏殊词的同学。此词明为怀人,而通体不着一怀人之语,是一篇以景衬情的佳作。

  然而此词之所以流传千古,精华还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

  这一联基本上用虚字构成。人们都知道,用实字作成对子比较容易,而运用虚字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卓人月在《词统》中论及此联时,说“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说,所谓“律之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它虽然用虚字构成,却具有充实的、耐人寻味和启人联想的内容,这就更使人觉得难能可贵了。这一联写出了人们心中所有但为笔底所无的细腻感受,道出了自然界的规律。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提到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的高度上来加以描写。

  “无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觉、感受和感叹,“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开一落的花,又使人联想到其他许多一兴一亡的事情。“似曾相识”也是作者的感觉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归,不违时节。它们差池双翦,贴地争飞,呢喃对语,由于体态相同,谁也难以分辨出其是否是旧巢双燕,故在“相识”之前冠以“似曾”二字。“燕归来”,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燕子的北来南去,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年华的交替。“燕”,既是指春来秋去的燕子,又使人联想到象燕子那样翩然归来,重寻故旧的人或物。“花”和“燕”变成一种象征,让人们想得很开,想得很远……。“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归来”,本属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但当作者在这两个短句之前加上带有感叹色彩的词组“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以 后,于是便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

  关于此联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一次,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一见如故。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称好!

  这既是传说,当然未必可信。

  赏析3

  听一首用新词谱写的曲子,再饮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旧时的楼台,这些仿佛如故,闲逸致还未尽,可西天的夕就要落下去了,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无可奈何啊,那些花也跟着渐渐地飘落,仿佛是去年曾经见过的燕子又飞回来了,这样的景让感慨万千,舍不得就这样离开这样的景,因此独自一,在花园中这条落满花的小路,久久地徘徊。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北宋前期著名词。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进京参试,与千余进士一起参考。颇受真宗赏识,御言:“殊神不慑,援笔立”,赐进士出,命为秘书省正字。真宗、仁宗两朝间历任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翰林学士、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等职。为好贤,范仲淹、韩琦、孔道府、欧修等,皆出其门。他的一生创作丰富,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有诗文集二百四十卷,编选梁陈以后的诗文一百卷,但都佚散。其代表作有《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等多首,其中《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他的作品以典雅华丽,抒发闲逸致见长。王灼赞曰:“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润秀洁,亦无其比。”可见他为宋朝的长短句创作的贡献是多么大的。他的诗为“西昆体”,词作多用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现仅存《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及清所辑《晏元献遗文》。

  【作品简析】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渐消的惋惜,这是作者的创作思绪,其间流露出作者那些淡淡的惆怅和哀愁,即含蓄又富有哲理。我们知道晏殊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十分顺畅的,其个的品也较为贤明,不仅带了一些有名的学生,在政治方面也以清廉著称。他的一生可谓是意盎然,生机勃勃,因此对自己的事业也有所满足。此作品中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在抒发其闲逸致的心,这心当然还没殆尽,太就落山了,再加天也要结束,故而感叹。

  阙以音乐之美开,自己先沉浸在优美的旋律当中,再饮一杯美酒,这是多么洒脱和悠闲的时刻啊。写作之时史说官至宰相,可见这样的形是他当时的真实写照,美酒配以美曲自然是让惬意的。他的词中很少写到美女,与张先的大不相同,可见他的为事之端正。首两句是写实,简单而流利的名字涵盖了音乐,美酒,当时的天和亭台,这十四个字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场面,即有景物,也有动态的音乐和,可见作者非凡的笔力。这样的句子要比那些纯粹描写景物的要生动的多。后一句“夕西下几时回?”是一个转折式的问,从闲雅兴中倏忽转为感慨。在这里我们不防想一下,类似于“夕西下几时回?”的名句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是很多,比如“送去几时回?”、“绿杨芳草几时休?”等,这样的问加重了感叹的语,比直接感叹要深。在这里作者是借夕落山时的景,来对自己的生进行思和追问。那美好的一生,慢慢的就要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果有“对酒当歌,生几何?”(曹操)的感慨。这是在理智的况感慨的,而不是唯心的那种无味的感慨,在阙中便能看出作者的感慨并不是那么伤悲,它还是留有余地的。阙中的后一句,是启下阙的。

  下阙是感的延伸和递进,层次加深了。用“花”和“燕”这两个天中常见的生物来映衬心理,即真实可信,又能表达怀。“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是一种理智的看法,花落了就落了,你能怎么办?没有能阻止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衰退,虽然“无可奈何”体现出作者的无奈,那浓重的感也融于这个词中。所幸的是花落去了,燕子来了。这种与生没有任何意义的自然现象,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倒富有很深的哲理。其实社会就是这样的,你去了,还有来的,正是前已消后再来,前者去后者来,这是规律,亘古不变。作者既然能理解这样的自然规律,自然在作品当中没有极其消极的心理因素在内。面对这样的景,他不落泪,不悲伤,只是独自一个在小园中的香径久久的徘徊。可见作者的心是多么的开阔和豁达的。我个认为晏殊的这种事心态是极其平和的,极其理智的,并略略带些唯物主义思想,这在那个唯心主义的时代是很难得的。他这样衰败的景象下,只是带着一种沉思,而非无病*,故作娇柔。

  六句词句,用词简炼,构思精巧,蕴含哲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不同”,这种轮回是在所难免的,谁也不能挣脱这自然所决定的替规律。官者也好,庶民也罢,总是要随着时光的流转而不断更新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词中亮点之笔,千古传诵,直到今天它依然在闪烁着文学光华。这是作者感触之笔,浑然天,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这里天里两组典型的景物差,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其文学价值,即对偶,又相连接,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感真挚,有艺术的美感,是“极炼如不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