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阿林老师

  【教学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很有创意。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师: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

  生:《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是一种大美。(特别记忆: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向她敬礼。)

  ……

  师:同学们真有洞察力!《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高声朗读)

  生(沈丹婷):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

  师: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

  生:“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

  生:为什么有气魄呢?还要深入。

  生: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

  师: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

  生:应该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

  师: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远山,吃长江”,如何?

  生(王悦):不好。“衔”和“吞”有动态,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波动荡的感觉,“连”和“结”就没有动态美了。“咬”和“吃”给人的感觉很凶恶,不美。而且“咬”和“吃”也没有“衔”那么悠闲大气,雍容大度。

  (中途不断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语关键句,略,朗读一直贯穿全课,下文也略)

  生(杨森瑞):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山”是“远山”,山是联绵不绝的。洞庭湖和联绵不绝的山连接在一起,更显阔大。

  师:很有见解!同学们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生:作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湖”让我感觉特别有气魄,作者对洞庭湖充满了肯定。如果改成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意思没有变,但是气魄就差了。

  师:这叫做数词传神,一词传神。

  生:作者称巴陵为“胜状”、“大观”,这些词语都让我感觉到是一种大美。

  师:是。有规模的美才能称为“大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这么来的——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

  生(梁明媚):我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也感受到大美。“北”和“南”表达出了地域的广大。“通”和“极”更让读者感觉无边无际。

  师:让地域的大来表达大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生(吴语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就从高低远近的角度把空间距离拉得特别大,更显示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情怀。

  生(周子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这个词语的应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无限广阔的内心世界。

  师: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让无名手书“天下”二字,说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启示呢。

  生:还有反复出现的“忧”和“乐”,似乎写尽了人生的所有情怀。

  师:“进”和“退”也几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生百态都写尽了。

  生(龙天河):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广大,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但是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因为“予”在“巴陵胜状”的衬托下似乎也变得高大了。

  师:这样的感受很独特啊!这里面有正衬的效果。就像用青松高山衬托英雄的高洁挺拔一样。(后来想到应该这样点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我见岳阳湖多雄壮,料岳阳湖见我也如是。可惜当时没有能够反应过来)

  ……

  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间很长。

  生(杨珮璇):“浊浪排空”也让我感觉境界很阔大。

  师:请咬文嚼字。

  生:“浊浪”很有气势。

  生:“排”字非常有力量。

  师:改成为“浊浪击空”如何?

  生:不行。“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击”就是那么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狭窄了。

  师: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横”字的气魄。

  生:还有文中选择的意象“山岳”、“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师:是啊,如果不是“虎啸猿啼”而是“鸡飞狗跳”,你可以比较,浩然之气就少得多了。(生读,全班哈哈大笑)

  生:还有“萧然”的是“满目”,感慨是感慨到“极点”,也是一种大。

  生(冉雪立):“静影沉璧”居然也让我感觉到大,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师:结合前后句子来分析。

  生: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须特别平静。

  师:这个时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水面确实很安静。

  生:“皓月”让我感觉月亮特别大,特别白特别饱满。

  师:这里没有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一种大美。就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

  生:而不言。

  师:对啊,宁静中也能创造大美,心灵的回声虽然无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师:会不会有人觉得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是小的呢?

  生:这些景物确实都不大,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翔集”“郁郁青青”的壮观了。

  师:有见解!(课后想到应该这样来点评:景语皆情语,如果不是心胸的阔大,心态的乐观,同样是鸟,那可能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鸟了)

  ……

  师:能说说文中的人之“大”吗?

  生:范仲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没有他豪迈的心胸,就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生: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大人”,虽然遭到贬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够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滕子京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多”字很重要。这一类人很“多”,范仲淹这样写,用“多”来反衬出了像他们这样心忧天下的人很少。

  师:太少了啊!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后感叹到:微斯人,吾谁与归?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人生的寂寞感,其实这里边也有大。

  生: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围就很空旷。

  师: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伟人的选择就显得越发的可贵。

  师:少与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想到了鲁迅的《<呐喊>自序》中的名句: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篇文章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我作为拓展材料给学生读过。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起,但是,学生心中应该有烙印的。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豁然贯通的)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时候来学习《岳阳楼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深。在民族的大灾难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是大灾有大爱,大灾出英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但愿能够给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气。希望同学们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

  (因为没有时间了,我推荐的二十句有“大情怀”的爱国名句没有能够拿出来,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积累时间让学生们读一读,背一背。这些诗句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识拓展]

  【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屹立于岳阳城西北高丘的城台之上,地面海拔54.3米。景区内陆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长约300米,陆地投影总面积3.9万平方米。前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它虽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当中国中部,挨长江、伴洞庭,于洞庭湖居其口,于长江居其中。以水路言,从岳阳出发,上溯长江,经三峡,可通巴蜀;顺长江东下,可达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乃至远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上溯,可与湖南76个县市相连。以陆路言,紧靠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在南北交通干线上亦处中端,极易转入与之相连的其他铁路、公路,通达各省。 岳阳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楼台落成,滕子京又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戌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字字珠玑,文章情景交融,内容博大,气势磅礴,语气铿锵,尤其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哲理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之伟大精神,为人们广为传诵。自此《岳阳楼记》名传千古,岳阳楼也名满四方。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

  现在的岳阳楼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岳阳楼高21.35米,三层四角,占地251平方米。楼体为纯木结构,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