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张东东老师

《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引导语:《岳阳楼记》通过写景,描写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并由此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下面是《岳阳楼记》与《桃花源记》的阅读比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岳阳楼记》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2.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3.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4.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6.请从(乙)段带线的句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

  参考答案:

  1.⑴交错相通 ⑵有时

  2.⑴渔人进入桃源,发现桃源中人生活美满。

  ⑵写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3.⑴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渴望。⑵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抱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5.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6.略(扣住抓住了景物特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