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美文 岳阳楼记

孙小飞老师

千古美文 岳阳楼记

  李白、杜甫、陆游、欧阳修、范仲淹……历代文学家中,我最仰慕的是范仲淹;《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历代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岳阳楼记》。

  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的名楼,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楚地三大名楼。公元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而贬放邓州。第二年六月,重修的岳阳楼即将落成,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岳州太守、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从而成就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十几年前读初中时,在老师的吟诵中第一次聆听《岳阳楼记》,吸引我的只是文章中短小精悍、整齐有力的语言。今天,做了十几年语文教师的我,虽说已经深刻领悟了这篇文章丰厚的内涵,但每次为学生讲授《岳阳楼记》,仍会有一种新的感悟。感悟中,我一次又一次向学生阐明这篇文章的思想底蕴、语言特色和教育意义。

  我以为,《岳阳楼记》堪称千古美文,其重要原因在于文章深刻的思想底蕴。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范仲淹,也许只是他们所学习的语文课本中一个普通的作者,一个文学家。但范仲淹确确实实还是一个封建官吏。他曾任西溪盐官,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曾任参知政事,曾提出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十条改革措施。他身居高位而持家俭素,乐善好施,不畏权贵,力主改革,关心民间疾苦,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得到百姓的敬爱。这一切,都源于范仲淹一片爱国爱民的热情。范仲淹遭到贬谪,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没有大放厥词,而是一如既往地心系朝廷、心系百姓,“处江湖之远”仍“忧其君”、“忧其民”。这种胸怀,这种气度,并不是每一个封建官吏都能拥有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勉励好友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岳阳楼记》既是劝勉友人,也是劝勉自己。文章的思想底蕴即在于此。

  《岳阳楼记》作为千古美文,其语言特色是不可不说的。这篇文章景物描写尤为突出,文中有三个自然段,162字集中写景。字数不多,境界却极为宏阔:洞庭湖之雄伟气势,想象中凄凉阴森的秋景、风光明媚的春景,在作者笔下皆飘然入画,粗而不疏,使人如临其境。在景物描写过程中,范仲淹抓住洞庭湖辽阔多变的特点和岳阳楼居高临下的地势来写,先写秋景,后写春光;先写白天的湖面,后写夜晚的皓月。既有动态,又有静态;既写了春景的明媚,又写了秋景的萧瑟。通过对比映衬,相得益彰。全文由事而景,由景而情,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并且,文中多用整齐优美的四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音乐美。

  《岳阳楼记》堪称千古美文,还在于其积极的教育意义。多年来,国家始终大力提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岳阳楼记》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好范文。今天的中学生,许多人的读书目的似乎只在于“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为了自己将来过上好日子”,谈及“祖国”、“国家”,有些人甚至一笑了之,似乎在唱高调。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岳阳楼记》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全面认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封建士大夫立身的规范,而且超越时代,也是现代公仆、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做到的。作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更不应该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不论怎样,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如果能借助《岳阳楼记》一文把学生的思想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其教育意义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五律《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心系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感,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有人把杜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评价为:“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是啊!捧读《岳阳楼记》,我们仿佛重踏历史的足迹,再听人间的风雨,依稀看见希文公正挥笔创作,面对湖山吐露心声。是啊!《岳阳楼记》像火炬一样点亮了亿万人心中的希望,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