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优质赏析

秦风学老师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英文译文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

  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男,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1]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诗精选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夜

  红叶

  寄一片红叶的典故,给你

  从南方最南的半岛

  从黑湿的雨树下无端捡回来

  婴拳那样一只小巴掌

  怎么握得了秋的空旷?

  锈红蚀碧的叶面上

  点点印着冻斑,冷锋过境

  啮下了犀利的齿痕

  雨渍犹湿,就拈向灯光

  讶主流贯支流多细致的纹路

  惑人如半透明的秘图

  最长的隔水书,最短

  何须多说,秋已说得够斑斓

  风吹浪远,你在最远的浪外

  误了岁末的空邮,倦了青鸟

  寄你,一片红叶的轻巧

  岛形的一片叶,我们的岛

  点点花纹,岛上的山系

  纤纤叶茎,岛上的河谱

  缩地千里有仙术

  基隆三寸到屏东

  望不尽的青烟蓝水,宛若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