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诗《漂水花》赏析

王明刚老师

  1983年,台湾著名诗人罗门到香港大学演讲,与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余光中同游九龙“船湾长堤”等风景区。这两位56岁同庚诗人,对海天之空阔忽萌起玩掷石片的游戏的童心,在一番漂水花的嬉戏之后,余光中为此写了一首《漂水花——赠罗门之二》:

  在清浅的水边俯寻石片

  你说,这一块最扁

  那撮小胡子下面

  绽开了得意的微笑

  忽然一弯腰

  把它削向水上的童年

  害得闪也闪不及的'海

  连跳了六、七、八跳

  你拍手大叫

  摇晃未定的风景里

  一只白鹭贴水

  拍翅而去

  这里纯用有真意、去粉饰、不做作的白描手法写漂水花的过程。不像在做诗,而“削向水上的童年”的谐趣充满在字里行间。他写罗门俯寻之后,而说话,而得意,而微笑,而弯腰,而削,而拍手,而大叫,这一连串动态多么生动传神。动态的白描,描得如此简明,如此紧凑,如此妙,似这般笔法,可能上溯到《史记》的名篇。至于音韵之妙,倒是末技。

  更为难得的是,罗门另有回赠余光中的同题诗《漂水花》。它虽然也是应酬式的小品,但同样将诗人不泯童心的抽象时空假借具体的描绘生动地表现出来。罗门的《漂水花——赠余光中》全诗如下:

  六岁的童年

  跳着水花来

  找到我们

  不停地说

  石片是鸟翅

  不是弹片

  要把海与我们

  都飞起来

  一路飞回去

  如果说,余光中的《漂水花》是陶渊明式的旷达,罗门的《漂水花》却是杜甫式的苦痛。他们的表现方式虽有差异,但同样达到神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