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废墟》教案设计

孙小飞老师

余秋雨《废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旨,能理解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2.明确废墟的含义,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欣赏和评价散文优美而充满哲理的语言

  4.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力目标:1.掌握赏读散文的基本方法: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2.能查阅、筛选所需材料

  情感目标:正视废墟,正视历史,明确肩上的责任,增强建设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废墟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价值

  2.通过对文章素材的理解,深刻领会散文的“神”与“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写作的背景

  2.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体会文章的抒情基调

  3.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4.教师总结: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

  【思路设计】

  由于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背景和余秋雨的散文成就有必要做简单的交待,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余秋雨的初步印象再来欣赏文章文章较长,可采用速读的方法,学生能初步说明文章的抒情基调即可在“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里,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对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综述

  【学法设计】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余秋雨的相关信息,为课堂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

  2.从“废墟”说起,介绍余秋雨其人及其在当代散文创作中的地位

  3.学生速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抒情的基调

  4.通过讨论,学生归纳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5.教师总结: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让学生得到一个整体印象

  【教法设计】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展示

  【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及本文写作背景

  要点设计: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方法设计:多媒体展示,教师讲授法

  思路设计:老师将一些废墟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并由此介绍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由教师讲授,和学生以前的了解,为正文的学习提供帮助

  导入:

  提到废墟,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新疆楼兰古城遗址,北京的圆明园等等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乱冢之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但对许多人来说,浏览,也只是观光而已,并没对它有什么更深的见解读了余秋雨的《废墟》,相信我们会对废墟有更深的思索,会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过去留下的种种痕迹

  要读懂一位作家的作品,首先必须对这位作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走近秋雨,就如走进一本深厚的文化的大书,他的散文更是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新领域

  余秋雨(1946~ ),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历任该校讲师、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出走十五年》等,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作者为什么写作这篇文章呢?

  1980年10月18日,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反对声随即响起,当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读者来信《研究探讨无妨,整修大可不必》圆明园复建争辩就此拉开帷幕主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重建者也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参议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

  “废墟派”专家分布多个学科领域“整修派”则多为清史专家和圆明园专业研究者,他们认为,部分地重现这座万园之园的胜景,比断壁残垣的遗址更能体现圆明园的价值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复原园内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将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公布,确定要修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10%的古建

  90年代作者在全国的争论声中写下了这篇文章,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

  二、整体感知课文

  要点设计: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调

  方法设计:阅读实践、归纳概括

  思路设计:先让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再布置阅读思考题:作者对废墟怀有怎样的感情?文章的基调是什么?然后请学生回答

  学生速读(五分钟),提问

  学生回答:作者对废墟既怨恨又喜爱,佐证为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它的侧重点在“寄情废墟”,这句话同时也奠定了本文抒情的基调

  三、理清文脉

  要点设计: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设计: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概括法

  思路设计: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依次找出各个部分中能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以此总结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由于文章内容较长,所以安排分组完成)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总写“寄情废墟”的原因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讨论交流:作者对废墟的态度为什么既寄情,又诅咒?

  教师归纳:我“诅咒废墟”是因为,废墟中有屈辱有血泪有衰亡有痛苦,它代表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作者诅咒它然而我又“寄情废墟”,因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用废墟作为奠基的,废墟完成了它的经历,它老了,它死了,但作为一种存在,它的意义不同一般的沧桑美,它的历程给人以启迪,它悲剧给人以心的震撼,它让现代人沉静、反思他的沧桑美转化为沧桑的力量,撑起现代的构建废墟充满了力与美,所以作者又“寄情废墟”,而这种情感正是文章所表现的主旨

  第二部分:废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应当有选择地保存和修缮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并非所有的重建都值得否定”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

  讨论交流:为什么“没有废墟的大地”反而会“太挤了”?

  教师归纳: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大地上高楼林立,然而这些高楼更伫立在人们心里人们在忙碌中荒芜了精神家园,成为无根之人而废墟的丰富而凝重的特质会使浮躁的现代人静心,废墟的前车之鉴令现代人反思因此,如果没有废墟,拥挤的不仅是大地,更是人们的心田

  第三部分:写废墟具有悲剧文化价值,应当正视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

  “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讨论交流:“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什么是废墟文化?

  教师归纳:废墟文化即悲剧文化,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悲剧,总想逃避,驱逐废墟,掩盖悲剧,殊不知“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只有“坦然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才会更沉着、理智,因此,容纳废墟,才能正视历史,创造未来

  (放映圆明园废墟图片)

  第四部分:废墟具有现代文化价值,应该容纳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教师归纳:如何对待废墟所代表的的历史,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取向和文明程度的象征文明程度越高,就越能容纳废墟,正视废墟所拥有的“历史文化”、“悲剧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

  总之,文章以“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开篇,道出了写作本文原因它既是本文的“文眼”,又是全文的总纲,是作者多方评述废墟的基本出发点文章的四个部分,既独立又有联系,以“寄情废墟”为中心,从历史的真实性、悲剧的意义和现代文明的需要等几个方面对废墟进行审视评述作者的思想纵横驰骋,呈现出一种积极的跳跃性,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是一种跳跃性的横式结构

  四、教师概述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作为结语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面对废墟,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诅咒”是因为“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但是短暂的“诅咒”之后,作者看到的则是更多的“废墟”下所蕴含历史文化底蕴

  “我又寄情废墟”,这份情感同样也是复杂的,无情的批判中却又包含了深邃的希望“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作者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满怀深情地赞美了“废墟”此时的“废墟”已不是“满目疮痍”,“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但作者在尽情赞美中又不忘批判,“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作者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接着一针见血指出“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这是对废墟入木三分的剖析,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揭示,痛快淋漓,然而在让人痛苦难看之际,却又不忘给你指明出路,这就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味道吧。

  【应用设计】

  1.思考:何谓“废墟”?它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2.课外查阅文中提到的废墟遗址,整理出来,下节课上交流(圆明园、古罗马角斗场、庞贝古城、柬埔寨吴哥窟、玛雅文明遗址、马王堆汉代老太、黄鹤楼、滕王阁、阿房宫)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 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2. 品味语言

  3. 把握文章的主旨

  4. 总结写作特点

  【思路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但要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还需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和关键句进行细细品味,建议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达成知识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方法设计】

  1.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讲授课文中提到的废墟的有关历史知识

  2.反复吟诵重要语段,思考讨论,品味文章的语言

  3.思考讨论,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

  【过程设计】

  一、由检查作业导入

  要点设计:检查作业、交流课外查阅资料、导入新课的学习

  方法设计:交流、多媒体展示

  思路设计:教师先检查作业,重点在指出废墟具有文化价值,然后检验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情况,锻炼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可适当补充要点,以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的学习

  (由上节课的作业导入)何谓“废墟”?废墟通常是指古老的、破损的东西,在本文作者认为废墟是包含着一定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废墟具有文化价值

  说说你所查阅的著名废墟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学生交流,不要求全面完整)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介绍提到的废墟的相关历史资料:

  1. 圆明园废墟:

  它是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的总称,今只存遗址,位于北京城西北郊始建于清康熙48年(1709),原为康熙帝四子胤稹的藩邸赐园胤稹继位,即雍正帝,又将园扩建增修,至乾隆9年(1744)基本建成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毁于兵燹(xiǎn),园中珍贵文物惨遭洗劫,一代名园化为废墟

  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圆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

  圆明园三园鸟瞰图

  三园分别有垣墙相隔;前为万春园,后面并列的两园,左为圆明园,右为长春园 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庭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

  【圆明园全景效果图】

  【现状】 1983年国家决定将其建成遗址公园,经多年逐步修整,于1988年6月正式开放福海等局部范围,占全园3/5的面积2003年,圆明园开始对九州景区进行整修,目前,九州景区的.山形水系已基本恢复,各景点遗址清理完毕,经过科学发掘,在原址复建和重修桥梁10余座景区各岛之间既独立成景,又通过桥梁联结为一个整体,已可窥见当年的概貌2008年7月29日,整修的后圆明园遗址公园九州景区首次对游客试开放至此,圆明园已有4/5的面积与游客见面目前九州景区前、后湖及曲院风荷的水环境已恢复当年盛况,游客可泛舟其上,观赏美丽的湖光山色

  (1)大水法废墟:

  【大水法及远瀛观复原效果图】

  九州清晏 2004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对九州清晏景区进行全面整修

  正大光明殿 圆明园正殿

  1860年,英法侵略军抢掠烧毁圆明园等西郊诸园时的指挥部即设于此

  海晏堂 是圆明园中最大规模的欧式建筑

  此建筑群的精华——十二生肖铜雕以水报时,闻名世界

  【名称】 万花阵

  【文物现状】 1860年遭英法联军劫毁,现存的万花阵是1989年重建而成的

  【简介】 万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圆明园内一座大规模的欧式迷宫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方阵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米,墙高约1.2米它由阵墙、中心圆亭、碧花楼和后花园组成,曾是封建帝王的游乐场所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2. 古罗马的角斗场:公元前80年左右,古罗马创建了用两个半圆形剧场相对而合成的圆形剧场以供这种活动之用罗马大角斗场是所有圆形剧场中的最大者,位于罗马市中心东南可容纳观众5万余人1900多年来,大角斗场还曾先后作为基地、客栈和酒店使用过

  3. 庞贝古城:古罗马中小城镇,位于意大利南部维苏威火山西南脚下10公里处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大爆发被火山灰掩埋从1748年起考古发掘持续至今,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4. 吴哥窟:即吴哥寺,柬埔寨的印度教毗湿奴神的神庙为吴哥古迹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集中代表“吴哥寺”梵语意为“城市似的庙宇”位于暹粒省暹粒市吴哥王城以南约1.6公里处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在位)所建,后来成为他的陵墓15世纪上半叶吴哥都城废弃,寺院荒芜19世纪中叶重新修整,成为世界闻名的古迹

  5. 玛雅文化遗址:中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由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并及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这一文明约从公元前 2500年开始形成,至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毁灭

  6. 马王堆的汉代老太:出土于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

  7. 黄鹤楼: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鹤楼矶头,相传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说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的一次被毁是1884年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8.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它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为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天下扬名,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

  9. 阿房宫:秦始皇始修建的宫殿,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秦始皇35年(前212),在周都丰、镐之地,亦即秦的上林苑内,建新宫城──阿房宫阿房前殿至今尚有高大的夯土台遗存,东西1200米,南北450米现存台面南部略低,北部略高,最高处约7~8米后被农民起义军烧毁,当时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

  二、吟诵语句,品味语言

  要点设计:吟诵、品味语言

  方法设计:思考讨论、讲授归纳

  思路设计:教师先交代文章总体的语言风格,然后针对文章的重、难点设计出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对内容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语言既充满感情,又富有哲理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在抒情性上带有浓重的理性思辨色彩,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理性思考,这种风格使读者在获得情感上的感染的同时,还有更多的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

  请同学们诵读并品味下面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思、态度:

  1. “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你分析还应有什么成分?

  归纳:还应有的是热爱、惋惜、赞叹、欣赏

  2. 为什么说“废墟是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作者由废墟想到悲剧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特性是曾经的美好和现实的毁灭,这就与废墟如出一辙,废墟也代表着曾经的荣耀与现实的苍凉“英雄”正是民心所向的敬仰者,他曾经接受过掌声与喝彩,然而他残疾了,黯然地退居人后,独自舔舐伤口用它来比喻废墟,真是贴切入髓,匠心独具

  3. 指出“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一句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归纳:比喻的修辞把历史比作秋天,把废墟比作黄叶,把大地比作母亲,生动形象,便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废墟,因为它的自然,因为它曾有过的历史,因为它最后的皈依,形成了一种形式美

  4. “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指出这个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

  归纳:用一连串结构类似的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表明“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补充介绍孔尚任和白先勇)

  5. 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归纳:阐述了“现代”的内涵,突出“现代”的一切特征,语势强劲,表明“现代”应用自己的睿智和胸襟,兼容古今中外的文化,这样才能发展

  教师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来自生动的场面描写,也不是来自温情脉脉的抒情,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首先在于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笔下的物以生命文章第二小节中动词的运用非常经典,如“废墟吞没”、“瓦砾散落”、“石柱站立”、“幻想殒灭”、“明月苦笑”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废墟的荒芜,侧面写出了作者“诅咒”的原因

  其次是借助类比的手法,在无声无息中达到抒情的效果“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接着以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引发黄叶与大地的关系,得出“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接着作者又以“雪峰”、“登月”、“人生”的伟大和希腊悲剧等类比得出“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的结论

  再次是善于引入中国历史,借助史实来达到抒情的效果“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接着指出“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 “白先勇”等人不想大团圆,从而包含深情地赞美“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理与情的融合统一余秋雨用一种抒情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通过抒情散文来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的民族意识,并对读者起到浸润作用他能用散文般流利的语言叙述艰涩的哲理问题,把智性的议论和诗性的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使深奥的理论包含着情感色彩,情与理统一了起来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合一

  三、交流讨论,把握主旨

  要点设计:讨论关键问题,概括文章主旨

  方法设计:点拨法、教授法

  思路设计:在交流讨论中完成文章主旨的概括,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和讲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一)交流讨论

  问题1:第二部分中,“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是人类的大明智”表明作者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于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因为废墟是过去的历史的证明,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问题2:第三部分里,说“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如何理解?

  明确:

  问题3:谈谈废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明确:废墟不会阻碍社会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废墟的留存,正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分析:“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的构建”,废墟使现代人更清醒地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台阶,从而更理智地审视历史,迈向未来对待废墟,是存?是留?不同的答案,显示着现代人不同的气度因此,废墟的留存,象征着现代人的文明,我们应该带着废墟走向现代,而不是丢弃历史,盲目前进

  问题4:作者是怎样揭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的?

  明确:作者通过对废墟多角度的评述来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价值――废墟是古代的使节和祖辈辉煌的壮举,是历史的传承;悲剧文化价值――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只有让人们看到悲壮,看到崇高,才能激发人们去奋斗;现代文化价值――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它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它会给人以自信,激励人们走向现代

  (二)归纳主旨

  主旨:揭示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启发人们正视废墟,从它所昭示的民族悲剧中奋起,以废墟为起点,迈向美好的未来文章围绕着怎样认识和对待废墟这个话题,提出了保留、容纳废墟的主张

  四、回顾全文,总结写作特点

  要点设计:概括总结写作特点

  方法设计:归纳总结

  思路设计:教师可提醒学生总结写作特点的切入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是选材上:集中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

  “神”:对废墟的存留进行评述,揭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形”: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价值,古今中外著名废墟

  二是表达上:抒情与评述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性极强的评述语言,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运用了联想、想像、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结合长短句,生动形象

  三是结构上:采用横式结构,具有极强的跳跃性

  四个部分分别揭示废墟的文化内涵,既独立又有联系,多角度表现主题

  各部分:从世界著名文化遗址到中国文物古迹;“真正悲剧”的评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五、概述余秋雨散文特点,作为结语

  余秋雨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这种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第二,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第三,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及创新读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另外,在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可以说余秋雨的散文,已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到整体精神的张扬因此,余秋雨散文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

  【应用设计】

  1.谈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2.自主阅读《文化苦旅》,领略余秋雨“大散文”的一贯主题:总结中外文明兴衰荣辱的规律,探索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之路(推荐《阳关雪》、《十万进士》、《一个王朝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