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孙小飞老师

  教学过程:

  (上课铃响,师生问好)

  一、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优美意境中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投影作者简介)

  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我们今天就来赏析徐志摩的经典诗作《再别康桥》。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1、 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

  师:这首诗美吗?

  生:很美。

  师:那让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

  师: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停顿)请同学们谈一谈。

  生1:我读了这首诗,仿佛来到夕阳下的康桥,感觉很美。

  生2:我感觉到诗人飘逸的脚步,好象怕惊扰什么。

  生3:我觉得诗歌的语言很流畅、很整齐。

  师:这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

  二、介绍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

  (投影出示康桥图片)

  师:这里就是康桥,今天读作剑桥,闻名世界的英国剑桥大学就在这里。1920年,24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在康桥,他有过与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发了汩汩诗情;在康桥,他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求。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的确,康桥造就了灵性的徐志摩,康桥给了他无尽的美好的回忆,康桥是萦绕他一生的情结。康桥也在他笔下焕发了无穷的魅力。说的夸张点,如果不是有了《再别康桥》,在我们的心中,康桥不会这么美;如果不是有了康桥,便也没有我们的天才诗人徐志摩。他使康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令人神往的地方。

  徐志摩以一首纯美的《再别康桥》,拉开了我们想象的帷幕,更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语言的魅力。我们今天就通过赏析诗歌语言来品味蕴涵在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语言

  (一)整体感知二、三、四段的景物描写

  师:请同学们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全诗,找出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康桥的美?

  (学生伴随音乐朗读)

  师:现在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1:选取了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来描写。

  生2:还有榆荫下的一潭、浮藻、星辉、夏虫。

  师:细心的同学们找到了许多景物,作者把它们集中体现在二、三、四三段中。老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三段。

  (教师请一位同学朗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用心,注意把握感情,非常好,请坐。

  (二)具体赏析第二段

  师:诗人漫步于秀丽的康河之畔,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而诗人把他最喜爱的风景写到了诗中。他爱这里的柳,在写柳的时候,有几个词真新鲜、真漂亮。是什么样的柳啊?

  生(齐):金柳。

  师:对,是金闪闪,是令人眼前一亮的柳。看到这样的柳,诗人一定睁大了眼睛,欣喜的.看个够。光闪闪的“金”字还不足以表现诗人对柳的爱意,深情之中诗人竟发奇想,他说这不是柳,这是“夕阳中的新娘”。

  同学们,你们印象中,新娘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1:漂亮

  生2:迷人

  生3:美艳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面对如此艳丽的新娘,诗人怎能不流露出浓浓的爱意呢?这婀娜的柳树,这艳丽的新娘,倒影在水中也是美艳无比,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它呢?

  生:艳影

  师:“艳影”这个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显示了作者的一往情深。

  师:那这一句该怎么读呢?

  生:舒缓而深情地读出来。

  师:好,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这一句。

  (学生饱含感情地读)

  师:读得非常好。这“艳影”自然在水中荡漾,可是诗人怎么说呢?

  生(齐):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诗人此时此刻沉醉了,美景在心中荡漾啊。我读的时候,感到一缕清风拂过我的发丝,感到缕缕花香沁人肺腑,请同学们找寻这样的感觉,带着这种沉醉读一读第二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师:在这里,诗人充满柔情地描写他眼中的康桥景物。多美的景物啊,它们自身的形象美,诗人的爱使它们更美了。那么我们读这些诗句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读出诗人的喜爱之情和缠绵之意呢?(停顿)下面让我们面带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美

  (三)具体赏析三、四两段

  师:诗人爱这里的柳,更爱这里的青荇和碧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四两段,感受诗人的感情,并品味一番,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些词语呢?

  (教师下去辅导,师生交流1—2分钟)

  师:现在,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最喜欢的词语。

  生1:我喜欢“油油”一词,因为它写出了青荇的动感。

  生2:我喜欢“招摇”一词,它把油油的水草拟人化了,好象和作者交流一般。

  生3:“柔波”的“柔”用的好,波水柔和了,才会使水草摆动招摇。

  生4:第四段中作者把“清泉”比作“天上的虹”,比喻用的好

  生5:我觉得“彩虹似的梦”写得好,增加了清泉的美,梦在这里,怎能不爱它呢!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既注意了炼字,又分析了修辞。老师和大家的感受一样,“招摇”一词用得好,作者这里是贬义褒用,这让我想到了朱自清《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明媚的春光下,喜不自胜,是一种感情的极致,所以才“卖弄”。

  而在康河波水的柔情款款之中,怎能不让青荇招摇呢?贬义褒用,很自然的,因为招摇得殷切,所以诗人心甘情愿地做柔波中的一条水草。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 的追求不正象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是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他如何能不如痴如醉地爱着它呢?

  让我们齐读三、四段,读出如痴如醉的浓浓爱意。

  (四)具体赏析五、六段

  师: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浪漫的追梦人,今天要告别心爱的康桥了,他是怎样和自己的梦想告别的。请全体女同学齐读五、六段,大家一起品味这两段在感情上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