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宰相张九龄

王明刚老师

文人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是唐玄宗朝最后一任儒家宰相,最后一任文人宰相,也是最后一任能犯颜直谏的宰相。他的执政,是唐玄宗励精图治精神的最后表现;他的下台,则是开元之治在中央政府人事上的终结。

  张九龄这个名字,在流传后世的历史名人中,或在唐朝名人中,很难说是著名还是不著名。现代人了解他的角度仅在文学,在于他写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感伤诗句。除此之外,似乎对他就不再有更多的印象。

  其实(笔者在这里着重用了“其实”二字,以强调转折的语气),张九龄的人生经历及其意义,远非这么简单。他是盛唐时代的一个关键人物,由于盛唐是中国历史的关键时代,由此而推,他当是中国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

  张九龄作为盛唐的关键人物,在于他有过几年的宰相生涯。他这个宰相,不是有名无实或聊胜于无的政治陪客,而是一个实打实的真宰相,一个秉执中枢大权的宰相,一个能与唐玄宗坦诚对话的宰相。若没有显耀的相位,张九龄至多不过是个出色的文人,绝对无法影响盛唐的政治进程。

  张九龄,又名博物,字子寿,曲江(今属广东)人。从相关的传记来看,他在孩童时极为聪明,并钟情于文学,七岁能写出流畅的文章,十三岁时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刺史大人读后,口中蹦出了这样一句话:“此子必能致远。”

  好文学,是当时的社会风尚,这个风尚的流行,自然有传统的精神因素,但直接刺激它的,则是能换取富贵官爵的科举制度,其中最为体面的进士考,包含着大量的诗赋等文学内容。从小打下的扎实底子,加上出众的天赋,使张九龄一举金榜题名,年纪轻轻就成为被人们视为天之骄子的进士。时为太子的季隆基拔举天下文藻之士,张九龄对策高第,被正式任命为向皇帝进言的谏官之一—右拾遗(一人仕途就做谏官,伏下了张九龄日后祸福双重之机,唐玄宗起先欣赏他的敢谏,以此对他产生了高度的信任,然谏多了,却开始烦他的谏,终因无法忍受他的谏,而产生了将他调出中枢之心)。

  李隆基走上帝位二十多年后,将当年他亲自提拔的张九龄,任命为中书令(宰相之一,且时居宰相之首)。张九龄一步一个台阶,从右拾遗做到了宰相。他能走到这一步,前宰相张说起了很大的作用。

  张说是帮助唐玄宗登台的功臣之一,为相期间进行了从府兵到募兵的兵制改革,主持过边境战争,并写得一手好文章,被人誉为“大手笔”,文韬武略,是不可多得的相才。可遗憾的是,此人贪得很,为贪财,中过仇家姚崇临终留下的遗计,为姚崇撰写碑文;为收受钱财,他丢掉了相位,银档入狱。贪,使他贪小失大,毁了一世的英名(此足为有才者复欲成为有财者戒)。

  张说看中张九龄,是看中他的文才,并预言他将是“后来词人称首”。两人都姓张,由此认为同宗。根据(开元天宝遗事》的记载,好文学的唐玄宗,对张九龄的文学才干更是称赞备至,对侍臣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联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史家分析说,张九龄之所以能人主中枢,除政治德能之外,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文学才能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