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

张东东老师

评朱自清散文《春》的浅薄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真情实感,创造了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这无可非议。但历史总在扬弃中前行,仰望大师,却不可坠入迷信的禁锢。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地位,虽让人高山仰止,但他的散文也有商榷之处。就拿《春》来讲,至少有这样几点,笔者就很不以为然。

  题目非常空洞。一篇佳作诗文的题目,通常都极为传神,不仅有很强的个性,并有不可复制性。看看中国古代散文的目录,诸如,“陈情书”、“醉翁亭记”、“爱莲说”、“前赤壁赋”、“卖柑者言”等,数以千计的优秀文学散文题目,几乎没有一个题目重复。避免标题的雷同,甭说是文学大家的力避,就连《中央电视台》办个遗体捐献者节目,都避开了“大爱永存”、“大爱无疆”这些用过的题目,而选择了较有个性的“依然活着”。

  而朱自清这篇以《春》为题的散文,题目不仅很空泛,且不传递任何信息,更没有个性。雷同是写诗文的大忌,坠入“似曾相识燕归来”,就必然坠入了俗套。吃别人嚼过的馍在甜,也令人恶心。而朱自清散文以《春》为题,前人已用过无数。如单挑出“春”这个题目,谁能认定这是朱自清的专利?至于朱自清之后,以春为题目的诗文,更泛滥成灾。如果说,第一个将鲜花比做女人的是天才,那第二个将鲜花比做女人的就是蠢才,第三个将鲜花比做女人的就更愚不可及。凡目光茫然,必目光没有落点;凡诗文标题的空洞,往往和主题的空洞直接相连。仅从《春》这个空洞的标题来看,朱自清写这篇散文时,心中就没有明确的主题。在标题立意的起笔,朱自清就没有争起!

  内容非常空泛。凡一篇佳作诗文,内容总有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包括,独特的环境,独特的人物,独特的细节,独特的表述,独特的炼句等。凡大家的诗文,总有强烈的个性。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六大贡献之一,就是贡献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而《矛盾论》的核心,就是讲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特殊性的哲学之光,不仅照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也照亮了有**的道路,它也必将照亮散文创作的道路!

  由此联想到,一代名将许世友生前要求死后土葬,而建国后高干中唯任弼时做过土葬,当中央接到要求土葬的报告,小平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王震到南京传达时讲: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有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签的特殊通行证,是特殊的特殊。”就在这45个字中,就强调了七个“特殊”。万事同理,特殊最能表现事物的本质,而没有特殊,就没有事物存在的特别价值。

  而作为朱自清的《春》,从散文内容中,看不到任何独特之处,更无独特过人之处,这篇散文描写的春天,几乎用到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行,可谓内容泛泛。凡内容泛泛的诗文,给读者留下的不过是些破碎的浮光掠影,绝没有惊鸿一瞥的深刻。因这样的诗文,用到哪里都行,讲给谁听都行;可对谁都用,对谁也就都没用了。任何佳作,都有特定的读者群,朱自清《春》的散文内容,无论妇孺老少,洋人国人,对所有的人都有用,那对所有的人,就是“年三十打兔子—有没有都过年”。这篇散文的构思也许精巧了,但绝对缺乏大气磅礴的气势,缺乏波澜壮阔的内容。就像鼻烟壶做得很精致,就像微雕米粒刻得很细致,却不过是雕虫小技。

  思想非常浅薄。比兴是中国传统诗文的两大优势,比是比喻、比附、形象;兴是抒怀、论理、志向。兴,尤显诗文的品位;诗贵,在兴。“神、理、气、味,文之精也”。范仲淹《岳阳楼记》以一言之警,而成万世之宗师;《岳阳楼记》也以一言之警,而成万世之佳篇。

  凡大家的诗文,都有深刻的精神闪烁。《滕王阁序》表达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陋室铭》表达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捕蛇者说》表达的“苛政猛如虎”,《伤仲永》表达的破除天才,《岳阳楼记》表达的“乐而忧”,《正气歌》表达的“以一正气而敌七气”、《卖柑者言》表达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佳作都有一种精神在照亮人类的前行。历史不朽,恰是因有一种精神不灭。而只有锋利的犁铧,才能痛楚的翻犁出,一行行流泪的诗篇!只有记忆的'闪电,将长天划出深痕,诗文才有雷鸣将读者心灵震撼!

  而朱自清的《春》,只有比,而无兴,作品的思想内涵,无疑为浅显。自明末张岱之后,中国的散文就处于滑坡,要害就是作品只注重了性灵和真情实感,而迷失了对社会内容的追求。朱自清的《春》,不过是这种惯性滑落的延续罢了。

  语言非常花哨。语言,或诗文的语句,第一大功能就是传递思想。中国汉字的特点,既形象,又有内涵。或者说,大家的诗文,既有形象生动的感染,又有寓意深刻的回味。如果仅仅语言很美,却不负载深刻的内涵,这就是花里胡哨,就是哗众取宠。而有深刻寓意的语言,必有哲学的灵光闪动,作者以这种跳动的灵光,去引发读者思索的火花。

  可看完朱自清的《春》,除了看到花花绿绿的语言,谁知道他要表达什么,谁知道他要抒怀什么?谁能看到散文中有何灵光闪烁?这篇散文又能让读者思索什么?至多,也就是休闲诗文,怎能列入散文名篇!

  误导非常恶劣。凡佳作散文最为重要的是意动,语言和结构只是随意而行!散文创作的笔墨是重点写景,还是重点写意,这直接决定作品的品位。朱自清的《春》、《绿》、《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等散文,不少都编入了学校的语文教材,我们都是读着朱自清的散文长大的。可读他的散文,或以他的散文为范本去写作,产生的一个最大误导,就是让孩子们练习写作,过多关注细节、情感、语言,而忽视了写作的第一要旨,就是传递思想,就是立言,就是“鼓与呼”。只顾及辞藻修饰,而忽略中心思想表达,正是华丽姘文没落的根本。

  看看现在中学生写作文的通病,甚至也是一些作家写作的通病:不表现思想内涵,不表现大主题,内容泛泛的写春、夏、秋、冬,只注重语言的花哨,只注重个人的真情实感,迷失了对社会内容的追求。而这些通病和自小就习学朱自清的散文写作风格,大约不无关联。当代中国的散文,大都蜕化成豆芽、花边,而极为缺少参天大树,这和散文写作太囿于朱自清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也不无关联。

  对朱自清先生“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品格,以及他在诗文中的造诣,笔者绝无亵渎之意。但历史在发展,诗文在前行,对诗文的探讨也不能停止,穷目更应上层楼!

  王婆卖瓜

  写作这篇博文,有这样几点体会和博友交流。

  关键在于提出问题。工作中提出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一半;科研中提出重大问题,才会有重大科研立项;诗文中只有提出深刻问题,意境才能开掘出深度。提出问题有两条途径和方式,或直接针砭问题,直接揭示问题;或正面回答问题,讴歌的内容正是鞭挞一种丑恶。无论多么华丽的诗文,若提不出问题,没有针对性,无疑就是垃圾诗文。本文评论朱自清的《春》,就是直接提出一个有关散文创作的根本性问题:散文创作是重点写景,还是重点写意?

  提出问题要有斗胆。作家看不到问题,写出的诗文不仅浅薄,更让读者不知所云,这是作家眼窝太浅;作家看到了问题,却嚅嚅诺诺的不敢在诗文中表达,这是作家骨头太软。笔者写作本文犹豫再三,也有胆怯,因挑战权威,挑战传统,最易遭到群起而攻之,甚至身败名裂。布鲁诺提出“宇宙无限论”,不就被教廷处以火刑;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迫害,万事同理。但笔者对朱自清散文的浅显,一方面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方面也怀有一种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那就是为孩子们的写作负责,为散文创作的发展负责,思考再三,才斗胆写下这篇博文,以其引起更多文友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表达问题条理清晰。越是挑战权威,越是挑战传统,就越需据理力争。这篇博文的写作上,笔者注意了四点:

  首先,说理要有据。笔者阅读了大量散文,经反复研究后,从题目非常空洞,内容非常空泛,思想非常浅薄,语言非常花哨,误导非常恶劣等五个层面,尽量有理有据的冷静表述,说理要说透,说理要有据,说理要连贯。

  其次,笔调要挥洒。既然是评论评论朱自清的散文《春》,既然是写文学评论,笔者就尽量运用散文化的笔调。在内容表述上要挥洒开去,既不拘泥说理的生发,又能意境不散的飘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尽量散文化,既能娓娓道来,又力争语言文雅抒情。

  再有,表述要限制。科学表达对问题的看法,核心就要讲“两点论”。因历史反复证明: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为此,本篇博文对朱自清先生的态度,笔者是端正的,对老先生也是十分尊重的,绝无亵渎之意。为此,在行文的结构上,于文章的开头,从文学地位上表述了对朱自清先生,创造了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的肯定;于文章的结尾则表述了对朱自清先生,有“民族的英雄气概”之品格的仰慕。这就将此篇文学创作的评论,仅限定在谈《春》的历史局限性。

  另外,所指要现实。这篇文学评论,不仅尖锐的提出了问题,更在于它对现实文坛和教育的针砭,这就放大了内涵。回望中国古代散文,那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更不乏参天大树。而我们的现代散文,则成了豆芽,成了装饰,成了花边。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散文缺乏担当,散文缺乏大主题,散文缺乏关注社会。而散文要有大作为,就必须突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作模式。或者说,散文创作要有大提升,就要有大摒弃;散文要有大吸引,就要向社会大关注;散文要有大灵性,就要从由词入文,转到由意入文。

  总之,中国的散文创作,不走出朱自清老先生的创作模式,就绝无江河澎湃,就绝无辉煌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