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写作特色

王明刚老师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人,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忠。

  读后感

  【醉翁亭记】作于庆历六年【1046】,是欧阳修的一篇千古不朽名作,表现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豁达思想。我读初中时,学过这篇古文,当时非常喜欢这篇文章,读后即能背诵,不仅被文中描写的景色所陶醉,而被他的写作技巧所折服,五十多年过去了还历历在目,就在写这篇文章时,也未看原文,小小感慨,略述一二:

  写作特点:

  1.开头简练的写出:“环滁皆山也”,滁州四面都是山,没一一点出是什么山,节省文笔。

  2.没直接道出“醉翁亭”,而是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最后定位醉翁亭。就像介绍一个人一样,先交代你是**省**市**县**乡**村的,最后点出人名。这样写不仅起到逐层搜索,锁定目标的.效果,而在不经意间向读者展现了滁州的美景。

  3.全方位描写景色:

  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分层次对景色描写。

  早晨---日出而林霏开

  晚上---云归而岩穴瞑

  春天---野芳发而幽香

  夏天---佳木秀而繁荫

  秋天---风霜高洁

  冬天---水落而石出

  在写四季景色时,考虑空间的差别,给人以立体感觉。春天---地表面景色,夏天---地表以上景色,秋天---天空景色,冬天---地平线下景色,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广阔的空间。这样写,显得大自然更复杂、多变、广阔、多姿、生动、繁盛,而起到诗画合一的效果。

  4.作者不仅写自己乐,而写宾客乐、从人乐,民乐,禽鸟乐,并把他们融合在一起。

  5.语言精炼形象,如:“林壑优美”、“蔚然深秀”、“歌于途”、“休于树”、“呼”、“应”、“伛偻提携”等,使文章的品位更高。

  6.全篇用了二十一个“也”、二十四个“而”,作为句中成分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形成本文特有的风格和艺术效果。

  7.文章不长,而涉及的人、物却很多:山、峰、泉、亭、僧、酒、山水、日出、林霏、云归、岩穴、野芳、佳木、风、霜、水落、石出、溪、鱼、山肴、野簌、丝竹、觥、筹、树林、禽鸟。涉及的人:智仙、行者、负者、滁人、从人、宾客。让读者无孤独、寂寞之感。

  8.富有音乐感,虽不是诗、不是词,其平仄变化、音乐旋律胜于诗词,如: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 |—||——, ———|。全篇比比皆是。

  后人评鉴

  【醉翁亭记】初成,天下莫不传咏,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宋.朱弁

  一路逐笔缓写,略不使气之文。 --- 清.金圣叹

  与民同乐,是其命意处,看它叙次,何等潇洒。 --- 清.储欣

  乃遂成一蹊径,然其中有画工所不能到处。 ---清.储欣

  文中之画,昔人就读此文谓如遊幽泉遂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读已,令人神骨翛然常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 ---明.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