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比较的教案

秦风学老师

《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比较的教案

  柳宗元和欧阳修的山水园林小品,虽同样优美生动,婉转曲折,却是各有千秋,艺术风格不同。不妨以新课标课本所选的《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为例比较一下。

  一、景物描写:一实一虚

  刘大批《真州东园记》:“柳州记山水从实处写景,欧公记园亭从虚处生情。柳州山水以幽冷奇峭胜,欧公园林以敷娱都雅胜。”正好说出了二位作家不同的散文风格。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是柳宗元记山水的特点。他刻画山水美,能够显出各种事物的本色和个性特征。在《小石潭记》篇,他写石潭、树木、潭水、游鱼、潭身、潭岸等,无不形象生动,各具特色。他写潭水游鱼,整段文字没有一处写水,却又处处写水,通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样一幅画面,以潭鱼的生动活泼,反衬出潭水清澈透明至极,做到了“一语胜人千百”的效果。他写游鱼,先写静态,说鱼儿“佁然不动”,后写动态,言鱼儿“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潭上景物,用“斗折”状溪身,拿“蛇行”喻溪水,以“犬牙差互”写两岸形状,真是曲尽其妙,其精工达到了穷态极妍的地步。抓住景物的个性特征,精心描绘,细致入微,形神兼备,富有活泼的生机,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欧阳修写景物,疏笔淡墨,高度概括,极是简练。如写琅琊山四季景色变化,只用四句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寥寥数语,四季分明。写游人活动,同样勾画了了,不枝不蔓。如写太守酣宴后的情形,仅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九个字,其醉状便跃然纸上,其乐态也挤出字缝而达到极致。虽然简约,却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抒情方式:一融一蓄

  柳宗元从实处写景,把自身的遭际跟永州山水紧密联系起来,缘情写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托物寄兴。比如,第三段写潭水来源,用“不可知其源”说明溪水源远流长,也给人一种惆怅茫然的感觉。第四段写小潭四周景色:“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文章借凄怆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到沉重打击后,凄凉寂寞的心情;即便写潭鱼欢游,“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也把自己的`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有意构成一种幽静的境界。这也正应了他自己所说的“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屈原式的愤慨。

  欧阳修从虚处生情,一唱三叹,千回百转。“乐”字作为《醉翁亭记》抒情主线,前后出现十次,富于情韵。作者遭贬而壮志难酬,纵然纵情山水,到底心意难平,但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这些,而是把要表达的情意寄托在景物和人物上,情在篇外,含蓄不尽。欧公即使“气尽语极,急言竭论”,仍旧从容不迫,能够写得“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苏洵的这些话,正好说明欧阳修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

  三、语言风格:一秀一平

  柳宗元描写入微,句式较为严谨,遣词造句多用形象化的手段,精确、洗练如水冲去浮面的杂物,形成“清莹秀丽,锵鸣金石”,音节响亮的语言风格。《小石潭记》许多短语的使用,就显示出他的语言精美,如:二字短语“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三字短语“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四字短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这些短语嵌入句中,严整中有变化,姿态横生。

  欧阳修措词平易,“文从字顺”而自成风格,流畅圆融,富于情致,却能保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光彩。另外,精心选择和使用虚词,也加强了表达效果。《醉翁亭记》篇,“也”字出现过21次,全篇都用“也”字断句,避免了平庸的叙述。本文句式骈散相间,舒卷自如,长短错落有致,音调抑扬顿挫,形成摇曳多姿之势,既热烈酣畅,又从容不迫。本篇还多用单句对、双句对、三句对,形式优美,加强了委婉抒情的气势,音调谐美,如诗如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