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总结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之:
(一)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句:
1、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2、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
其他例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3、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4、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5、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
6、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8、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9、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0、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12、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13、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14、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1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1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17、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18、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例: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动词。
可译为“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
(一)结构助词。
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
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一)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二)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例: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连接的分句有明显的动作先后,可译为“接着”。——《郑人买履》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而”相当于“就”)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4、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
6、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此句中的“而”易混淆为转折连词)
8、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转折关系。
译作“但是”“然而”“可是”“却”。
例: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五)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b、“而后”,相当于“然后”。
例句:
1、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
2、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例句:
1、既而风定。—— 《山市》
2、既而儿醒。—— 《口技》
3、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例句: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其: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论语十则》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的,指狼的。《狼》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他的,代“屠户” 《狼》
4、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桃花源记》
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们的,代齐军。《曹刿论战》
6、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7、例: 蹲其身,使与台齐。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
8、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指示代词。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
①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四)连词。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例: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例: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可译为“认为”。
例: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四) 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例句: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焉 :
(一)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三)代词,相当于“之”。
例: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四)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例:
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二)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例: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例: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
(一)作副词。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例: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例: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
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
译为“你、你的”。
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 :
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一)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译作“在”“从”。
例句: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公输》——从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4、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
5、其一犬坐于前。《狼》——在
6、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
9、虽然,受地于先王。《公输》——从
(二)表示动作的对象
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句:
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
2、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对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二章》——给
4、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给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到
(三)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
译为“被”。
例:
“受制于人”的“于”。
(四)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译作“比”、“胜过”。
例: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五)表原因
译为“由于”“因为”。
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 :
“为”有三种用法:名词、动词和介词。
作为名词性的用法不多。
例句:
或异二者之为?为:心理活动,(上述两种心情)。 《岳阳楼记》
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译作“向”“对”等。
例: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二)表示被动
译作“被”。
例:
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译为“替”“给”等。
例: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译作“为着”“为了”。
例: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五)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译为“当”“等到”。
例: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
在初中阶段,对古汉语中的20多个文言虚词要加以了解,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宁、去”这17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做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桓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动词:去、到、往
① 吾欲之南海
② 辍耕之垄上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四、介词:在 如:悬挂之四壁 (《观巴黎油画集》)
其
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他”“他们”“他们的”“那个”“其他”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通用五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文及译文
陈涉世家文言文及翻译
尉缭子十二陵文言文
关于文言文通假字必考点
小学集体活动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
触电事故的应急预案四篇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文言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百家姓能文言文
雨季三防应急预案怎么写
乡镇防汛抗旱的应急预案范文
幼儿园防汛防暴雨应急预案范文(通用五篇)
明史张溥传文言文专题练习
司马申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