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_课时
一、导入新课。我们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三、简介时代背景。
四、讲读_部分(第l—2段)。
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五、讲读第二部分_层(3—5段)。
1.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
④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和氏》)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
②“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
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_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课。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英勇气概)
②使人遗赵王书(送)
③徒见欺(被)④臣请完壁归赵(谦词)
2.翻译句子。赵王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讲读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6一11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再说,秦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
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3.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
4.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要求学生讲解这四个字)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键”。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
三、略讲第二部分第三层(12——13段)。这一层是写完壁归赵后的结局。“拜相如为上大夫”为将相不和伏笔。“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为两国进入对立状态和“渑池之会”伏笔。
四、小结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写完壁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讨论后明确:
①直接描写(如: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1.用自己的话讲“完壁归赵”的故事。
3.预习第三部分“渑池会”。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乃前曰:“璧有瑕……”(上前)
②相如因持壁却立(因,于是。却:退)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二、讲读第三部分(14一16段)。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并试译这一部分后,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3.讲析_层(第14段)。①“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要求学生翻译加点词: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②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③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_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三、读讲第四部分(第17-21段)。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后,划分层次。明确:分三层:_层(第17—18段),写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第二层(第19段),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第三层(第20-ZI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
2研读_层。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要求学生翻译这几句)
②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3.研读第二层。
4研读第三层。
①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③“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四、小结全文。
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
2.选择典型事件刻划人物,以写简相如为主,写廉颇为宾,选材详略得当。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_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
4.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_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介绍司马迁生平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
1.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解说:了解文体,便于掌握文体特点;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廉颇、蔺相如性格品质的认识。)
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3)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2.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2.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_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_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2)作者对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_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解说:这一步骤教师只以举例的方式加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余两个故事的分析由学生完成。)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_、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解说:对话描写的分析,宜以学生为主,教师必要时适当点拨。)
二、难点探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你认为可删吗?理由是什么?
2.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蔺相如却简写廉颇,这种布局合理吗?请阐明理由。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叙述完整,可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两句话,是否累赘?为什么?
4.叙史贵简。文中“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改成“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文中“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改成:“于是舍人相与谏相如,欲辞去。”何如?请阐明理由。
(解说:这些题目均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三、对比阅读
1.用powerpoint出示《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选段,学生自行阅读。
2.分析: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解说:对比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阅读消化可在课上完成,分析写文章可放在课下完成。)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三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
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
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
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任务内心感受。
㈡问答法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_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三课时,每课时一个故事。
_课时:完璧归赵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
璧有瑕,请指示王。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提问:
⑴秦王请求以城易璧是否真诚?为什么?
⑵明知是欺诈,赵国为何不断然拒绝?
⑶缪贤怎么知道蔺相如的为人?
⑷蔺相如凭什么认为应该“许秦璧”?
⑸秦王得到玉璧后,有何表现?
⑹璧已落入他人之手,蔺相如怎么取回?接着怎么应对?赏析人物动作描写。
⑺蔺相如向秦王提出什么要求来迎接玉璧?秦王依言行事后蔺相如怎么应对?
⑻蔺相如辩解的那番话包含几个理由?
第二课时:渑池之会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
3、提问:
⑴秦王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渑池相会的要求?这是否符合常理?他可能有什么目的?
⑵复述送别场面。模仿廉颇口吻,“说出”原话。解释词语“度”、“不过”。
⑶廉颇向赵王提出什么建议?
⑷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知道国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作用吗?
⑸赵王未死,就有了善后的打算,廉颇当时会有怎样的神态和心理?这体现廉颇什么优点?
⑹这番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⑺渑池之会上,秦国一方向赵王提出什么要求?
⑻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说说秦王、赵王、蔺相如各自怎么应对?并比较两位君王的性格特征。
⑼“十五城”对一个“咸阳”,哪个分量重?为什么?在这场较量中谁明显占优势?
第三课时:负荆请罪
1、导入说明本故事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作此学习内容调整的原因。
2、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3、提问:
⑴廉颇为什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起因)
⑵你认为蔺相如主要凭什么化解了两人之间得仇怨?(性格特征)
⑶廉颇有哪些优点?(性格特征)
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读这则故事的感悟?
贵州高考排名425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49465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1661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68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35409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
商贸公司成本会计年度工作总结五篇
高中诚信演讲稿3分钟范文五篇
小学教师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五篇模板
感恩话题演讲稿大全五篇
高二语文水龙呤教案优秀范文锦集
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最新精讯文集锦
高二语文哈姆莱特教案最新范文合集模板
小型婚礼如何策划方案三篇
婚礼公司婚礼策划方案六篇
婚礼策划方案三篇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213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青海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北京高考排名158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4822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3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福建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494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184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3807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9967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平顶山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海南师范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贵州高考排名2099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和安徽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武汉光谷职业学院在山东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江苏204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2024年能上哪些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1523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万里学院和苏州科技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1829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花海婚礼策划方案六篇
准备婚礼策划方案三篇
婚礼主持策划方案及流程范本六篇
婚礼策划方案详细版三篇
洛菲菲婚礼策划方案三篇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精讯文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精选最新范文锦集
全国节能宣传周的总结优秀范文五篇精选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优秀范文锦集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最新范文集锦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优秀范文精选合集
高二语文望海朝教案优秀范文集锦
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优秀范文集锦
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教案精讯文合集
一年级语文春夏秋冬教案精选优秀范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