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清照的作文【五篇】范文

刘莉莉老师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1

才女李清照,历史长河里一位伟大的女词人。

我喜欢她,最初是爱上了她的词,觉得极具魅力。

在她的笔下,那些不起眼的小文字,仿佛忽然间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品读她的《点绛唇》,我沉浸在她玩耍时的欢快里,那颗雀跃着的少女心,还在秋千上肆意荡漾。默读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仿佛看到了一个轻醉的撑船少女,不小心到了荷花深处,惊起一滩各种各样的五彩鸟儿。这生机盎然的一幕,被李清照用清脆可人的笔调记录下来,让人遐想无限。每次读起易安词,感觉都是如此的优雅和唯美,仿佛沉醉与花瓣中,不肯动弹一丝一毫。她的词,虽是信手拈来,却如精雕细琢过一番似的。女性的细腻与男性的大胆都在她的作品里逐一呈现。她的词无拘无束,似乎成熟的她还保留着那份自由自在的童心。《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绿肥红瘦”一词,那精细的笔法,更给她的作品添了一种女性的柔和之感,让多少人为之称叹。她在如歌岁月里奔跑蹦跶,用宛如轻歌的韵律生动地述说了那时生活的魅力,包括她自己。

李清照中年晚年的词却是十分成熟却孤独的。她一边顶着丈夫赵明诚患疟疾而亡的悲痛与国家灭亡的危险四处逃难,一边守护着一生辛辛苦苦攒下的收藏品,一边在颠沛流离中尝尽孤苦。在这种环境下的李清照,回想当年被父母捧为掌上明珠的日子,那被丈夫赵明诚疼爱的日子,怎会不成熟呢?

李清照的魅力,何止在于她的词呀!人生几何花烂漫?我喜爱她的清新、淡雅,喜爱她的感性、忧愁,喜爱她的活泼、任性,喜爱她的成熟、洒脱。有时耍耍小性子的她果真亦果决,敢爱亦敢言。在她的骨子里,向外透露着一种不同于其他女性的魅力。少年时代的她,聪明灵秀,灿然而笑。结婚后,她亦是如此的喜悦欢快,幸福满满。可到了她生命的后三十年,却是如此无情的现实,时时折磨着她,孤苦无助,寂寞至极。可是她是会自我安慰的。中年是悲痛欲绝的,而晚年,她已稍稍从悲痛中迈了步,在不断自我安慰的旅途上,她遇到了那些“风景”,是她人生巨大转变的垫脚石。她的这种不向生活低头的态度,也成为了一代佳话,让我为之深深地迷恋。

魅力李清照,让我在仰望之间羡慕她,羡慕她的那份清纯。

魅力李清照,让我爱上了词,爱上了她,爱上了那一颗玲珑词心。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2

“清”不禁让人回想起清波玉珠的画面,晶莹剔透,就像她眸子里闪烁的碧光。她是李清照。就像一幅古封了多年的肖像画,佳作流传至今,未曾褪色。

古书里写到她的美写到了她从内而外的韵华气质,如诗如歌,被后人传颂回述。但对她的苦难总是悄然带过,被逼疯的痛苦与煎熬,便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命运多舛,以前出身高贵世家身份显赫,有名有利的大户人家,自幼善歌能作诗。因足够优秀而生活美好。多才多艺,向往自由。我相信她也深深庆幸自己少时的年代和生活。在那个相对和平的年代,这么安逸足以让她把头仰起。

她喜欢收藏各种金石字画,一有钱便忙着去换画换宝,时不时小心翼翼的拿出来细细品味一番,这便是她和赵明诚最幸福的时光。但这一切像被命运安排好了一般,为下文被张汝舟洗劫一空做铺垫。

这不怪她,是这个时代和人毁了她。

家园将灭,赵明诚死了,她自己没发觉会有这么狼狈的一天,只剩下了孤身一人,一切美好弃她而去,各色光景一哄而散,哪里还有什么婉约可存,连当年典雅轻柔的小诗也无迹可寻。难过悲伤凄凉无休止的思念如潮水一般围绕着她,芸芸众生无人与伴。

张汝舟骗了钱还要打人,逼李清照放下了温婉与高贵,放下了身份。他可能如骂过她是寡妇,让一个脱离封建礼教的女性再一次受到其摧折,直将她逼的发了疯却忘了她曾是一个和简一样不屈的人。于是便有了她令人叹惋的往事。

一个“愁”字,曲折难过被融入进去。我欣赏她憔败的“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看遍往事后平旷的心境再合适不过。

我曾经羡慕过李清照,羡慕她的好,也曾羡慕过她的悲伤,正是由此她才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才不会被人贴上一个一面的标签。她独立变强开始不懵懂的时候,就已经赢了。她敢于用雪白的手臂去触碰肮脏的东西,她敢于不受辱,挥手扇在张汝舟的脸上,一纸把他告上官府。我羡慕她的境界,羡慕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啊,一生都这样传奇。她的塑像,她的诗,无不宣告着这个人不可移易的存在。我咀嚼着她的诗作,感受着她的魅力,在今天与跨越时空的她相遇。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3

谁可以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巾帼不让须眉流芳百世;谁可以在风起云涌的文坛中,书写千古绝唱依旧熠熠生辉;谁可以在困境中肝肠寸断,却挫而不败;谁可以在战乱纷争的年代,保持一颗亘古不变的爱国心……

李清照做到了!

风雨飘摇中,她屹立着,千古流传……动人的字,动人的词,动人的心,流传不朽着动人的情……

在诗词歌赋中读她的柔情浪漫,在战乱纷争中读她的艰辛愁楚,在残酷生活中读她的'凄凉哀伤;在顽强坚韧中读他的爱国之心。然她灵魂中最真最美的品质,走进心灵,震撼心灵。

闭上眼,许久,这样的画面浮于眼前:在月光澄澈,晚风如诗的夜晚,一位清丽脱俗的女子对月吟词,迎风落泪。静静的,幽栏独倚,凝望着湖边、河畔。风轻轻吹拂着,女子受伤的心。和着悠扬的曲子,恰似无声的静寂,孤独的忧伤着。不知昨夜雨疏风骤,湖面上映这泪的影子诉说着梦的故事。满地残花,月白夜暗,等着泪凝成霜,交织成满怀的惆怅。只剩她浅唱低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难道是生命的脆弱吗?是笑对生命的坚韧与顽强!画面愈加模糊,淡淡散去……

又是一幅画:生离,是朦胧的日月;死别,是憔悴的落花;破灭,是荒城的旧恨;虽与“挚爱的亲人十年生死两茫茫”,虽是悠悠不知春花秋月,何时了。犹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虽然四处漂泊,但气壮山河,磨不灭的壮志凌云。

这的确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前者是载不了许多愁的柔弱女子,后者则是满腔热血,生当做人杰的女英雄。但二者的确都集于李清照一身。

读其词,是清丽婉约凄美淡雅;品其人,是文采飞扬纤尘不染;感其情,是难以平静的爱国热情。她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细细品味……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4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因为这首词,我与她有了第一次接触。

当初乍一看,词风凄楚画面中是匀不散的愁情。又是宋人一惯的命运多喘,天道不公的文弱范。算了,不看也罢。这是一次并不友好的见面。但,命运总会让有缘人再度重逢。

第二次照面是在语文课上,她的一首《如梦令》尽显小女儿的娇态。原来,她还是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作者的信息是要了解的。哦,作者是李清照,我记下了;是个宋代的女文人,哦,记下了;写词很厉害,是个才女咧!好的,我也记下了。一节课过去,我对她的了解无非一些官方简历,两首词,自己的几句评价,她依旧是我不喜欢的文弱女子。

之后又多多少少接触了一些她的词作,也无外乎什么“买得一枝春欲放”、“共赏金尊沉绿蚁”、“人比黄花瘦”之类的少时欢乐老来忧愁的词句。心中对她的好感度又下降了几分,越来越觉得她配不上那么高的评价。

忽一天,我看到她的一篇词作。她以傲骨极高的口吻诉说了自己的志向是蓬莱三山、九天之上。这到底是怎样的女子?她一个生于封建束缚的弱女子竟然志向九天?我不信。

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敲开了百度的大门。随着李清照简介映入我眼中的是一张她的雕塑的图片。她的眼中满含的是坚毅、她的周身散发着的是一丝不苟的气息、她的手中是紧紧握住的一册书卷.......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她!原来,我并不了解她。

她经历过父亲流放、公公惨死、丈夫贬官等生命前期的苦难。待到丈夫复职时她以为自己的幸福来到了,可命运是会捉弄人的。国破家亡后她又拖着重病之身随君南上只为献出珍宝洗清丈夫的冤屈。五十岁时她又遇人不淑,再婚三月,毅然合离又几经辗转重回故土。她,文弱吗?

不。其实,她并不文弱。一切只因她生在那个朝代且身为女子。一个女子背负了家国的责任,四处迁居,只为还丈夫清白,驱敌城外;一个女子在旧社会的背景下与人合离身陷牢狱;一个女子写下多少名句,在宋词的风烟中留下一道坚毅的背影。你信她文弱吗?

不,我不信。

关于李清照的作文5

她从繁花盛开的盛夏走来,却又从萧叶梧桐的秋末黯然离去。一路走来,一路盛开,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千古才女,旷世之才,她的一生本应如花般美好,可惜,无暇盛放便凋零枝头。

争渡,争渡,惊起一群鸥鹭

日暮,远山披上了佛光般的金装,静静的湖光泛着闪亮的金光。微醺的她童心未泯,棹舟与湖上,在这水山一色的金光世界里,她却仍不慌不乱地划着小船。微醺的她不经意间已至那荷藕深处,茂密的白莲,碧绿的莲叶挡住了她的去路,我仿佛从她的脸上看到了迷人的笑容。争渡,争渡,就在这时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鸥鹭惊鸣划破了天际,她蓦然回首,映入眼帘的,却只有那鸥鹭飞去的背影,她再次绽放出了笑脸,游兴已尽,她再次踏上了归途。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繁星闪烁的夜晚,她挑着一盏明灯,独自伫立在廊檐前。清明的露水浸湿了她的衣裳,天气已有几分微凉,她却只披了一件外襟。他的纤纤玉指正微微颤动着,她的樱唇轻启,带着几分娇艳的红,我能看见的,是在纷繁的落花下,一位妙龄女子眼神中的迷茫,无助以及对未来治世的向往。如柳叶般的细眉似有似无地蹙着,此时的她,如花苞般美好,青丝缭绕,却仍未迎来那盛开之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两宋之交,战乱迭起,生民颠沛,此时的她,已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安逸的生活,所有的一切悲痛,都随着两行清泪涓涓地流下……一切的变故都太快,她再不是那个婷婷之际的宛然少女,如今,她怀着一腔抱负,忧国忧民,惋惜。曾经的她,若没落得这国破家亡的一生,本可以在她的繁花梦中过上纷纷扬扬的一辈子,但因那“靖康之变”,她不得不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地踏上繁花似锦的青春,涅槃为蝶,才有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名唱。

一路走来,一路吟,一路盛开,一路凋,一路惆怅,一路情。你迈着缓缓的莲步,微笑着走来,却又不得不在悲痛之际,无可奈何而离开。

李清照,品你千遍,也不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