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侏罗纪读后心得

李盛老师

侏罗纪读后心得1

有的人,迷恋那悠久的历史;有的人,沉浸于飘渺的未来;还有的人,幻想在未知世界里与那些本该生活在几千万年前的恐龙们朝夕相处。

1993年,一部名叫《侏罗纪公园》的好莱坞影片横空出世,全世界的影迷都如潮水般涌进影院为之疯狂。《侏罗纪公园》运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电脑特技,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恐龙世界。它不仅取得了无比成功的票房成绩,也成为人类电影史上的一座具有深远意义的里程碑。然而实际上,这部电影正是改编自有“科技惊悚小说之父”的美国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同名小说。小说《侏罗纪公园》描述了富翁哈蒙德为牟取暴利,招募顶尖科技人员,利用最新生物工程技术,从留在琥珀里的蚊子上提取出恐龙的DNA,在哥斯达黎加的一座小岛上培育出了各种恐龙,建起了一座“侏罗纪公园”。这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的激动人心,不料在公园开张前夕,却发生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危机。岛上不断有人被食肉恐龙吞噬,人与恐龙展开殊死搏斗,高潮迭起,惊险万分。紧张刺激之余,小说也带给人们对科学与伦理的沉重思考,这种忧虑在21世纪的今天显得愈加明显。

对于一部小说,最重要的元素无疑是内涵。富翁建造侏罗纪公园,主要并不是因为他本身有多喜爱恐龙,而是利用了人们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来谋取钱财。侏罗纪公园就像一支迷人的曼陀罗花朵,人们明知它有毒,却仍沉浸在其美好的表象中。全自动化的喂养方式,每一个展区都用带电的铁网隔离开,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但是,隐藏深处的混沌现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并且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混沌现象是指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中,发生的不可重复、不可预测的行为,通俗点说就是任何事情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现在想在电脑上看一个视频,理论上只要几十秒的时间,打开网页、搜索视频、播放。但是实际上这中间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操作的过程中计算机会不会死机,会不会视频无法加载,更或者会不会突然停电?这些都是无法预料的,所以现实与理论经常会有许多差别。小说中也是如此,本来是一场很温馨的旅游,几位考古学家对面前的这些原本只能依靠大脑凭空想象的远古生物感到心潮澎湃。谁也没有料到,一场强烈的暴风雨突然间袭击了这个城市,导致了公园的电力系统瘫痪。于是电车无法运行,更有恐龙逃出电网,把公园里搅得一团糟。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利用科技?科技对人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得想到滥用科技的后果。比如说转基因技术,本来是科技的一大突破,但是把它过早地运用到食物中,对人的健康是否具有一定的风险这还是一个未知数。同时,复活恐龙也是一个有关伦理的问题。既然科学家们掌握了复活恐龙的技术,理论上只要我们能找到一个生物的DNA,任何生物我们都可以把它复活。这样做究竟是可以确保物种的多样性,拯救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物,还是违背了自然界物种更替的规律呢?如果这种规律被人类打破,又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小说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部小说,决定成败的还得看细节。《侏罗纪公园》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了人类在恐龙面前的渺小与恐惧,烘托出了一种无力的气氛。同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人见了恐龙吓得撒腿就跑,最终结局基本都是被恐龙吞噬。有的却勇敢地保护别人,即使最后壮烈牺牲,也让人心生敬意。还有一些科学家对恐龙的痴迷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甚至因为自己的疯狂而连累了同伴。像里面的一个场景,女主角将一只受伤的暴龙幼崽抱回来医治,却引来了它的母亲,直接导致了暴龙的大扫荡。女主角不仅自己在悬崖边上差点丢了性命,还牺牲了自己的一个伙伴。面对这些冷血的、没有感情的恐龙来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救它就是将自己和他人送上绝路,看来有时爱心太过泛滥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从题材上来说,《侏罗纪公园》是一部典型的“软科幻”故事。科幻作品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两种,前者作家力图把其中的理论阐释地十分符合自然科学基础,而后者一般不会刻意去对作品中的一些科学根据进行过多的解释,甚至也不顾这种超前的科学构想是否有可能实现,而将重点放在了社会会因此出现怎样的变化。尽管《侏罗纪公园》提出的设想以现有的科技还不能实现,但它对人们在生物工程方面的启示作用也确实是巨大的。

读完全书,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便会体会到全书结构的妙处。开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被一个神秘的动物咬伤了,而医生竟然不知道伤口是哪种生物咬的。这就形成了悬念,随着情节的推进,一幅幅宏伟画面展现在读者的脑海里。暴风雨前后的侏罗纪公园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许是作者在告诉我们,科技能造福人类,但有时这美丽仅是泡沫,破灭之后却是无边无际的恐怖。

一本书,如果富有内涵、经久不衰,那就足够称作是一本好书了。然而《侏罗纪公园》却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它不仅长居全美畅销书榜冠军位置,更以其超前的科学设想,推动了生物科技的发展,催生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列电影、模型、游戏产业。尽管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已经与世长辞,但是他留下的一部部经典的科幻小说,将是人类永远的财富。

侏罗纪读后心得2

在评论《侏罗纪公园》原著小说之前,先来聊聊题外话,因为这部作品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相信也有很多共鸣者。

九十年代中期,我还是个小学生,第一次看到《侏罗纪公园》电影是通过LD——很少有人知道LD吧?在VCD之前就是LD,因为当时家里开饭店,带卡拉OK,所以有LD放映设备。记得当时在饭店的大厅里放这部电影时,除了我妈和我,还有厨师和服务员们也一起看的。当时的气氛要比现在在影院看电影还要紧张,对影片中的情节,每个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心惊胆战。因为那个年代能看到《侏罗纪公园》这样一部影片,真能算上是大开眼界,对我这个恐龙迷来说,更像是美梦成真——恐龙真的活了!

后来LD光盘还给了朋友,但是从亲戚家搞到的《侏罗纪公园》录像带却一直珍藏着,哪怕是盗版,哪怕连录像机都卖掉了,但是那盒录像带还一直留着。

再后来,有了电脑和网络,陆续看到了《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3》……直到今年6月在影院观看《侏罗纪世界》,熟悉的音乐再次响起,就好像回到了过去。

恰逢此时,读客再版了迈克尔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小说。好像恐龙风又刮了回来,就连沃尔玛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恐龙玩具和恐龙科普读物。

“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恐龙。”哈蒙德如是说。

言归正传。我并不想把原著小说跟电影相比较,但却很难把两者相隔开,就像动物园里的围栏并不能一直把动物隔离开一样——去年我去动物园还看到一只丹顶鹤跑了出来。所以,对于我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的电影版,偶尔还是会在下文中冒个泡。

单纯从一部科幻、惊悚小说的角度来看,而不算上电影改编因素。迈克尔克莱顿笔下的《侏罗纪公园》无疑是一部充满人文精神的史诗级作品。在刚刚读过之后,第一印象是书中的主角并非恐龙,也不是格兰特、哈蒙德或马尔科姆等等,而是科学与自然的相爱相杀。

当前言中介绍“国际遗传技术公司事件”的时候,故事的背景就已经与遗传学、生物技术等20世纪末期的热门领域密不可分。有了这样的时代和技术背景,也就更容易把当时的争议焦点引用到故事当中,也更能使人引起共鸣。

马尔科姆的混沌理论一出现,哈蒙德的科学必胜理念也开始了动摇——这并不是哈蒙德有动摇——对于哈蒙德这个人,还有讨论空间,稍后再说。而是“科学能解决一切”这一观点本身开始受到压迫。在书中,迈克尔克莱顿曾多次借马尔科姆的嘴来主张自己的观点:即使科学再发达,也别指望它能够拯救地球,因为人类太过渺小,唯一能依靠它的,也仅仅是尽可能拯救人类自己。人们面对科学无法解决的事情,也总是自我安慰说科学早晚能解决,这么说本身就不科学。所以更别指望用科学去解决另一个世界的动物问题。记得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由山姆尼尔扮演的格兰特博士曾对一个小胖子说过:对待恐龙,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根据混沌理论,动态系统总是受外界干扰的,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预测,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而侏罗纪公园的创建者哈蒙德就是单纯的以为把恐龙复活,甚至借用青蛙和其它动物的DNA片段来复活,就可以把他们限制在公园当中,为人类观赏服务。但是即便科学再发达,环境模拟再真实,但那始终不是真的,他能够还原一座侏罗纪时期的小岛,但他不能把地球变成侏罗纪的地球。恐龙即便复活,但没有了远古的生存环境,比如空气质量、温度、气压等等,他们也很难像当时那么生存,更不用说没人知道当时到底是什么环境,就连恐龙的外观,人类现在也不能100%的肯定。

太多的未知数预测了公园最终的结果,在众多不可预测的结果当中,只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崩塌、破败。也正因此,留给了作品更多的创作空间。电影《侏罗纪公园3》和《侏罗纪世界》当中都有故地重游的情节,说明了人们对老公园的怀念和喜爱。另外,在很多惊悚、恐怖作品题材中经常出现的,屡试不爽的那些老房子、废弃的建筑、病毒洗礼之后的城市、被淹没的海底世界……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也更容易产生有趣的故事。

只可惜迈克尔克莱顿已经不再了,也不知道有没有新的作家拾起这一接力棒。

回过头来说说哈蒙德。这位伟大的创造者,在电影《侏罗纪世界》当中,以雕像形式出现,足以证明他对侏罗纪公园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有各种远大的抱负,并且在古稀之年依然有信心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不像马尔科目那样有太多顾虑,他甚至对马尔科目嗤之以鼻。因为他不会考虑那些影响他创造梦想的阻力,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达到目标。

哈蒙德既是一个野心家,也是一个老顽童。他想建造侏罗纪公园去赚钱,但他的目的绝非是赚钱。不是有人说过薪酬是工作的附属品之类的话吗?创造奇迹的成就感显然更重要。当始秀颚龙爬上他的身体,咬他的喉咙之时,他依然带着微笑。我到现在也忘不了“对他来说只不过是有点疼而已。”的确,他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连累了数条生命,但是你还是很难去恨他。

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去年,哈蒙德的扮演者理查德?阿滕伯勒也离开了我们。据说在《侏罗纪世界》拍摄前,这位90岁高龄的老前辈还想过参加表演,可见他与哈蒙德多么像……

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测的,就连曾经的地球主宰——恐龙这么庞大的家伙,也没有躲过被团灭的灾难。谁又能知道人类这个自以为是的种族何时改朝换代呢?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想,就像哈蒙德那样,想太多一样改变不了结局,不如放手去做,去创造奇迹。

侏罗纪读后心得3

第一次看电影《侏罗纪公园》的时候完全没有注意到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混沌学家马尔科姆,当多年后阅读了《侏罗纪公园》小说的时候才明白了,原来这位混沌学家是负责整个故事哲学思考的,也就是通过马尔科姆道出了作者在《侏罗纪公园》故事背后所想传达的哲学思考。

归纳总结我对着这本小说的思考有两点,一是人类往往是自负的,另一点是在精密的体系抵不过贪婪。

(一) 人类往往是自负的

如今人们也许还在不断重复着哈蒙德(小说中侏罗纪公园的创立者)的错误,自以为可以掌控恐龙,但殊不知有太多的问题是在孵化恐龙时根本无法预料到的。分析侏罗纪公园的灾难,在科学环节上所展现的原因就是,人类在用其他生物体DNA去填补恐龙空缺DNA片段时,无意间会造成恐龙具备某些生物的特性。例如文中为了保证恐龙不会野外繁殖,所有的恐龙均被创造为雌性。但是部分恐龙DNA中填补了蛙属的DNA,导致性别有转变的可能,使得恐龙自行繁衍,造成了数量的不可控。

这一点也许是作者在思考当今很多我们认为可控的高端科学技术理论,例如克隆技术、干细胞项目等等,诚如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可以证伪的,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正确的科学理论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会被证伪的。因此我们也许当前在用不那么确定的科学理论在挑战以前固有的禁区,未来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 任何精密的体系都抵不过贪婪

侏罗纪公园安全体系在健全,最终也抵不过150万美元对于电脑程序员的优惠。正是他短暂关闭了安保系统铸造了侏罗纪公园的灾难,而且由于程序的复杂,在他不在场的时候,系统的恢复又是旷日持久之事。

任何精密的系统只要在人的控制下就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因为一切的安全都是建立在对于人的信任上。而一旦人因为贪婪而放弃了原则,那么原本看似精密的系统可能反而成为灾难的原因,因为负责而难以修复。

《侏罗纪公园》读后感(四):畅游在超正的世界里

那是一个很狂妄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具有疯狂想象力的小说,让我欲罢不能。

看过电影的我,才觉得原来文字原著比影像版丰富得多,影像版已经足够经典,却无法超越这本书的经典。一部好的电影可以超越原著,但这部书的原著已经无法被超越。

影像版是限制了我的画面感,而看着这部书的时候,伴随着剧情,我就可以天马行空地在脑海里充斥着我任意的画面,爽就一个字,肆意作乱的恐龙,恐惧的人群,遍布周围的丛林,每一处想起来都特别有趣。

逻辑的缜密,惊悚气氛的营造,想要意料之内又会意外之中,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一旦投入进去,就无法逃脱出来。

克莱顿制造的情节让我沉浸其中,无法出来。

而这些必备的主之外就会加上些哲理的思考的佐料,沁人心脾,一道美味大餐,吃完之后,仍然回味无穷。

这本书作者也很富有科学思维,也有着极强的能力。克莱顿小说里列的生物基因结构让我忍不住想起很早就丢掉的鸟嘌呤等对应的是哪个字母呢,这种回忆的学习代入感让我突然很怀念,那时候我还在背着这些可恶的知识,但是我在这里却努力寻找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百无一用,它总在某一刻,当你碰到很熟悉的地方,至少可以勾起你的回忆,那种想象比惊险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克莱顿所丰富的知识带给我的,另一处点点温馨的回忆。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却渐渐地读完了,这种感觉忽然就变得空落落的,感觉在漫天遍野的逃脱中,没了力气,这种感觉仿佛就像峰值,精神越过了头,没了依伴,想要再阅读一遍补习细节的感觉不断萦绕在心里。

这些奇怪的恐龙仿佛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自己的眼前,霸王龙,剑龙,迅猛龙,三角龙等等,这些动物的状态都附在书本的小册子里,人类却是附在金钱背后的庸俗者,是祸还是福,恐龙也曾经成了被支配者。

马尔科姆的混沌理论的推演,这个世界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人类是聪明的,但是又是最脆弱的,而且还是可恶的。恐龙没有那么多的心机,也是很强大的。

充满逻辑而又惊悚的情节,就像这个世界,让我如此地难以自拔,这种痛苦源于对自然的思考,源于这本书带来的恐惧,源于这本书所透露的哲理,我在想,这本小说的极致,就是让这个充满恐龙的超级想象力的世界复活,让我们想去看这些所透露的复杂。

侏罗纪读后心得4

说实话,我写不太来编辑手记。编辑也就是一份普通工作而已,非要把编书过程写出来,写伐写伐大概会变成工作报告……不过,营销部同事(熊猫君)的要求太过强烈,我还是努(hu)力(luan)写点东西出来让大家乐乐吧。(终于暴露了自己的账号,心里怕怕的……)

先说说我认识这本书的经过吧。我最早读这本书时还是个中学生,当时看完之后就念念不忘,成了个被书里强烈画面感给震撼了的熊孩子,从此喜欢上恐龙这种生物。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前几章中描写的一个画面,小恐龙把婴儿床上的小孩子的脸扯下一块来吃掉,虽然只有几句话的描写,但却让我印象深刻了十几年。换了别的小孩子,这大概会成为他们的童年阴影,不过作为一个(伪)摇滚少女,我从小就一直喜欢这种血淋淋的cult范儿。老实说,这本书的内涵我当年并不能完全理解:混沌理论是什么鬼啊?这么多的专有名词是什么意思啊?(摔!)不过这些完全没有影响到整本书的流畅、精彩和刺激,反正我还是看得很爽。先是看了书,后来我才看了电影。(是的,我看电影看得比较晚,而且还是在电视里某个电影频道里看的……)当然看完也觉得很震撼,居然能把书里的恐龙还原到这个份上,美国人好厉害呀!不过另一方面也觉得有点可惜,电影虽然也是经典,也很好看,但毕竟局限在2个小时里,书里很多精彩的画面都被删掉了。我要看两只霸王龙打架!我要看鸭嘴龙妈妈一惊一乍地护犊!我要看小三角龙萌萌地讨食物!电影怎么能不拍这些……

后来再与这本书有交集是在4年多前,那时我刚刚加入出版行业,经过前辈编辑的指点,我做了一些美国畅销书榜作者的研究,其中就有迈克尔?克莱顿。为了做这个研究,我读了他的大量作品,当然也重温了《侏罗纪公园》。时隔多年,我觉得这本书依然非常好看,更加重新认识了许多当年没有看懂的内容。迈克尔?克莱顿真的是一位太厉害的作者,书中有小孩子看了都喜欢的各色恐龙,有让人看得喘不过气来的刺激情节,有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写得一点儿都不枯燥——更有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反思,真的是为惊悚小说定义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再一次为这本书热血沸腾,于是就激动地向公司老大们安利起了这本书,并从那时起,开始默默地跟踪起了克莱顿的版权。

当时,《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的版权还没有开放,我问到了版权方之后,只能时不时地向版代提一提我们对这位作者的喜爱和想要签约的强烈愿望,然后便是3年多的等待。这其中不断跟版代和版权方刷存在感的过程,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必要着重去讲了,不过就是怀抱热情,耐心等待罢了。这对一个版权编辑来说,是本职工作。

最后就真的如愿以偿了。我们的真爱终于打动了外方,在付出一笔不小的预付金之后,得到了这两本书的中文简体版权。

2015年是个出版《侏罗纪公园》的很好时机,因为6月份会有《侏罗纪世界》(也就是传说中的《侏罗纪公园4》)上映,想必会掀起又一轮的恐龙热。但大洋彼岸路途遥远,我们与外方来来往往的合同最终签订却已经是今年4月份的事情了。要和6月份的电影同步出版,就等于只有1个多月的编辑时间。这是非常繁忙的一个月,寻找译者、编辑稿件、设计赠品、构思封面,加班啥的就不说了,《侏罗纪公园》能够赶上与电影同步上市,从排版、校对、插画师到封面设计师,都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对所有同事的支持,对我们读客能拥有这样一个高效的团队,我很自豪,也很感激。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感谢的是翻译《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的译者。

《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之前的老译本是相当出色的,几位老翻译家的译笔相当老练,译文非常流畅,当年让我读得心潮澎湃的文字,如今看来魅力依旧。为了这两本书的译文,我联系到了之前老版本的翻译者——译林出版社的老社长章祖德老师和资深翻译家祁阿红老师。章老师向我讲述了当年他们翻译这本书时的许多故事。这本书最早是1993年由台湾的星光出版社出版的,当时正值《侏罗纪公园》第一部电影上映之时,他们邀请了几位老翻译家共同翻译了这本书,并由章祖德老师最后统稿,署名为“钟仁”,也就是“众人”的谐音。那时,书中的许多恐龙甚至还没有中文对应的官方译名,章祖德老师告诉我,当时他们特意去找了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与他们一同为书中出现的恐龙定中文的译名。要知道,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些恐龙官方译名就是当时借翻译这本书的机缘而正式确定下来的!(是不是很厉害?是不是超感人!)他们的这本译作当时在台湾出版时,引起了轰动和热销,不到一年,大陆版也由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只不过那个大陆版本其实并没有获得外方的版权,也没有获得章老师他们的译文授权,属于盗版的性质。之后,章老师所在的译林出版社又正式购入了这本书的版权,并出版了合法引进的版本。这次我们新版的出版,要非常感谢章老师和祁老师的支持,他们不仅很及时地向我们提供了译文,祁老师甚至还重新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修改老版的译文。那是因为,虽然老翻译家们的译文水平超高,但他们当时并不像我们如今拥有这么发达的互联网,查各种资料都很困难,被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制,老版译文有一些科技上的专有名词和俚语谚语,翻译得不够精准。祁老师对自己译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人特别感动。作为这两本的新版责编,我基本保留了他们精彩的译文,只是重新对照原文,将误译的专有名词和一些当年出版时省略掉的文字修改补完,力求让读者们拥有一个最完美的阅读体验,让这个版本成为值得收藏的经典。当然,这本来就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出版的每一本书所追求的目标。

《侏罗纪公园》对我来说,是充满了许多回忆的一本书。能够成为儿时最爱的书的责编,我觉得特别幸运!它的续集《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不久也会上市,让恐龙风暴刮得更猛烈一些吧~

侏罗纪读后心得5

好小说不见得都能改编成好的电影,或许《侏罗纪公园》是难得的既是卖座电影也是畅销小说的范例。而电影改编的成功也应该部分归功于小说的精彩。

令人感到惊异的是这本小说具有所有优质小说的潜质,吸引人眼球的新奇生物、激烈的戏剧冲突、宽阔多变的视角以及深邃的主题,而且千万不要忘记作者创作出这样一部小说是在1990年,这一切让这本小说更加难能可贵。

想想看吧,光是恐龙这种生物就令人满心激动,而让恐龙在现代复活更是一个奇思妙想的创意,更何况作者将这种史前生物群体塑造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残暴的霸王龙、剧毒的双脊龙、小巧的始秀颚龙、巨大的雷龙、集体协同的迅猛龙都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而从一开始绝妙的创造恐龙的方法到之后奇异的恐龙繁殖方式,都彰显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力。甚至可以这样说,作者确实构建了一整个的恐龙世界,并且用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计算机基础为这种可能性注入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如电影般具有生动即视感的文字背后,这本书还蕴含着更深刻的思想。作者藉由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表达了其对于人类、地球以及科技、自然独特的思考。虽然书籍采用的是大众都惯于接受的人类视角,但是看完书的每个读者也许都会觉得恐龙或者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角。自然自有其变化万端的玄妙之处,也许人类所能了解的不及万一,那些生物生态圈以及进化的复杂过程,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人类在地球与整个生态圈面前,实在太过于渺小,太微不足道,但是人类却凭借着聪明的头脑与强大的科技自认为是地球的主人,凌驾于所有生物物种之上,在不断的改变、破坏地球生态之余,甚至随意篡改生物的基因与未来,现实中的狮虎兽不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吗?也许恐龙复活还是一个太过于玄妙的想象,但是如果存在微小的可能性,那么抱持着科技至上态度的科学家们也许早就将其变为现实了,因为在极度诱惑的科技成果面前,有几人能够放弃这种巨大的渴望,最后还将其归因于人类的好奇心与科技的进取心?

而且这本书中的人类大多数都充任了反面的角色,被金钱与自大蒙蔽的哈蒙德,狂妄的科学家吴,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赖德里,即使是冷静的格兰特与爱丽难道没有一些时候沉醉于侏罗纪世界中而忘记了其自然伦理中的巨大悖论?而孩子们代表了天真蒙昧却也不谙自然规则。只有一个冷静的马尔科姆代表作者发声,他的发言代表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但是不要忘记了他也在这场战役中死去了,就是这样一群人类,他们创造出了全新的恐龙,最终却又亲手毁掉了这一切,反倒是恐龙在小说中却成了优雅自律强大生命力的代名词,在结尾情况暂时稳定之时,是否有人会因此而感觉到松了一口气,战役终于胜利了呢?其实故事远未结束,就如混沌理论所推演的一样,许多事情我们找不到规律也无从把握方向,而一个久已消失的物种被创造出来之后究竟会怎样是我们任何人类无法揣测无法想象的,所以请在任何时候,低估人类的能力,高估一下生命的能力吧。